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

突被告知罹癌 身心如何消除不安?

突被告知罹癌 身心如何消除不安?#心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你我都是癌症候選人!人體每天都會形成五千至六千個癌細胞,體內的免疫細胞也會將之擊退。然而,那些沒被消滅的癌細胞,會花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慢慢變大成腫瘤。因此,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在癌症已從「絕症」變成「慢性病的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防癌→罹癌後做好心理調適→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安心接受治療→維持健康,持續追蹤。癌症與飲食生活、環境、基因和生活習慣 息息相關醫師在問診時會詢問患者諸多事項。其中,一定會問及家族病史,詳細詢問與病患有血緣關係者所罹患的疾病和死亡原因。這是因為疾病有時會和遺傳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若家族中有人罹患癌症,大致來說,會和以下兩件事有關:第一是基因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體內引發癌症的基因與讓癌症加速發展的基因非常活躍,或者缺少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擁有這些基因的人,就比較容易罹患癌症。但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也一樣,生病不單只有基因的問題。除了基因之外,另一個和癌症有關的代表性因素就是環境因子,換句話說,就是因「生活習慣不良」而引發癌症。一般認為,環境因子和罹癌的關係更加密切。若是在同一個家庭生活,飲食、運動、抽菸、飲酒等各種生活習慣,會從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直到孩子,代代相傳,這種生活環境或許會形成容易罹癌的體質。大家只要思考一下食物就可以了解。「口味較重」、「口味較淡」、「甜的」、「辣的」等,每個家庭偏好的調味方式都不一樣,這就是代代相傳的家鄉味。若是住在海邊、以捕魚為業的家庭,每天吃的菜色應該多半是魚類料理;以務農為業的家庭,飯桌上應該會經常出現當季蔬菜。至於料理的烹調方式,也一樣會代代相傳。我們知道,口腔內的牙周病菌、胃壁上的幽門螺旋桿菌與長住在腸內的數兆個腸內細菌,或是皮膚上的常見細菌等,都和疾病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和我們人類共生的細菌,主要是遺傳自父母親,因此和家人罹患相同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所以,如果家人和親戚中有很多人都罹患癌症,就必須多加注意飲食內容和生活習慣。癌症不只是基因的問題,也與飲食生活和環境脫不了關係。被告知罹癌 如何活得滿足?不管罹患什麼樣的疾病,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消除患者的不安。為了幫助患者消除正在與癌症搏鬥的不安,在安寧病房與緩和醫療病房裡,除了醫療之外,還會進行各種措施。在基督教系的安寧病房設有禮拜堂,神父或牧師可以來跟患者談話,此外也有佛教系的安寧病房,而這些具備宗教功能的設施,就是為了緩和患者在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設立的。若是國立或公立醫院,雖然無法將宗教融入醫療活動,但並不會阻止患者本身的信仰和信心。即使是國、公立醫院,若患者或家屬有需要,還是可以請神父、牧師或法師到醫院來探望。生命終有一天會走到終點。直到最後一刻,醫護人員都會竭盡全力「讓患者活得滿足」。當然,不管在什麼狀況下,離別都是痛苦而悲傷的,但患者若能和醫師、護理師,以及家人和重要的人建立起信賴關係,一定可以心懷滿足、感謝,帶著笑容離開人世。當生命步入終點時,「讓患者活得滿足」便是第一要事。因此,病患若能信賴醫療團隊,家人與重要的人,一定能了無遺憾、心無畏懼地離開。(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時報出版)

