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4危險群 第一胎媽咪小心!

產後憂鬱4危險群 第一胎媽咪小心!

2018/10/9(2022/3/15 7:47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孕婦辛苦懷胎十月期間,忍受許多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也備受考驗。產後要習慣身體疼痛、照顧孩子的辛勞、周遭親友關係的改變、重新調配生活等等,生活及身體狀況的急遽變化,可能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產後憂鬱的現象。

生產第一胎等4類 產後憂鬱症高危險群

雙和醫院婦產科產科主任毛士鵬表示,造成產後憂鬱症主要與「周遭環境」、「個人體質」、「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周遭環境因素中,「社會支持」如醫療、產後照護、帶小孩、哺餵的孕後指導等;以及「環境友善」,例如出外哺餵母乳的方便程度、公車能否方便等,都密切影響媽媽的心理。

由於產後媽媽的荷爾蒙變化,不像更年期是一段較長的時間,在幾天內就發生急遽變化,容易發生憂鬱傾向。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1)曾患精神疾病(2)生產第一胎(3)單親媽媽(4)家庭總體收入或個人收入低。

藉由評估量表 自我衡量產後憂鬱症可能性

產後憂鬱症的徵兆包括對未來沒有期待感、事情出錯時易責備自己、焦慮和擔心、害怕和驚慌、透不過氣、失眠、難過、有自傷念頭等,如果經常出現以上狀況,恐怕有產後憂鬱症的傾向。更詳盡的評估,可透過「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自我檢視(https://goo.gl/LTUPfS),總分為10至12分代表有可能為產後憂鬱症,13分以上極可能已受憂鬱症所苦,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毛士鵬主任說明,產後憂鬱症就醫,一般求診精神科醫師。但亦須解決導致產後憂鬱的根本原因,醫院會盡可能提供協助,像是育兒問題,如母乳哺餵不順利導致挫折感,可由院內母乳志工協助輔導;身體不適導致心理壓力,可求診婦產科醫師;若本身為單親媽媽,則會請社工介入、訪視,或轉介政府輔導。

盡可能多加陪伴、給予身心靈支持

毛士鵬主任提醒,產後憂鬱症狀一般而言會慢慢解除,但如果症狀仍持續未轉好,應考慮就醫。除了社會方面照護系統應提升,丈夫及親朋好友們應給予產後媽媽足夠的同理心與耐心,不要以斥責的方式來否定,並且盡可能不讓媽媽單打獨鬥、多加陪伴。由於世代隔閡,長輩可能因重男輕女觀念給予產後媽媽壓力,期望能透過政府宣導加強重視,教育長輩調整觀念。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