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菸加檳榔 罹口腔癌率大增至89倍!

菸加檳榔 罹口腔癌率大增至89倍!#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檳榔沒有含紅、白灰等添加物,就不會致癌,然而早在2003年檳榔子就被列為第1類致癌物。檳榔子中含檳榔素及檳榔鹼,在嚼檳者的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導致嚼檳者罹癌。吸菸又吃檳榔 口腔癌機率提高89倍菸品、檳榔會導致口腔疾病,我國每年口腔癌發生人數約7千人、死亡人數近3千人,吸菸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吸菸又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提高至89倍。台灣牙周疾病盛行率高達9成,若忽略牙周病初期症狀,將導致掉牙、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甚至影響牙周病治療與植牙成功率。牙周病卻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疼痛狀況,而普遍被國人忽略。吸菸致牙齒染色、增牙周病發生率吸菸不僅傷害呼吸系統,還會導致牙周病,吸菸者的牙周破壞程度是未吸菸者的2至8倍,罹患牙周病的風險是未吸菸者的2.82倍。吸菸對口腔疾病的影響小至牙齒染色,大至牙周病、口腔癌。在接受牙周病治療時,若持續吸菸將會影響牙周病癒合的速度,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最近寒流來襲,有吸菸、嚼檳榔習慣者可能以此方式取暖,但多加禦寒衣物才是最務實做法。遠離口腔疾病,應主動拒菸、拒檳榔,可前往國民健康署合約醫事機構,透過專業協助,成功戒菸戒檳。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者,應每2年定期口腔黏膜檢查。

世界檳榔防制日 定期檢查防堵口腔癌

世界檳榔防制日 定期檢查防堵口腔癌#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尤先生,18歲開始吃檳榔,開車需要提神,而習慣每天買檳榔,一吃就吃了30年。10多年前口腔篩檢曾發現口腔纖維化,但以為不加白灰、荖葉就沒事,仍吃菁仔吃了3年。後來發現舌頭長腫瘤且開始疼痛,吃東西都不舒服,就不敢再吃檳榔。聽信偏方延誤病情 切除2/3舌頭 尤先生前往醫院檢查,確定是舌癌第4期,必須開刀治療。但太太捨不得先生開刀,竟聽信偏方改吃中草藥,拖了3、4個月,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不舒服,只好回到醫院開刀,切除2/3的舌頭及頸部的淋巴廓清。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陳穆寬表示,尤先生幾年前數次回診,陸續發現口腔黏膜長白斑、腫瘤,進行雷射治療、切除手術。直到7年前切片檢查才發現右邊黏膜病變,確診為頰黏膜癌,開刀切除右臉頰腫瘤,並拿胸大肌做補皮重建,再次抗癌成功。趁早戒檳榔、定期檢查 避免口腔癌陳穆寬副院長表示,第4期也就是最末期,但是口腔癌第4期並不代表沒有希望。高達40%至50%的病人仍可治癒,只是過程比較複雜,需要大範圍切除。像是淋巴廓清,還有肌肉、骨頭重建,重建後還有放射性治療,嚴重的癌症也要化學治療,需時約半年。12月3日是台灣檳榔防制日,檳榔是明確的致癌物質。為了自己的健康跟家人著想,希望趁早戒檳榔,千萬不要花錢又傷身,如果發現嘴巴有問題也不要放著不管。呼籲萬一發現口腔有問題,千萬不要拖延或聽信偏方。現在醫術發達,希望還在吃檳榔的朋友,一定要戒檳榔和定期檢查,才能避免口腔癌發生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台灣,嚼食檳榔者大部分同時有抽菸習慣,再加上喝酒文化,更增加罹患口腔癌風險。國際癌症研究總署2003年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國衛院研究亦指出,既抽菸、喝酒又嚼食檳榔,得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口腔黏膜呈白或深紅色、嘴張不大是警訊根據台東縣癌症發生率,口腔癌自93年起一直位居第1、2位。嚼食檳榔習慣有關以中壯年為多,此年齡層罹患口腔癌也最多。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親人朋友,愛惜身體、促進健康。守護身體健康務必戒除嚼食檳榔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病變的機會。台東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張哲綸表示,口腔癌五年存活率第1期72%、第2期39%、第3期27%、第4期12%,可透過口腔黏膜篩檢,越早發現、儘早治療。正常的口腔黏膜顏色是粉紅色,白色或深紅色是身體警訊。嘴巴張合大小也可判斷,口腔黏膜病變時會纖維化,越嚴重將造成黏膜緊縮,影響嘴巴張合。30歲以上、18歲以上原住民 可免費篩檢凡30歲以上民眾或18歲以上原住民族,在2年內未接受口腔癌篩檢者皆可接受免費篩檢。現在的切片治療技術已由傳統手術提升為二氧化碳雷射技術,治療後僅會產生焦痂並自行脫落,不會有太多不適的感覺,而且健保有給付。張哲綸醫師提醒,吸菸及嚼食檳榔是致癌因子,無論時間長短或是否持續,都可能發生病變。除了生活習慣外,個人細胞基因影響致癌的可能。無基於民眾健康,凡有嚼食檳榔及吸菸者,一旦發現口腔異常務必儘速就醫。

