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耳知多少?5情況不適用
2018/5/2(2022/3/15 6:26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如果生活中少了聲音,會有什麼不便呢?過馬路時會焦慮、與人溝通不良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影響幼兒語言學習。不同部位的損害對聽力的影響也不一樣,有些病患可透過適當治療恢復,有些則須利用助聽器放大聲音,狀況較嚴重者則可能需要透過電子耳等裝置改善聽力。
感覺性聽損較嚴重 需以人工電子耳改善聽力
聽力喪失主要原因有2種,感覺性聽力喪失及傳導性聽力喪失。傳導性聽力喪失起因於中耳或耳道的機械性問題,阻斷聲音的傳導,這類聽力喪失通常可以經由藥物、手術或助聽器復原及改善;感覺性聽力喪失因內耳、聽神經或腦部神經路徑受損,多數可以經由助聽器獲得助益。少數感覺性聽損較嚴重者,傳統助聽器無法獲得良好的語音聽辯力,利用人工電子耳才可能大幅改善患者聽力。
食品藥物管制署表示,人工電子耳分成2大部分,內部分是接受器與電極,須經由醫師手術植入;外部分是有線圈與聲音處理器,須由聽力師幫忙術後開頻。人工電子耳藉懸掛在耳後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收聲波傳送至埋於內耳耳蝸內的線路,使耳蝸將訊號傳至聽神經以產生聽覺。
非所有聽障者適合植入人工電子耳
人工電子耳在國內需要取得許可證,適用於聽損程度重度或極重度以上、戴助聽器3個月以上有限受益者等。然而並非所有聽障者都適合植入人工電子耳,必須經詳細評估,若(1)聽神經缺損或萎縮、(2)中樞聽覺認知系統受損、(3)植入耳的外耳或中耳感染、(4)耳蝸未發育完全、(5)鼓膜穿孔,以及有任何醫學跡象顯示不適合做中耳或內耳手術者都不適合植入電子耳。
植入人工電子耳前,病患及家屬應充分了解電子耳的功能與限制,明瞭可能得到的幫助和預期的術後結果,更應積極配合術後聽語復健。食藥署提醒,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前務必與耳鼻喉科醫師充分溝通,依照病情、職業、生活習慣等,選擇適合的人工電子耳,並遵守醫院提供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