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檳榔成癮 口腔癌風險持續10年!

檳榔成癮 口腔癌風險持續10年!#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的陳先生第1次吃檳榔,是國中時期1次寒假陪父親外出工作,當時天氣很冷,父親體貼的遞來1顆檳榔說道:「吃這個比較不會冷!」,自此之後,陳先生養成了嚼檳榔的習慣,直到口腔出現病變後,驚覺檳榔對自己的影響,才戒掉嚼食檳榔。第1口檳榔來自家長 佔42.7%國民健康署針對國中生與高中職生的嚼檳榔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的第1口檳榔大多來自家人及長輩,約佔42.7%,其次才是同學及朋友的35.8%,高中職生首次嚼檳榔來源則以同儕為主,約佔56.3%,其次才是家人及長輩約佔26.3%,可見家人及朋友,是影響年輕學子嚼檳榔與否的關鍵因素。嚼檳榔10年 致癌又成癮 檳榔,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布的第1類致癌物,即使不含添加物,檳榔子即對人體致癌,研究亦發現檳榔的主成分含檳榔鹼,長期嚼食會上癮,成癮後就很難戒除,若是民眾每天嚼食10顆檳榔、持續10年以上,就算戒掉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高風險仍會持續10年以上,一旦檳榔成癮,無異於慢性自殺。 口腔癌發生中年 經濟陷困境在建築業工作的42歲葉先生,平常工作時與工人們一起嚼檳榔、抽菸不以為意,直到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才發現舌頭有病變,幸好早期發現將病變處部分切除,舌頭得以保留,檳榔禍害不只危及自身,更危及家庭。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4歲,此時患者多為家庭經濟來源,罹病後沒有收入且需長時間治療及復健,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家長及長輩們不要提供檳榔給子女,有嚼檳榔習慣的民眾,也請盡快戒檳榔,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讓自己及全家人遠離檳榔的危害。

每天10顆檳榔 罹癌風險持續10年

每天10顆檳榔 罹癌風險持續10年#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嚼檳榔、吸菸是造成口腔癌的主因,罹病後,輕則毀容,重則奪命,依據103年衛福部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佔台灣男性癌症的第4位,也為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在預防甚於治療的前提下,國民健康署已在2010年起將口腔癌篩檢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飲食作息不正常 種下危險因子不少嚼檳榔的民眾主要是為了提神,加上多從事體力活的工作,有的菸酒、檳榔一起來,如果飲食作息又不正常,往往就開始種下危險因子,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在2003年就把檳榔子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研究顯示每天10顆檳榔、長達10年以上者,就算戒除後,罹患口腔癌的高風險仍會持續10年以上。10個口腔癌患者 9個會嚼檳榔統計顯示10個口腔癌患者9個有嚼檳榔習慣,檳榔子(菁仔)除了是極強的致癌物質外,其中的檳榔素會作用於中樞和自律神經系統,使嚼檳榔者的心裡產生依賴而成癮,另外,研究並證實,男性嚼食檳榔者罹患糖尿病或高血糖、代謝症候群危險性皆顯著高於未嚼檳者,父親有嚼檳榔,小孩有高達2倍的風險較無嚼檳榔者的小孩,容易發生代謝症候群。雖然一顆一顆小小的檳榔看起來傷害力不大,但若食用成習,帶來的不僅是對咀嚼者直接的身體傷害,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為了自身健康著想除了趁早戒除外更要有杜絕檳榔的觀念,目前國民健康署也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除者)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除者)原住民,每2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符合資格者可持健保卡到醫療院所進行檢查。 