菸酒愛好者注意 口腔癌好發年輕化

菸酒愛好者注意 口腔癌好發年輕化#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口腔癌是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105年台北市共有180位市民因口腔癌死亡,嚴重威脅男性市民健康。根據臺北市105年死因統計顯示,臺北市男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排名唯一持續爬升的就是口腔癌,名次由104年第6名上升至第5名。發現口腔腫塊超過2至3週 應立刻就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臺灣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逐年增加,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但近年來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口腔癌可能危險因子包括嚼食檳榔、抽菸、喝酒,蛀牙,不當的假牙或不良的口腔衛生等,若同時具有嚼檳榔、抽菸及喝酒者,其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可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篩檢,早期發現儘早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近8成,應避免口腔癌危險因子,戒檳榔、戒菸、戒酒。符合篩檢資格的市民,每2年定期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口腔腫塊、口腔內2至3週以上未痊癒潰瘍和口腔黏膜纖維化,都應立刻就醫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北市903處醫藥機構配合 口腔癌篩檢更便利臺北市自105年起,建置臺北市癌症防治便利網絡,106年已有健康好站903站,包含醫院、西醫診所、中醫診所及社區藥局,提供市民就近癌症篩檢及癌症防治資訊,運用多元管道於校園、職場、社區及醫療院所分別宣導口腔癌防治。黃試結局長提醒,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105年迄今尚未進行口腔黏膜檢查,請進行口腔黏膜檢查。除了至臺北市健保特約醫療院所篩檢,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職場員工達15人,可來電預約口腔黏膜檢查服務。

菸酒檳榔都沾 罹癌率達123倍

菸酒檳榔都沾 罹癌率達123倍#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多歲的顏先生,工作長期需要南北跑,為了提神,父親介紹他吃檳榔,而吃了10多年。最近顏先生的父親因為嘴張不開就診,經檢查發現是口腔癌末期,嚇得顏先生趕緊把檳榔戒掉。後來顏先生亦就診檢查,確認是口腔癌初期,接受口腔腫瘤切除與頸部淋巴清除,術後恢復良好,很快回到工作崗位上。檳榔、菸、酒 口腔癌高危險因子檳榔是台灣長期以來的主要經濟作物,2012年產量是農產品產值的亞軍,僅次於稻米。如此高的產量,造就眾多吃檳榔習慣的人,也產生不少口腔癌的患者。台灣十大癌症中,口腔癌常年盤據前5名,如果單看青壯年的男性,口腔癌更是最容易得到的癌症。口腔由7個部分組成,包括舌頭、唇、頰黏膜、齒齦、舌底、硬顎、臼齒後三角區。台灣人最常見的口腔癌以舌癌與頰黏膜癌為主。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有嚼食檳榔習慣者,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合併檳榔則會增加89倍,如果是菸、酒、檳榔3者都經常接觸的人,口腔癌的機率更是高達123倍。口腔篩檢、戒檳榔 及早預防口腔癌洪雲聰醫師指出,口腔癌早期不太有症狀,很多口腔癌的病人不會發現,直到口腔長出腫瘤開始痛,或是脖子轉移不舒服,病情已經到末期了。現在手術方法很進步,早期的口腔癌,只要頸部淋巴沒有轉移,術後不用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一旦拖太久,癌症晚期在手術後仍需要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存活率也不樂觀。另外洪醫師也說,許多人都誤以為檳榔是因為加入了石灰粉才會致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除了石灰會促進細胞變成癌症,檳榔子本身也會致癌,因為含有檳榔鹼這個危險的致癌原。因此想要遠離口腔癌上身,尤其要戒除檳榔,還有透過口腔篩檢,早期發現口腔癌病變。

