撒嬌有撇步?先安定內心就不惹人厭
自我內心先安定 才會被愛
非常重視構築良好人際關係的寇哈特理論,有時候會給人一種印象:對他人太過度撒嬌、太過度依賴的話,恐怕會出現超越了「撒嬌」應有界線的人。然而,對於人際關係最為重視的寇哈特,最想闡述的是:「若不被人喜歡的話,是很孤單的啊!」那麼,假設有個對他人過度撒嬌,只會想到自己的人,他會被周遭喜歡嗎?應該很難吧。
自己沒有被滿足的情緒,以任性的手段要求對方來填補,就會不小心變成跟蹤狂那類的人。寇哈特認為,無論是不被人喜歡、自戀沒有被滿足等等,這些良好的「相互依賴」並不完整的狀態下,人類的情緒會變得很不安定。「我不被任何人認同」、「都沒有人喜歡我」等等,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好好重視自己都辦不到,變成不安定的狀態。一整天都被那種思緒綁住的人,會處在不安定的狀態。
相對地,「獲得充分的愛的人,內心會很安定,並且不會想要對他人撒嬌、想要得到愛」,這是寇哈特對人的觀點。我想擅長依賴他人,該撒嬌時就盡情撒嬌的人,並非是不在乎對象是誰都跑去撒嬌,反而是非常重視他人。為了可以和善待人,自己的內心必須先安定下來。這樣一來,你如果想要和善待人,就沒有閒暇去輕視自己。接下來,如果被誰依賴時,就聽聽他的心事吧。
「好的撒嬌」和「過度撒嬌」的界線
那麼,好的撒嬌和過度的撒嬌,界線究竟在哪裡呢?假設,有個家庭有三兄弟。當中只有一個人,總是黏著母親撒嬌。對於那個愛撒嬌的孩子,寇哈特認為「內心應該是缺少了什麼吧」。很可能是哥哥在弟弟出生後,出現短暫感覺母愛不足;又或許不知不覺認為只有自己被冷落,產生一種疏離感。寇哈特認為並非是以母親的角度看來「愛是否足夠」,而是觀察每個孩子主觀的感受,客觀地做判斷。
就算雙親認為:「沒有那回事,我們很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但試著想像小孩子在妹妹或弟弟出生後的心情,大家就可以理解,他們暫時「變回小寶寶」的行為,那是非常合理的「撒嬌」。
稍微給予一些愛 能讓自戀未被滿足的人回復穩定
去疼愛對自己撒嬌的人,可以說根本是「引狼入室」的行為。但是寇哈特認為,「會對自己撒嬌的話,代表他正處於自戀沒有被滿足的狀態,稍微給予一些愛,可以讓他回復到穩定的狀態。」另一方面,美國的養育方式,會讓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寶寶跟父母親分房睡,雖然會有例外,不過像這樣小寶寶就算哭了也放著不管,我想這是屬於深信「人們本質上是很堅強」的阿德勒養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