定期檢視情緒 寫心情日記防憂鬱

定期檢視情緒 寫心情日記防憂鬱#心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憂鬱是一種不快樂的情緒,當不快樂的情緒強度影響身心和生活、發作時間延長、發生頻率增加,就須專業介入。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質采醫師說明,網路是現代新興的工具,帶來感官的反應,過度使用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視力、姿勢及情緒等身心健康。她也強調了解與覺察情緒的重要性。建議可嘗試使用憂鬱情訊檢測APP或手寫心情日記做紀錄,了解自己當時實際的感受,屆時尋求醫療協助時,也能藉此份紀錄讓醫師更了解整體狀況,包含情緒起伏的時間點,情緒低落的前因後果等。呼籲有憂鬱情緒孩子的家長,適時調解自身的情緒,不受孩子負面的話語影響,把他每一點小進步都看成大進展,才能保持樂觀的心情。隨時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 避免憂鬱上身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大台北地區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的調查發現,12.4%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扣除睡眠時間,青少年每天有近五分之一的時間都感覺壓力大。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在憂鬱防治上,非常多的研究顯示「情緒篩檢」有助於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因此基金會針對不同年齡層研製3種憂鬱情緒檢視量表,因應需求開發了「憂鬱檢測APP」,其中包含名人紓壓分享、放鬆練習、好圖分享等,提供民眾所在位置周邊包含醫療、諮商、支持等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資源供選擇。民眾可以時時檢視情緒,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有效防治憂鬱症的第一步。心理健康看不見 卻影響自我與周圍的人合隆毛廠總裁陳焜耀表示,過去曾因工作壓力陷入低潮,在兒子的邀約下一起參加了馬拉松,靠著跑步運動,促進及維持自己的身心健康。他分享使用憂鬱檢測APP經驗,花2-3分鐘就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況,可以提醒自己適時放鬆或需要找人談談、求助專業等。他提醒,心理健康是看不到,卻經常影響著自己及周圍的人,非常需要重視的事。使用檢測APP可客觀地了解自己情緒變化,透過持續記錄及回顧,就不會讓負面情緒累積而不自覺。透過書寫心情日記 與自己對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大台北地區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140份,結果發現青少年心情不好時,僅不到2成青少年會「主動求助」。不想求助的原因以「不想麻煩對方」最多,其次為「說不出口」。13.5%受訪者「常」覺得孤單,越覺得自己「孤單」,其達憂鬱的比例越高,憂鬱程度越嚴重者,「與他人互動/聊天」而上網的比例越高。葉雅馨說,孤單與憂鬱相關,這與過去文獻結果一致,現在青少年習慣使用社群平台、即時通訊軟體發佈訊息與他人聯繫,雖然更及時便利,但仍有許多人感到孤單。透過書寫心情日記,記錄壓力的事情經過及後續處理方式,經由與自己對話,釐清問題與矛盾點,找出困擾的地方,學習篩檢自己的情緒,了解是否需尋求專業協助,甚至在未來遇到相似的壓力事件,就可回溯日記參考解決方式,避免再次陷入負面的情緒。

吃東西趕走壞心情?研究:無效且更胖

吃東西趕走壞心情?研究:無效且更胖#心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出現壓力、心情不好等負面情緒時,想藉由大吃大喝來宣洩情緒,而這種情緒化的飲食習慣,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更會造成體重暴增!所謂「升壓食物」吃越多反而心情更憂鬱,包括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以及酒精、咖啡因飲料。根據一篇2019年3月發表於《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收入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因為心理困擾而透過情緒化飲食紓壓,進而導致肥胖的現象。該研究由利物浦大學學者進行,以150名不同社經背景的英格蘭西北部民眾為對象,透過調查問卷,瞭解參與者的心理困擾、情緒化飲食和復原力程度,並以參與者的社會經濟指標(收入、教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較高的心理困擾有關。而心理困擾的增加與情緒化飲食和肥胖風險亦有高度關連。該研究者認為,社會經濟差異會影響到肥胖的原因通常是:相較於更富裕的社區,在較貧困的地區更容易取得低成本、熱量密度高的食物。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社經地位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其造成健康上的不平等,主要是低社經地位者在尋求健康資源的能力相較於高社經地位者來的弱,其中肥胖又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上述的研究發現也與此現象相呼應。他呼籲,政府應努力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讓不同社經地位的人都能獲得較健康的飲食,進而避免肥胖風險,以降低健康不平等帶來的衝擊。高糖高脂飲食 導致抑鬱、情緒不穩定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造成負面情緒雪上加霜,喝含糖飲料、甜點、餅乾使工作效率更差,疲倦感高出2.3倍、注意力不集中感高出1.9倍。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可以改善菌叢、助腸道健康、提高血糖穩定度及補充維生素C。血糖波動越大,越容易表現更高比例的負面情緒;相反,膳食纖維有助減緩糖分吸收,從而控制血糖上升速度,穩定血糖,抵抗負能量來襲。情緒化飲食徒增懊惱 應理性思考入口的熱量臨床發現,有許多憂鬱症患者合併飲食疾患,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慾,使得一個月內體重改變5%以上。情緒化飲食所帶來的愉悅及滿足感,過不了多久很容易被懊惱情緒所取代,要避免這種情況,倒不用逼自己訂定目標、壓抑飲食,可在幾次反覆用食物滿足自己空虛或排解壓力的過程後,提醒自己有這麼一次理性去看待吃下的食物是什麼?也計算其熱量,讓自己在面對食物時,立刻想到熱量與需要執行消耗的運動方式。例如吃一片300大卡的起司蛋糕,相對要快走、游泳60分鐘或站立120分鐘,透過平日的換算,即使於情緒失控時,短時間攝取很多熱量也知道要運動多久,漸漸成為一種習慣。她同時提醒,不單是低社經地位者,環境富裕的人也要注意,因為「無聊」、「無所事事」也容易吃下過多的食物而增加肥胖風險。