胃部不適只吃藥 食道癌悄悄找上門

胃部不適只吃藥 食道癌悄悄找上門#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胃脹求醫,竟在一個器官發現兩處惡性腫瘤!53歲的葉先生商場打滾10餘年,應酬機會多,練就不錯酒量、會抽菸、偶爾吃檳榔,胃部偶有不適靠吃藥緩解,從沒想過會罹患食道癌,還是上、下段都有惡性腫瘤。葉先生去年3月胃脹痛到診所就醫,醫師透過胃鏡發現食道下段異常,高度懷疑是癌病變。食道就有兩處腫瘤 有幸及早發現治療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松茂表示,某些病人因為照胃鏡不舒服,食道上的病灶通常很難發現。病人葉先生非常幸運能於食道上、下段早期發現癌細胞,又符合以胃鏡做內視鏡黏膜下切除的條件,不必切食道也沒傷口,門診追踨恢復良好。蔡松茂醫師強調,葉先生食道下段已知有可疑病灶,做胃鏡檢查時細看也發現食道上段異常,經內視鏡超音波及病理切片,確認兩處病灶均為癌細胞只在表淺層的「零期癌」,只要以胃鏡做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把癌細胞刮除乾淨,術後完全沒有傷口,也可保留完整食道。嗜菸、酒、檳榔者 食道癌風險高123倍蔡松茂醫師說明,食道癌早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當出現吞嚥困難、食道變窄症狀時,腫瘤往往已經很大,可能得切除部份食道。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是抽菸、喝酒、吃檳榔,可能造成食道黏膜細胞病變,發生食道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23倍。尤其食道癌通常是上、中、下的某段先發生腫瘤,幾年後仍有復發的危險,建議抽菸、飲酒、嚼檳榔的人早日戒除並定期篩檢。

活動/榔榔傷口影音圖文徵件活動

活動/榔榔傷口影音圖文徵件活動#檳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檳榔不只會導致口腔癌、還會牙齒會掉光光,甚至還會失去生命!民國105年癌症死因第5名就是口腔癌,病人不只說話困難,嘴巴還有可能張不開,就算開刀,外表也會變得醜醜的,嚴重的話還會死亡。「如果時間能重來,一定要趁早把檳榔戒掉,為了自己,也為了心愛的家人」。學生們看過來!!!只要你的一幅畫,一段文字,或一段影片,就有機會獨得三萬元!響應「檳榔危害防制日」20週年,國民健康署希望透過國小同學的一幅畫,國、高中同學的一段文字、大專以上同學的一則30秒影片的徵件,勸阻嚼食檳榔者,減少榔榔傷口,找回自信的笑容,讓生命不再有缺憾!名稱:榔榔傷口影音圖文徵件活動時間:2017/10/16(一) ~2017/11/10(五)(投稿者會由網路票選排名前十名,再將由專業評審進行評分,選出前三名,第一名有三萬元7-11禮券)活動辦法:http://stop-oralcancer.com.tw/ 

口腔癌定期篩檢 助降21%死亡率

口腔癌定期篩檢 助降21%死亡率#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近3000人死於口腔癌,嚼檳榔是主因!吸菸、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機率較一般人高出很多,口腔癌患者中更高達9成有嚼檳榔習慣。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口腔癌每年口腔癌發生人數約計7千人、死亡人數約3千人,男性佔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9成。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將每年的7月27日訂為「世界抗頭頸癌日」,希望藉此提升民眾對口腔癌的正確觀念。篩檢可降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率為了預防及早期發現口腔癌,國民健康署提供口腔癌篩檢,30歲(含)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或吸菸的民眾每2年可免費1次口腔癌篩檢,有嚼檳(含已戒檳)的原住民則提早至18歲就可以接受篩檢。目前每年可從90萬名接受篩檢的民眾中,發現1,300位口腔癌及3,500位癌前病變者。國民健康署與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合作,針對93年至98年有接受口腔癌篩檢的233萬嚼檳或吸菸民眾,進行追蹤9年(平均4.5年),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和死於口腔癌的風險。結果顯示若篩檢率達約5成,篩檢組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率。戒菸檳作口篩 有病變要治療另外,此研究也發現,透過口腔癌篩檢的早期個案高達近8成,但未接受篩檢的族群早期個案比率僅3成。臨床的研究也顯示: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已高達7成以上。如果延宕病情拖到第三期,存活率僅剩5成5。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遠離口腔癌一定要掌握反菸拒檳、定期接受口腔癌篩檢、有病變盡早接受治療等3大原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