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病逝心煩悶 醫院2類服務助道別

親友病逝心煩悶 醫院2類服務助道別

2018/4/13(2022/3/15 6:17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自古以來,華人社會在殯葬禮儀中會有祭祀文。撰寫祭祀文、朗誦祭祀文、聆聽祭祀文,不論是在哪個位置,都是連結並延續生者與逝者的關係。祭祀文就像是穿越時空的航空器,讓所有人在一個特殊情境中再共享一段旅程。

很多人會在親人走後,經過一個特別的地方,來到一個有意義的空間,或是特殊的節日,一樣感受的與逝者強烈連結的感受,也許會悲傷,但也可能同時感受到感恩與慈悲。當逝者離去,身為留下來的自己,不要急著讓自己忘記,反而要讓記憶與失憶自然運轉,然後讓生命去等候下一個感動,這樣蕩氣迴腸的發展將會是善別的最佳體悟。

病人逝世之後 醫院提供兩面向服務

關於臨終之後的階段,醫院可提供家屬兩面向的協助,第一是直接服務,第二個是間接服務。直接服務,包含大體的照護,舉凡大體護理清潔、拔掉身上管路、傷口縫合後,才往下一步驟前進。有些家屬一時之間可能還無法接受,這時候醫院的相關人員如志工或社工可以給予陪伴,也常見法師、牧師、修女、神父提供協助。

間接服務,指醫院提供一個空間,預留喘息跟靜下來的時間像是往生室、小教堂、多功能活動室等。安寧病房通常會預備一間房間,作為彌留室或往生室,讓逝者在此多留一點時間,家屬可以多一點時間陪伴或是等其他親人到場,若此時要做宗教的簡單儀式,家屬可以在此沉澱心情,不受干擾地讓心境慢慢地轉換,回到親人離世的現實狀況,然後開始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些什麼事情。

從這個角度回頭看,家人離開的當下,可能會慌亂、難過、著急、不知所措,所有感受全部湧上心頭,然後急忙打電話、聯絡喪葬事宜。有些人會用過度忙碌來麻痺自己的悲傷情緒,然後在忙完後事之後崩潰,反而是常見的狀況,但對家屬的情緒照顧而言,應該先給自己一些喘息和靜下來的時間,認真地面對這個情境、聆聽內心的聲音,在悲傷中找到自我療癒的力量其實在這個時候便已經啟動。

覺察撕裂的心情、吶喊的情緒

台灣傳統尚有「留一口氣回家」的習俗,當病人血壓開始降低,甚至已經量不到的彌留時刻,會採形式上的方式送病人回家,然而往往在送回家的那一刻,家屬經常反映出激昂的情緒,直覺用吶喊的方式,一邊哭、一邊喊:「爸――,爸我們回家了――,要跟上來――」

此時,醫療團隊人員就會陪他們走一段,引導家屬:「其實我們輕輕地、小聲地講話,他就聽得到了!」家屬這時才會突然察覺,原來他們是在用吶喊的方式跟病人對話,透過這樣一個小提醒,家屬就會換成安靜、溫和的聲音:「爸爸,你放心,我們陪著你,我們一起回家囉!」

當家屬用吶喊的方式帶病人回家往生,只是陷在自己哀傷情緒之中,無法有意識覺察到慌亂且撕裂的心情。等到事情過後,相信家屬一定能感受到當時當刻,同時進入最後的陪伴與哀傷的調適,思考自己真正在病人的最後階段做了些什麼。

(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