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憂鬱症危機 5年內死亡機率高
心理上,也會有中風的後遺症
不過,親友們一開始對於她婉拒邀約的事不以為意,因為她原本是個活潑、外向的人,雖然曾經中風,可是大家認為既然她幾乎完全康復了,假以時日,她應該會慢慢走出來,回到像從前一樣積極、活躍地過日子。
然而,陳太太變得愈來愈自我封閉:以前喜歡的電視節目,現在都不看了;食欲差,睡不好,而且變得沒有自信,不敢獨自走出家門,甚至出現「想死」的念頭!
到了這個地步,家人們才警覺到她可能患了憂鬱症,趕緊帶她看精神科門診。
不能小看的「中風後憂鬱症」
中風的症狀視腦部受損的部位和面積大小而異,嚴重者會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有生命危險;輕者則有偏癱、失語和行動不便等神經障礙。雖然有少數人能完全康復,不過,大部分的病患或多或少都會留下後遺症。因此在中風的急性期,著重在搶救生命,減少腦部受損情況,並預防再度中風;之後的復健,則著力於肢體康復和語言治療。然而,中風患者的心理層面卻常被忽略,例如憂鬱症。
雖然在臨床上不太被注意,但有關「中風後憂鬱症」(poststroke depression)的研究其實非常多:大約有三成的中風病人會出現憂鬱症狀,在中風後三個月左右最容易發生,甚至會罹患重鬱症,並且演變成反覆發作的慢性病。而這些在中風後約三個月出現憂鬱症的患者,產生神經障礙的情況較嚴重,常常無法回歸工作軌道,生活品質也較差,在往後五年內的死亡率更是比較高。
研究並顯示,中風後,因神經障礙的症狀嚴重、生活無法自理、經濟條件差,以及社會支持網薄弱,比如缺少家人的支持等因素,較易誘發患者得中風後憂鬱症;若之前就得過憂鬱症、中風或其他慢性病,也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年紀大了,本來就有可能罹患老年憂鬱症,中風後更容易產生憂鬱症;原本活力充沛的年輕人突然偏癱或行動不便,打擊太大,也可能出現憂鬱症。所以年齡不是主要的因素,而男性和女性罹患中風後憂鬱症的比例,也沒有明顯的差別。
關於抗憂鬱症藥物的研究
既然有高達三成的中風病人會發生憂鬱症,又無法精準預測誰會得憂鬱症,那麼在病人中風後就開給他抗憂鬱症藥物,是不是就能預防憂鬱症的發生呢?
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三年的論文,透過對八個小規模臨床試驗作統合分析,共有七百七十六位無憂鬱症的中風患者,結果發現:中風之後,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三個月到一年後,憂鬱症的發生率比服用安慰劑者低,顯示抗憂鬱症藥物有可能預防中風後憂鬱症的發生。
另外,也有許多小規模的臨床藥物試驗顯示,要治療中風後憂鬱症,除了由心理治療著手之外,抗憂鬱症藥物的療效也明顯比安慰劑佳,大約八成病人有進步。
抗憂鬱症藥物最常見的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但因抗憂鬱症藥物仍有副作用,在臨床上要用來預防或治療中風後憂鬱症,必須先經過審慎評估,目前並非常規的治療方式。
最佳的治療是「預防」
其實,最好的治療當然是「預防」。要預防中風後憂鬱症發生,除了病人自己要積極地接受治療、配合做復健,家人支持與親朋好友的鼓勵也很重要,協助中風者做好自我調適、心理建設,以及嶄新的生活規劃,就有可能隨著復原情況進步,遠離憂鬱。
陳女士中風之後的復原良好,過去沒有憂鬱症病史,社交支持網也完整,卻仍然發生憂鬱症,原因令人百思不解。但試想:一個原本行動自如的人突然中風了!衝擊之大,難免會引發焦慮和憂慮。
如果患者中風後過了三個月,情緒仍然低落,且食欲差,變得對原有的嗜好沒興趣,老覺得疲累而提不起精神,睡眠品質差或白天嗜睡,自覺一無是處,甚至出現了想死的念頭,就要思考是否罹患了中風後憂鬱症,要盡快陪伴患者去看醫生。因此,家人與醫護人員的觀察和警覺性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