檳榔不加配料 照樣難逃口腔癌

檳榔不加配料 照樣難逃口腔癌#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全球約有 6 億人口嚼食檳榔,台灣嚼食檳榔的人口則高達 280 萬人,檳榔與咖啡因、尼古丁及酒精並列為全球四大使用最多之精神影響性物質,國際癌症研究總署透過研究發現,即使嚼食不加任何配料的檳榔子(菁仔)也會得到口腔癌,例如:紅灰、白灰、荖花等,且嚼檳榔者得到口腔癌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28倍。儘管嚼食檳榔對口腔癌與食道癌等疾病之健康危害明確,然而以衛生教育推行檳榔之戒除屢遇困難,其原因可能與檳榔的成份富含檳榔素 (化學結構類似尼古丁)之生物鹼,而引發成癮效應有關,因此,檳榔戒除之行動,應積極考量嚼食檳榔具有導致成癮問題的藥理作用。檳榔子含檳榔鹼 屬一級致癌物其實檳榔整體皆有不同的致癌性,檳榔子中含檳榔鹼,屬於一級致癌物;荖花及荖藤含有黃樟素易導致肝癌及口腔癌;荖葉中含農藥殘留風險;紅灰及白灰會改變口腔內酸鹼值使細胞突變加速。但值得慶幸的是,檳榔中並沒有如尼古丁般的成癮物質,只要有心絕對可以戒除,此外,目前政府有補助口腔癌篩檢,凡是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及18~29歲嚼檳榔原住民,皆可享有2年一次的免費服務,只要透過簡易且非侵入性的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即可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以免問題越來越嚴重。

長年檳榔、菸、酒 男子咽癌失味覺

長年檳榔、菸、酒 男子咽癌失味覺#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61歲的鄭先生從事務農耕種數十年,因農務工作繁忙,之前菸、酒、檳榔皆有接觸,民國97年罹患下咽癌後,於當年度進行手術及電療,其後即產生無法發聲、喪失味覺、唾液量減少等三項症狀,甚至某次吃完腐壞的食物亦未察覺,上述症狀雖於治療兩、三年後開始許改善,此後鄭大哥皆配合醫囑、定期追蹤病情,目前仍持續耕作、且每日花兩小時爬山健身。 鄭先生表示,過去菸、酒、檳榔樣樣來,當初發覺有異恙時,以為是被檳榔渣噎住而所引起的不適,檢查結果竟是癌症,97年在彰基開刀,剛開刀後的自己,成了無喉患者,食衣住行都有困難,經過長時間的治療,現在才像個人,吃就是個問題,甚至有話也無處講,像啞巴一樣,可是啞巴還能發出聲,而自己當時發不出聲、更不能說話。  菸酒檳榔樣樣來 口腔癌機率常人123倍開刀後無法說話,這是一個大問題,說也說不清,都是靠發聲器講話,彰基護理部督導長黃素猜護理師表示,菸、酒、檳榔已被全世界公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子,與許多疾病尤其是癌症,有密切的因果關係,造成的社會問題與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研究指出,菸、酒、檳榔光只是單一攝取,對於身體就有危害,如果吸菸、喝酒及嚼檳榔一起來,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更是常人的123倍,為了讓民眾重視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必須拒絕吸菸、喝酒與嚼檳榔的行為及誘惑。

台灣罹口腔癌人數年增2倍 無檳+篩檢不能少

台灣罹口腔癌人數年增2倍 無檳+篩檢不能少#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健署網站的資訊顯示,國內學者已依據新有的研究證據,作出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的結論,證實即使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國健署亦指出,在台灣,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統計,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南投縣境內有嚼檳榔習慣的民眾相對來說偏高,在職場上可能因建立人際關係或工作上的需要(如提神),民眾有嚼檳榔的習慣其實不少見,但有鑑於口腔癌的死亡率不算低,民眾更應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除了拒吃檳榔,如有(曾有)抽菸或吃檳榔習慣的民眾,更應定期做口腔篩檢,才能永保健康。

檳榔、菸酒都來 口腔癌機率破百倍

檳榔、菸酒都來 口腔癌機率破百倍#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12月3日為「檳榔防制日」,由於檳榔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易在嚼檳者口中產生致癌物質,易導致罹患口腔癌;且研究更顯示,抽菸、喝酒加上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會高出123倍。因此台中市衛生局呼籲,避免口腔癌來敲門,應拒嚼檳榔,並提醒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應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保障自身健康。還要當紅唇族?口腔癌患者9成嚼檳榔研究指出,嚼檳榔為罹患口腔癌主因,每10名口腔癌患者中,就有9名有嚼檳榔習慣。衛生局表示,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在2003年證實,檳榔子為第1類致癌物,而檳榔子成份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會在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導致嚼檳者罹癌。此外,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8倍;若嚼檳榔又吸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提高為89倍;如果吸菸、喝酒加上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會更高達123倍。依賴性高 嚼檳榔會成癮!而值得注意的是,檳榔素會使嚼食者產生欣快感、幸福感、依賴性、唾液增加及心悸等症狀,若長期下來,會使嚼檳者的心理產生對物質的渴求,也會產生身體依賴或耐受性,而無法停止使用,若停止使用,則會出現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焦慮等戒斷症候群。衛生局也呼籲,嚼檳榔除了有損形象,更是造成健康危害的罪魁禍首,為避免口腔癌,拒嚼檳榔為最佳之道,並提醒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應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保障自己的健康。