時時維持正確姿勢 有益正面心情

時時維持正確姿勢 有益正面心情#心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會受情緒所影響。相對的,只要控制身體就有可能對精神層面產生正面影響。控制身體的關鍵,就是本文的關鍵字──「姿勢」。人體經常朝向外界發出訊號,這些訊號包括姿勢、表情、姿態、穿著及行為等等。只要觀察姿勢及表情,就可判斷對方是否有自信,或者是個害羞且不擅交際的人。工作是否能成功,外觀也多少會有所影響。如同上述內容,姿勢與表情可忠實反映出一個人的情緒,因此表現於外在的訊號,所傳達出的是不須爭論的訊息。換個角度想,只要隨時提醒自己維持正確的姿勢,就可以改善不良姿勢所帶來的問題。如此一來,人體的能量就會增加,情緒層面上也能維持「抬頭挺胸」的積極狀態。因此,在打算改變自己,或是想面對新挑戰的時候,請先從改變自己的姿勢開始。這樣的作法,可說是相當有效的第一步。表情也是一樣。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笑容與開懷大笑的行為,對於身心健康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維持笑容的行為,可使人的情緒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因此,請各位在遇見他時,務必展露出自然且動人的笑容。因為笑容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我很開心」或是「真高興見到你」!只要展露笑容,就連生理狀態也會出現許多變化。首先,血管會擴張,使血液循環變好,而神經傳導也會變得活躍。另外,在腹部肌肉收縮下,人體功能會變得活躍,平均體溫也會上升。體溫上升可提升免疫力,是改善健康狀態最好的方法。根據義大利的某項研究結果指出,平時容易動怒的人,會比不常生氣的人短壽。也就是說,忿怒的情緒與引發疾病的過程有關,尤其與引發癌症更有密切的關係。光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可發現笑容對於人體的影響甚大。從這樣的觀點而言,日本的「搞笑」文化真的非常棒。或許,古時候的日本人就知道笑容有多重要了吧?從這一點,也能發現日本自古流傳至今的長壽祕訣。(本文摘自/不疼痛的生活:逆向動作健康法/布克文化出版)

