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酒檳榔不離身 終釀食道癌上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李先生為了工作提神,年輕起就養成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原本都沒有異狀,直到去年因身體不適,透過胃鏡搭配窄頻影像技術(NBI)發現咽喉癌第二期,經由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一年半後,腫瘤已完全消失。
長期接觸致癌物質 罹癌風險大增
在口腔下咽、肺部、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區域,出現像李先生這樣同時或接二連三產生原發癌,且大多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就是因此區域的上皮細胞,長期暴露於「香、檳、酒」等致癌物,故罹癌風險也比一般人高123倍。
曾晟恩醫師指出,食道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常見的食道癌細胞型態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和食道腺癌,前者發生於食道內面表層細胞,為台灣人好發的食道癌類型,通常為吸菸、喝酒、嚼檳榔等引起,後者是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病變而致,多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這名患者因長期接觸「香、檳、酒」等危險因子,故於檢查後確診為鱗狀細胞型態的早期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 且存活率不高
曾晟恩醫師提到,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但當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咳嗽、體重減輕、食物逆流、貧血、頸部異常腫塊等症狀時,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且在消化道癌症中,食道癌存活率並不高,故若能早期偵測癌細胞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比較好,但若於疾病晚期發現,通常會使用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並不佳。
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適合腫瘤小於2公分,且尚未侵犯他處的食道癌,會先在黏膜下層注射食鹽水,將病灶處和黏膜下層撐開,再利用內視鏡電刀圈切除病灶,因黏膜下曾注射食鹽水,使緩衝空間變大,也可減少術中穿孔或出血等併發症。
曾晟恩醫師提醒,建議有食道癌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超過十年者,或是曾經罹患頭頸癌的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非高危險族群者,可視個人情況,每2至3年接受胃鏡檢查即可。除了戒除香菸、酒、檳榔外,日常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少吃加工醃漬類食品、維持適當體重與口腔衛生,都能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