嚼檳榔不會成癮?研究:依賴性高易致癌

嚼檳榔不會成癮?研究:依賴性高易致癌#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不論是女性看待男性或反觀對方,只要看見另一半抽菸便會扣上幾分;若再加上嚼個檳榔,恐怕心理分數掉到谷底!其實這兩者,除了有損他人印象,更是讓健康亮紅燈的罪魁禍首!9成口腔癌嚼檳榔所致 位居男性死亡第4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我國十大癌症死因數據顯示,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為台灣男性第4位,且每年有超過2千7百人死於口腔癌;不只中年人深受其害,連青少年也難逃魔掌。研究顯示,台灣每10個口腔癌患者中9人就有嚼檳榔習慣,可見檳榔正是造成民眾罹患口腔癌的主因;不只如此,國民健康署針對青少年嚼檳榔行為調查指出,國高中生首次嚼檳榔來源多為家人、朋友,原因則是好奇居多。檳榔素產生幸福感 重複嚼食難斷事實上,過去大家誤認嚼檳榔不會成癮,但許多研究都證實,檳榔成份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會在嚼檳者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機率;而檳榔素更會使人產生幸福感、依賴性、唾液增加及心悸等症狀,若重複且持續嚼食,會產生渴望及依賴、耐受性;若停止使用,則會出現戒斷症候群,如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焦慮等。對此,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表示,為避免口腔癌發生,最好且有效的方法即是拒絕。她呼籲,若有嚼檳榔習慣者,應藉由定期篩檢,及早發現病症、治療;而政府也針對有吸菸或嚼檳榔者,自30歲起每2年1次免費篩檢,有嚼檳榔之原住民可提早自18歲開始,同樣也是每2年1次免費篩檢。

護理師勸說成功 他戒了40年檳榔癮

護理師勸說成功 他戒了40年檳榔癮#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透過團體課程、目標設定、勸戒技巧演練,加上個管師不時電話追蹤提醒、給予支持及協助,讓嚼食近四十年檳榔的林先生成功戒掉檳榔。他也在大林慈濟醫院戒檳成果活動中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因吃檳榔的習慣而花光積蓄,呼籲紅唇族趕快戒除重獲健康、改善人際關係。今年56歲的林松田,在17歲時因為好奇心而開始接觸檳榔,這一吃就是40年。甚至到三年前出了車禍,讓他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陸續共接受七次的大腸切除手術,後續又因為洗腎而飽受病痛折磨,但即使如此,他卻仍克制不了吃檳榔的癮。一天要吃上百顆  住院仍不改惡習在住院期間,還特地準備八包的檳榔,也就是一天的量放在提袋裡。林先生說,因為一天都習慣吃上一百多顆,大約八包的量,除了睡覺外,其他的時間都在吃。照顧他的護士每次見到他,都提醒要戒檳榔,而他的大姐更是氣到將檳榔通通丟掉。而且林先生更因為把錢都用在買檳榔,卻因此積欠醫療費用,隨著身體病痛愈來愈多,跑醫院成了家常便飯。一次回院看病時,恰巧遇到健康照護室護理師林佳慧,在勸說之下,及長時間的電話關懷,讓他相當感動,於是下定決心要把多年吃檳榔的惡習戒掉。而護理師林佳慧也分享拒絕檳榔的技巧,包括不容易戒掉的原因有交際應酬、談生意的對象請客、工作職業關係等。而多數的人都是因為初次嘗試檳榔,加上朋友的勸食進而養成吃檳榔的習慣,不過只要有決心,想戒除檳榔並不困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