親友病逝心煩悶 醫院2類服務助道別

親友病逝心煩悶 醫院2類服務助道別#心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自古以來,華人社會在殯葬禮儀中會有祭祀文。撰寫祭祀文、朗誦祭祀文、聆聽祭祀文,不論是在哪個位置,都是連結並延續生者與逝者的關係。祭祀文就像是穿越時空的航空器,讓所有人在一個特殊情境中再共享一段旅程。很多人會在親人走後,經過一個特別的地方,來到一個有意義的空間,或是特殊的節日,一樣感受的與逝者強烈連結的感受,也許會悲傷,但也可能同時感受到感恩與慈悲。當逝者離去,身為留下來的自己,不要急著讓自己忘記,反而要讓記憶與失憶自然運轉,然後讓生命去等候下一個感動,這樣蕩氣迴腸的發展將會是善別的最佳體悟。病人逝世之後 醫院提供兩面向服務關於臨終之後的階段,醫院可提供家屬兩面向的協助,第一是直接服務,第二個是間接服務。直接服務,包含大體的照護,舉凡大體護理清潔、拔掉身上管路、傷口縫合後,才往下一步驟前進。有些家屬一時之間可能還無法接受,這時候醫院的相關人員如志工或社工可以給予陪伴,也常見法師、牧師、修女、神父提供協助。間接服務,指醫院提供一個空間,預留喘息跟靜下來的時間像是往生室、小教堂、多功能活動室等。安寧病房通常會預備一間房間,作為彌留室或往生室,讓逝者在此多留一點時間,家屬可以多一點時間陪伴或是等其他親人到場,若此時要做宗教的簡單儀式,家屬可以在此沉澱心情,不受干擾地讓心境慢慢地轉換,回到親人離世的現實狀況,然後開始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些什麼事情。從這個角度回頭看,家人離開的當下,可能會慌亂、難過、著急、不知所措,所有感受全部湧上心頭,然後急忙打電話、聯絡喪葬事宜。有些人會用過度忙碌來麻痺自己的悲傷情緒,然後在忙完後事之後崩潰,反而是常見的狀況,但對家屬的情緒照顧而言,應該先給自己一些喘息和靜下來的時間,認真地面對這個情境、聆聽內心的聲音,在悲傷中找到自我療癒的力量其實在這個時候便已經啟動。覺察撕裂的心情、吶喊的情緒台灣傳統尚有「留一口氣回家」的習俗,當病人血壓開始降低,甚至已經量不到的彌留時刻,會採形式上的方式送病人回家,然而往往在送回家的那一刻,家屬經常反映出激昂的情緒,直覺用吶喊的方式,一邊哭、一邊喊:「爸――,爸我們回家了――,要跟上來――」此時,醫療團隊人員就會陪他們走一段,引導家屬:「其實我們輕輕地、小聲地講話,他就聽得到了!」家屬這時才會突然察覺,原來他們是在用吶喊的方式跟病人對話,透過這樣一個小提醒,家屬就會換成安靜、溫和的聲音:「爸爸,你放心,我們陪著你,我們一起回家囉!」當家屬用吶喊的方式帶病人回家往生,只是陷在自己哀傷情緒之中,無法有意識覺察到慌亂且撕裂的心情。等到事情過後,相信家屬一定能感受到當時當刻,同時進入最後的陪伴與哀傷的調適,思考自己真正在病人的最後階段做了些什麼。(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經常暴怒 「自我犧牲信念」過強作祟

經常暴怒 「自我犧牲信念」過強作祟#心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招致怒氣產生的認知根源,是基於什麼樣的信念,加以分析很有用。比方說可能是因為有「妻子應該服從丈夫」這樣的信念,所以就出現了「無視丈夫,熱中玩手機是不可原諒的」這種自動化思考。自認為過度犧牲 累積壓力而爆發怒氣因為有著「我被背叛,被拋棄了」等愛情相關信念,在這種情況下,就激發「伴侶背叛了我」的不安,出現了讓對方意想不到的憤怒反應。此外,受到憤怒牽著鼻子走的人,進行心理諮商時會發現,很多時候,這些時不時會暴怒的人,在關於服從的信念中,都具有「自我犧牲信念」。舉例來說,因為有著「即使覺得自己很慘,也必需要讓對方開心。」「我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全都是我的責任。」此類自我犧牲的成見,這樣會累積壓力,因此很容易會在無意中爆發怒氣。因此,憤怒也可被視為「過度自我犧牲的訊號」。信念自幼形成、不易修正 可先試著客觀看待信念是在童年期,以父母親為主,在和其他周遭的人的關係中所形成的,再因著個人人生經驗而被強化,所以有別於表層的自動化思考,修正(立即地)本身是很困難的。即使想要改變,信念仍會反覆顯現,並影響自動化思考。然而,掌握自己擁有什麼樣的信念是很重要的。若能做到,即便是出現了會引發憤怒的自動化思考,也能想著:「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許是因為我有這樣的信念。」並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認知。就像這樣,一個人察覺到引發憤怒的「認知偏誤」,嘗試從客觀的角度審視,並加以修正,便是憤怒管理的第三階段。(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把話說清楚!別再以譙罵表達失落

