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啖貝類 慎防2類中毒

大啖貝類 慎防2類中毒

2019/4/9(2022/3/15 7:53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蚵、生蠔、扇貝、鮑魚、蛤蜊及淡菜等貝類水產品,因口感鮮甜,廣受饕客喜愛,然而貝類如處理、烹調不慎,仍有可能引發食品中毒。貝類水產品依中毒機制,可分為2大類:

1) 微生物汙染/

貝類若遭生長環境中的諾羅病毒、腸炎弧菌污染,且民眾食用前未充分加熱,即可能導致食用後中毒。近年來我國貝類食品中毒案,皆是由此類細菌或病毒引起。為防範微生物污染問題,貝類水產品應澈底加熱後再食用,而且調理食品前後需洗淨雙手,料理過程使用的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2) 貝類毒素中毒/

由於貝類為濾食性生物,以攝食藻類(如渦鞭毛藻、矽藻等)為食,但受全球暖化影響,藻類大量繁殖,而藻類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藻類毒素」也可能大量累積在貝類組織中,後再經由食物鏈轉移至消費者體內,便可能造成消費者中毒。

貝類毒素依照其化學特性可分為以下2種:(1)水溶性毒素,如麻痺性貝毒、失憶性貝毒;(2)脂溶性毒素,如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氨代螺旋酸貝毒。

貝類毒素在貝肉組織中相當穩定,即使經過高溫加熱,也不易被破壞。但貝類毒素中毒較少見,一般人可能不清楚會有哪些症狀。若食用貝類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肌肉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痺,可能是貝類毒素引起;若中毒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呼吸系統中止或致命。其中,失憶性貝毒則會造成短暫性記憶力喪失。

購買貝類慎選供應商 避免來路不明產品

食藥署表示,臺灣近年來雖無貝類毒素中毒案例,但民眾在購買、食用貝類時,仍應慎選供應商,避免購買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貝類水產品,才能在享用美食之際,也遠離毒害。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5期資料)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