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菸酒檳榔不離口?拖太久腫瘤竟穿臉⋯醫揭「癌變」風險達123倍

菸酒檳榔不離口?拖太久腫瘤竟穿臉⋯醫揭「癌變」風險達123倍#檳榔

王先生因為工作需應酬,常和客戶一起抽菸、喝酒、吃檳榔而不以為意,沒想到卻讓口腔癌找上門。歷經手術、放療後,牙齦萎縮、牙齒掉了大半、唾液腺也受損嚴重,幾乎都沒有口水,局部出現的傷口也時好時壞,直到現在傷口還無法癒合,說話口齒不清,連進食也很困難,且因他有吃檳榔的習慣,臉頰內側時常受到摩擦,所以口腔癌正是長在頰黏膜。

嚼「天然的」檳榔不怕癌?醫警告還有「3種病」別以為吐掉就沒事

嚼「天然的」檳榔不怕癌?醫警告還有「3種病」別以為吐掉就沒事#檳榔

知名歌手陳昇在2020年因體檢發現口腔癌,中斷了連續舉辦26年的跨年演唱會,儘管他有定期運動的習慣,仍阻擋不了菸、酒、檳榔3大致癌魔王,所幸在治療後,已於2021年底順利恢復演出。柳營奇美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林哲毅就指出,本土研究顯示,若菸、酒、檳榔皆有使用習慣,罹患口腔癌之風險,相較無習慣者,高達123倍。

舌麻、嘴破好不了?3分鐘口腔黏膜檢查揪病因

舌麻、嘴破好不了?3分鐘口腔黏膜檢查揪病因#檳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歌手陳昇及演員張魁因嘴破好不了,經檢查後確診為口腔癌,還好都是初期,手術都恢復良好並復出。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主任指出,口腔癌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4,是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而預防口腔癌發生,除了避免接觸菸、檳榔及飲酒外,定期口腔黏膜檢查是最簡單的方法。欒智偉解釋,菸檳行為者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會增加3~4成;而當口腔癌篩檢率達50%時,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口腔癌檢查結果為早期(第0-1期)病灶與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8成,但延遲發現或治療的晚期個案存活率卻不到4成。預防口腔癌最好方法 遠離菸、酒、檳榔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短短3分鐘就可以檢查出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口腔黏膜檢查除了可以早期發現口腔癌外,更重要是找出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予以適當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發生。欒智偉強調,預防口腔癌的最好方法,不僅要遠離菸、酒、檳榔,還應立即戒菸、戒檳榔,以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並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目前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及18 ~29歲有嚼檳榔原住民,2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但所有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因此民眾如果發現口腔內有「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拔指甲發現早期口癌 里長伯嘆:像中樂透

拔指甲發現早期口癌 里長伯嘆:像中樂透#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彰化鹿港一名里長每天都要吃上百顆檳榔,口腔有不明病灶也不以為意,直到有一次到診所拔除指甲,過程中因為疼痛大喊「啊~」,就在張口大叫時,剛好被眼尖的醫師意外看到口腔內有腫塊,轉到耳鼻喉科後確診是早期口腔癌,幸好發現得早,經手術切除後,很快地就恢復正常生活。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其原因與抽菸及台灣特有的檳榔文化脫離不了關係,30至64歲正處於打拼事業的階段,為了提神、交際應酬等理由,而染上吃檳榔的習慣。在台灣和口腔癌最有關係的就是嚼食檳榔,10名患者中就有8~9人嚼檳榔,嚼檳榔不但會造成口腔黏膜病變,最後可能會致癌。目前政府提出免費四癌篩檢中,口腔黏膜篩檢非常的簡單快速,經由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就可以得知是否有口腔癌。吃檳榔吃到自己開檳榔攤 慶幸早期治療未影響外觀里長伯笑說:「好像中樂透,本來得到的是癌症應該會很沮喪,但是只是早期癌症,手術切除就沒事了,非常的開心。」2019年開刀前,檳榔從早吃到晚,吃到自己開檳榔攤,也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意外,里長伯下定決心,一口氣戒掉檳榔。現在以過來人的經驗,奉勸大家不要再抽菸及吃檳榔,也慶幸當初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所以手術後完全不影響顏面外觀,也不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希望有吃檳榔的民眾,一定要定期檢查是否有口腔癌或口腔病灶。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台灣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穆寬教授表示,口腔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後的顏面重建、手術後的傷口照顧及全身性的共病治療、家屬及患者的心靈支持及重返工作崗位的支持都非常重要。常常手術成功了,後續的照護沒有做好,患者還是難以重返社會。口腔癌早期症狀為口腔白斑、口腔紅斑、潰瘍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往往被病患忽視,等到腫瘤越來越大才求診,往往都是第四期。但早期口腔癌不僅治癒率高,且不會造成臉部變形外觀缺損,手術的困難度也相當低,因此18歲以上曾經吃過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或30歲以上有抽菸或曾經吃過檳榔(含已戒檳榔)的民眾,只要把握定期每兩年一次免費的口腔癌檢查,到牙科(包括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檢查,就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決戰在癌症之前。 嚼檳者罹口腔癌增28倍 同時菸檳酒者更高達123倍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10大癌症發生率口腔癌排行男性癌症第4名,2018年有超過7千名男性罹患口腔癌,2019年逾3千名男性死於口腔癌,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7倍,研究資料顯示嚼檳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同時有檳榔、菸、酒習慣者更高達123倍,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檳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超過8%的成年人有嚼檳榔的習慣,而診間常聽男性患者吃檳榔的原因為禦寒或提神。曾有開夜車的年輕貨車司機,到醫院掛號看感冒,檢查喉嚨時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有問題,順便進行口腔癌篩檢因此確診。醫師表示,檳榔確實有提神、保暖的效果,但容易成癮,造成口腔黏膜硬化、纖維化,導致嘴巴張不開,最終罹患口腔癌。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54歲 比其他癌症早10年口腔癌已經成為台灣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每年逾60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700人因口腔癌死亡。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僅54歲,較其他癌症提早10年以上,且發病到死亡的時間較短,喜歡嚼檳榔禦寒、提神的民眾,不可不慎!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醫師欒智偉指出,口腔癌篩檢就是口腔癌黏膜篩檢,目前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由政府補助,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篩檢。民眾可先進行口腔自我檢查,若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改變且無法抹去,出現超過兩周以上無法癒合的潰瘍,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腫塊,舌頭運動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有顎骨局部腫大進而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口腔黏膜乾澀、灼熱、刺痛感,或是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等,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就醫檢查,甚至於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一天少吃一顆 也能改掉嚼檳榔習慣欒智偉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該勇於拒食檳榔;如果因提神或禦寒吃檳榔而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得不償失,多加一件外套或以其他替代品提神,如適量咖啡、茶或是維他命B群、口香糖、蒟蒻條等,降低對嚼檳行為的依賴。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遠離檳榔,從今天起戒掉。只要告訴自己,一天只要減少一顆檳榔,持之以恆,也能改掉嚼檳榔的習慣。

