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嬌有撇步?先安定內心就不惹人厭

撒嬌有撇步?先安定內心就不惹人厭

2018/4/2(2022/3/15 4:29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哈特身為精神分析師,曾經治療過多位患者,最終得到的治療理論,重新定義成是「充實自我」。也許會有人想:那這樣跟『長大吧』、『變堅強吧』,這些理論還不是一樣?」然而,雙方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寇哈特之前的精神分析理論,有著「就算治療者不在身邊,也要讓自己好好活著」的意義,自我充實是非常重要的。以「自我的充實=鍛鍊自己」的意義來實行,但是寇哈特的理論並非如此。

自我內心先安定 才會被愛

非常重視構築良好人際關係的寇哈特理論,有時候會給人一種印象:對他人太過度撒嬌、太過度依賴的話,恐怕會出現超越了「撒嬌」應有界線的人。然而,對於人際關係最為重視的寇哈特,最想闡述的是:「若不被人喜歡的話,是很孤單的啊!」那麼,假設有個對他人過度撒嬌,只會想到自己的人,他會被周遭喜歡嗎?應該很難吧。

自己沒有被滿足的情緒,以任性的手段要求對方來填補,就會不小心變成跟蹤狂那類的人。寇哈特認為,無論是不被人喜歡、自戀沒有被滿足等等,這些良好的「相互依賴」並不完整的狀態下,人類的情緒會變得很不安定。「我不被任何人認同」、「都沒有人喜歡我」等等,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好好重視自己都辦不到,變成不安定的狀態。一整天都被那種思緒綁住的人,會處在不安定的狀態。

相對地,「獲得充分的愛的人,內心會很安定,並且不會想要對他人撒嬌、想要得到愛」,這是寇哈特對人的觀點。我想擅長依賴他人,該撒嬌時就盡情撒嬌的人,並非是不在乎對象是誰都跑去撒嬌,反而是非常重視他人。為了可以和善待人,自己的內心必須先安定下來。這樣一來,你如果想要和善待人,就沒有閒暇去輕視自己。接下來,如果被誰依賴時,就聽聽他的心事吧。

「好的撒嬌」和「過度撒嬌」的界線

那麼,好的撒嬌和過度的撒嬌,界線究竟在哪裡呢?假設,有個家庭有三兄弟。當中只有一個人,總是黏著母親撒嬌。對於那個愛撒嬌的孩子,寇哈特認為「內心應該是缺少了什麼吧」。很可能是哥哥在弟弟出生後,出現短暫感覺母愛不足;又或許不知不覺認為只有自己被冷落,產生一種疏離感。寇哈特認為並非是以母親的角度看來「愛是否足夠」,而是觀察每個孩子主觀的感受,客觀地做判斷。

就算雙親認為:「沒有那回事,我們很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但試著想像小孩子在妹妹或弟弟出生後的心情,大家就可以理解,他們暫時「變回小寶寶」的行為,那是非常合理的「撒嬌」。

稍微給予一些愛 能讓自戀未被滿足的人回復穩定

去疼愛對自己撒嬌的人,可以說根本是「引狼入室」的行為。但是寇哈特認為,「會對自己撒嬌的話,代表他正處於自戀沒有被滿足的狀態,稍微給予一些愛,可以讓他回復到穩定的狀態。」另一方面,美國的養育方式,會讓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寶寶跟父母親分房睡,雖然會有例外,不過像這樣小寶寶就算哭了也放著不管,我想這是屬於深信「人們本質上是很堅強」的阿德勒養育方式。

(本文摘自/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時報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