把話說清楚!別再以譙罵表達失落#心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儘管好好開口說出來很重要,但如果一不小心,很可能也會變成爭吵的原因。其實這是因為說法不夠聰明、太過笨拙。例如,丈夫忘了妻子的生日,妻子責備丈夫:「為什麼你忘了我的生日?」這種例子應該屢見不鮮。然而,這種說法會讓對方無法了解你真正的心情,「好歹你也記住我的生日吧!」這種說法也是。話不說清楚可能導致錯誤的價值觀請仔細想想,妻子真正想要說的,不是「為什麼忘了我的生日?」她真正的心情應該是:「你不記得我的生日,讓我覺得你很不重視我,所以我覺得很難過。」如果能直接把這句真心話告訴對方,或許他會回答:「不,沒這回事,妳對我來說很重要。」、「其實我打算到週末再為妳慶祝。」說不定只是單純的搞錯了:「咦,妳生日不是明天嗎?」這個時候妻子可以開個玩笑:「什麼,竟然會把這種事情記錯?這就是你不愛我的證據啦!」不過,「因為你愛我,所以你不會搞錯」也是某種錯誤的價值觀。因為記得很清楚,並不等於很愛對方。例如,那些用假結婚取財的詐騙專家,根本不愛詐騙對象,卻能把對方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因為記得生日跟愛不愛一點關係都沒有。就算很愛對方,還是有可能會記錯。分享想法、清楚傳達自己的感受有的人很重視生日,有的人卻完全記不得,對於生日的看法也因人而異。所以不要以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去衡量生日的重要性。正因為想強迫對方接受自己對生日的看法而說出那些話,才會讓說出口的話顯得笨拙。當你說:「為什麼忘了我的生日?」就等同責備對方:「你怎麼可以忘記?」那麼,究竟要怎麼做,才算是好好說、好好表達呢?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好好表達就是清楚傳達自己的感受。不要說:「為什麼你會忘記我的生日?」而是說:「你忘了我的生日,讓我覺得很難過。」不要說:「好歹也該記得我的生日。」而是說:「如果你記得我的生日,我真的會覺得很開心。」說話技巧好壞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個道理不光是用在生日。請不要說:「為什麼不聽媽媽的話。」而是說:「你不聽媽媽的話,媽媽會很擔心。」請不要說:「為什麼你不遵守約定。」而是說:「你不遵守約定的話,我會很難過。」雖然說的話看似相同,但對聽的人來說,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當你和重要的人經常一不小心就起爭執,請回過頭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說話方式太笨拙?同時,也請想一想,是否有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不過,當你告知自己的感受後,對方也許會惱羞成怒或無法理解。(本文摘自/我們總是用惡毒的話傷害最在乎的人/大是文化)

記憶好差?點心、披薩吃太多!

記憶好差?點心、披薩吃太多!#心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因為肌餓、無聊及社交需求而飲食,也會為了讓自己開心而吃,或因心情愁苦而吃,有時還會被迫吃東西(還記得小時候曾吃過那種可怕又冰冷的球芽甘藍菜?)滿腦肥腸 人腦約有60%為脂肪然而,我們卻常沒意識到有許多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各種不同因素,影響我們的飲食選擇,包括吃東西的方式、吃何種食物及何時進食。這些選擇又連帶影響我們如何做決定,而且對不少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會衝擊到他的業績。那麼,我們該無何讓大腦保持在最佳狀態呢?人腦約有60%為脂肪,所以下次罵某人滿腦肥腸的大頭呆時,對方絕對有回嘴「彼此、彼此」的權力,燃燒正確的脂肪,以維持大腦運作並支撐神經架構,絕對是大腦運作完善且有好表現的關鍵。速食、點心、披薩會造成記憶力不佳壞脂肪不平衡或是消耗太多壞脂肪會使頭腦改變,使其表現變差,研究也顯示,乳瑪琳、速食、烘焙點心、餅乾、派和冷凍披薩中所含的反式脂肪,會造成青少年和中年人的記憶力不佳。碧翠絲‧葛倫布對反式脂肪的看法是:「反式脂肪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卻縮短了人類的壽命」。初入職場的新鮮人,他們的表現好壞事關重大,若能對飲食習慣多加留意,或可扭轉乾坤。葛倫布醫師的研究有以下發現:1) 即使將年齡、教育程度、種族、憂鬱症等變動因素都考慮進去,45歲以下食用較多反式脂肪的人,在字彙記憶測試的表現還是較差。2) 多食用一克反式脂肪,記住的字彙推估會少0.76 個。3) 整體而言,吃最多反式脂肪人比吃最少反式脂肪的人少記住10%的字彙。適度食用 對腦運作也有助益並非所有的脂肪都是壞脂肪。膽固醇通常被描繪成脂肪世界裡的大魔頭,但他卻是生成腦的新突觸不可或缺的物質,也因此密切影響著腦的可塑性、學習力和記憶力。至於肉類、乳製品、堅果和橄欖油所含的飽和脂肪,若適度食用,對腦的運作也有助益。(本文摘自/啟動未來式頭腦:關鍵12密碼,職場潛力X競爭力翻倍/寶鼎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