3行業罹口癌風險高 醫赴工地篩檢

3行業罹口癌風險高 醫赴工地篩檢#檳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工人的形象,大多與抽菸、檳榔及酒精性飲料聯想在一起,互請「提神物品」的工地文化與生態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由於菸及檳榔都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護團隊日前至南投市一處工地,為工班師傅安排衛教與篩檢,為勞工健康把關。醫院推動無檳工地 鼓勵戒菸檳國健署公布最新分析資料發現,國人口腔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有所謂的「要命」行業,發生人數前三高行業別依序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死亡人數前三高行業則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金屬製品製造業。鑒於建築業是口腔癌發生率較高的行業別之一,南投醫院107年開始推動「無檳工地」,開始徵求有意願的建築業者合作,並在工地提供口腔黏膜篩檢服務及推廣戒菸檳酒。南投醫院將口腔癌篩檢深入第一線的勞工工作環境,除了篩檢,也鼓勵戒除香菸及檳榔等有害物質,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口腔硬塊、斑塊逾兩周未癒 盡速就醫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至醫院進行篩檢,南投醫院也不定期會前往社區為民眾安排篩檢活動。也提醒民眾若出現口腔潰瘍,且傷口逾2周以上仍未癒合,且口腔內部或周圍出現腫脹、硬塊、白色脫屑的斑塊或者附近部位有痲木、疼痛感,抑或是吞嚥、咀嚼感到困難等異常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由醫師協助診治。

菸酒檳榔不離身 終釀食道癌上身

菸酒檳榔不離身 終釀食道癌上身#檳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年來香菸、檳榔、酒精不離身的56歲李姓茶農,導致胃潰瘍、吐血及腹痛接連而來,兩年前經胃鏡細心檢查發現罹患「早期下咽癌」,雖透過化療和放療後痊癒,日前追蹤又發現早期食道癌上身,所幸發現得早,醫療團隊採取「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治療後沒有復發跡象,不需切喉嚨及食道但也提醒患者「真的要戒三寶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李先生為了工作提神,年輕起就養成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原本都沒有異狀,直到去年因身體不適,透過胃鏡搭配窄頻影像技術(NBI)發現咽喉癌第二期,經由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一年半後,腫瘤已完全消失。長期接觸致癌物質 罹癌風險大增在口腔下咽、肺部、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區域,出現像李先生這樣同時或接二連三產生原發癌,且大多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就是因此區域的上皮細胞,長期暴露於「香、檳、酒」等致癌物,故罹癌風險也比一般人高123倍。曾晟恩醫師指出,食道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常見的食道癌細胞型態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和食道腺癌,前者發生於食道內面表層細胞,為台灣人好發的食道癌類型,通常為吸菸、喝酒、嚼檳榔等引起,後者是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病變而致,多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這名患者因長期接觸「香、檳、酒」等危險因子,故於檢查後確診為鱗狀細胞型態的早期食道癌。食道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 且存活率不高曾晟恩醫師提到,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但當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咳嗽、體重減輕、食物逆流、貧血、頸部異常腫塊等症狀時,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且在消化道癌症中,食道癌存活率並不高,故若能早期偵測癌細胞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比較好,但若於疾病晚期發現,通常會使用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並不佳。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適合腫瘤小於2公分,且尚未侵犯他處的食道癌,會先在黏膜下層注射食鹽水,將病灶處和黏膜下層撐開,再利用內視鏡電刀圈切除病灶,因黏膜下曾注射食鹽水,使緩衝空間變大,也可減少術中穿孔或出血等併發症。曾晟恩醫師提醒,建議有食道癌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超過十年者,或是曾經罹患頭頸癌的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非高危險族群者,可視個人情況,每2至3年接受胃鏡檢查即可。除了戒除香菸、酒、檳榔外,日常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少吃加工醃漬類食品、維持適當體重與口腔衛生,都能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