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之苦難言?僅2成婦女就醫

尿失禁之苦難言?僅2成婦女就醫

2019/3/21(2022/3/15 4:53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蘇女士多年來常有強烈尿液感,甚至來不及上廁所就尿溼了。白天不到半小時就又想上廁所,晚上睡眠也因此至少起來小便4、5次,長期使用護墊後發生會陰皮膚濕疹、反覆泌尿系統感染的問題,慢慢心情也變得憂鬱。

為了這種擾人的「膀胱無力」症狀,蘇女士少喝水並避免參加社交及旅遊活動,出門前或每到一個地方就緊張找廁所並且先解一次小便。晚上頻尿讓她睡眠品質不良,白天無精打采。後來就醫確診「膀胱過動症」,以膀胱訓練、凱格爾運動搭配抗膽鹼藥物抑或交感神經調節藥物治療。經3個月積極配合治療,急尿、漏尿、頻尿、夜尿及失眠等症狀逐漸改善。蘇女士求好心切,接受膀胱內肉毒桿菌毒素A注射治療,處置後臨床症狀改善,讓蘇女士重獲笑顏。

全台近200萬婦女受尿失禁所苦 僅2成就醫

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許齡內表示,不想尿的時候尿出來,就算尿失禁。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為 18.6%。最常見的症狀為頻尿、夜尿、急尿、急迫性尿失禁,然而僅13%患者會求診。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統計,全台有近200萬婦女飽受尿失禁之苦,但只有2成的婦女會求助醫療,除了接受尿失禁是退化的自然現象,再者覺得丟臉、不好意思,或認為就算看醫生也好不了。

許齡內醫師表示,尿失禁在臨床上大抵可分為4型: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和型尿失禁、及其他成因所致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與膀胱過動症,症狀是尿急、頻尿、憋不住小便,由於膀胱不服從大腦指揮,發生不隨意或過度收縮而引起,2個主要的成因為:

1) 膀胱、尿道或是兩者的敏感度增加,例如反覆性尿路感染、停經後女性賀爾蒙缺乏造成膀胱與尿道黏膜萎縮、咖啡因過量攝取或不明藥物使用引發膀胱黏膜感知異常等。

2) 膀胱的逼尿肌活性過強,例如腦中風、老人性癡呆、腦瘤、巴金森氏症、脊髓損傷等,造成膀胱逼尿肌發生不自主的收縮,使病人有急迫排尿的感覺或是覺得尿液外漏。

急迫性尿失禁可分4層面治療 行為、藥物、手術、調整性

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的評估及診斷,許齡內醫師表示,主要以理學檢查、尿液檢查、三天的解尿日誌及尿路動力學檢查為主。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的處理,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制定的規章總共分為4個層面治療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調整性治療。

1) 行為治療/

藉由解尿日誌,調整飲水習慣、減少便秘及膀胱訓練、生理回饋及骨盆底肌肉運動(凱格爾運動)來達到減緩症狀的目的。

2) 藥物治療/

藉由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增加膀胱容積的藥物作用,來達到減緩症狀的效果(如抗膽鹼藥)但這類藥物常會伴隨口乾、便秘、視力模糊等副作用。最近發展專門治療膀胱過動症的新藥較對膀胱有選擇性減少收縮的效果,且減少其他器官副作用甚至不影響年長者的腦部機能;對更年期及停經期的非癌症婦女可考慮加上短期荷爾蒙補充。

3) 手術治療或調整性治療/

如電刺激治療、膀胱注射、膀胱加大整型術等。其中屬微創處置的方式為「肉毒桿菌素A膀胱內灌注」,以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間質性膀胱炎具有直接調整膀胱表皮下神經及肌肉的敏感、膀胱可以獲得較高且穩定的藥物濃度、減少口服藥物間交互作用而影響藥效、減少全身性的藥物副作用的好處。

正視排尿器官 膀胱過動症、急迫性尿失禁治療需耐心

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出現,就是我們長期忽略排尿器官而衍生的問題,因此面對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療,是需要耐心的。許齡內醫師說,惟病況穩定後,口服藥物的使用可以減少或停止,但病況開始惡化時,給予補充治療則是必要的。

隨著科技進步,對尿失禁的治療有更進一步輔助療法,膀胱內肉毒桿菌毒素A之注射治療膀胱過動症,是一個直接、有效,且安全的治療。病患對病情了解越多,對治療的參與越主動,療效也就越好。最重要的是醫師與病患都必須要有耐心,一點一滴地進行改善膀胱體質工程,才能使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成為可能可治癒的疾病。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