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檳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超過8%的成年人有嚼檳榔的習慣,而診間常聽男性患者吃檳榔的原因為禦寒或提神。曾有開夜車的年輕貨車司機,到醫院掛號看感冒,檢查喉嚨時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有問題,順便進行口腔癌篩檢因此確診。醫師表示,檳榔確實有提神、保暖的效果,但容易成癮,造成口腔黏膜硬化、纖維化,導致嘴巴張不開,最終罹患口腔癌。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54歲 比其他癌症早10年口腔癌已經成為台灣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每年逾60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700人因口腔癌死亡。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僅54歲,較其他癌症提早10年以上,且發病到死亡的時間較短,喜歡嚼檳榔禦寒、提神的民眾,不可不慎!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醫師欒智偉指出,口腔癌篩檢就是口腔癌黏膜篩檢,目前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由政府補助,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篩檢。民眾可先進行口腔自我檢查,若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改變且無法抹去,出現超過兩周以上無法癒合的潰瘍,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腫塊,舌頭運動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有顎骨局部腫大進而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口腔黏膜乾澀、灼熱、刺痛感,或是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等,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就醫檢查,甚至於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一天少吃一顆 也能改掉嚼檳榔習慣欒智偉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該勇於拒食檳榔;如果因提神或禦寒吃檳榔而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得不償失,多加一件外套或以其他替代品提神,如適量咖啡、茶或是維他命B群、口香糖、蒟蒻條等,降低對嚼檳行為的依賴。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遠離檳榔,從今天起戒掉。只要告訴自己,一天只要減少一顆檳榔,持之以恆,也能改掉嚼檳榔的習慣。

3行業罹口癌風險高 醫赴工地篩檢

3行業罹口癌風險高 醫赴工地篩檢#檳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工人的形象,大多與抽菸、檳榔及酒精性飲料聯想在一起,互請「提神物品」的工地文化與生態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由於菸及檳榔都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護團隊日前至南投市一處工地,為工班師傅安排衛教與篩檢,為勞工健康把關。醫院推動無檳工地 鼓勵戒菸檳國健署公布最新分析資料發現,國人口腔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有所謂的「要命」行業,發生人數前三高行業別依序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死亡人數前三高行業則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金屬製品製造業。鑒於建築業是口腔癌發生率較高的行業別之一,南投醫院107年開始推動「無檳工地」,開始徵求有意願的建築業者合作,並在工地提供口腔黏膜篩檢服務及推廣戒菸檳酒。南投醫院將口腔癌篩檢深入第一線的勞工工作環境,除了篩檢,也鼓勵戒除香菸及檳榔等有害物質,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口腔硬塊、斑塊逾兩周未癒 盡速就醫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至醫院進行篩檢,南投醫院也不定期會前往社區為民眾安排篩檢活動。也提醒民眾若出現口腔潰瘍,且傷口逾2周以上仍未癒合,且口腔內部或周圍出現腫脹、硬塊、白色脫屑的斑塊或者附近部位有痲木、疼痛感,抑或是吞嚥、咀嚼感到困難等異常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由醫師協助診治。

菸酒檳榔不離身 終釀食道癌上身

菸酒檳榔不離身 終釀食道癌上身#檳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年來香菸、檳榔、酒精不離身的56歲李姓茶農,導致胃潰瘍、吐血及腹痛接連而來,兩年前經胃鏡細心檢查發現罹患「早期下咽癌」,雖透過化療和放療後痊癒,日前追蹤又發現早期食道癌上身,所幸發現得早,醫療團隊採取「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治療後沒有復發跡象,不需切喉嚨及食道但也提醒患者「真的要戒三寶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李先生為了工作提神,年輕起就養成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原本都沒有異狀,直到去年因身體不適,透過胃鏡搭配窄頻影像技術(NBI)發現咽喉癌第二期,經由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一年半後,腫瘤已完全消失。長期接觸致癌物質 罹癌風險大增在口腔下咽、肺部、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區域,出現像李先生這樣同時或接二連三產生原發癌,且大多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就是因此區域的上皮細胞,長期暴露於「香、檳、酒」等致癌物,故罹癌風險也比一般人高123倍。曾晟恩醫師指出,食道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常見的食道癌細胞型態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和食道腺癌,前者發生於食道內面表層細胞,為台灣人好發的食道癌類型,通常為吸菸、喝酒、嚼檳榔等引起,後者是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病變而致,多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這名患者因長期接觸「香、檳、酒」等危險因子,故於檢查後確診為鱗狀細胞型態的早期食道癌。食道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 且存活率不高曾晟恩醫師提到,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但當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咳嗽、體重減輕、食物逆流、貧血、頸部異常腫塊等症狀時,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且在消化道癌症中,食道癌存活率並不高,故若能早期偵測癌細胞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比較好,但若於疾病晚期發現,通常會使用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並不佳。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適合腫瘤小於2公分,且尚未侵犯他處的食道癌,會先在黏膜下層注射食鹽水,將病灶處和黏膜下層撐開,再利用內視鏡電刀圈切除病灶,因黏膜下曾注射食鹽水,使緩衝空間變大,也可減少術中穿孔或出血等併發症。曾晟恩醫師提醒,建議有食道癌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超過十年者,或是曾經罹患頭頸癌的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非高危險族群者,可視個人情況,每2至3年接受胃鏡檢查即可。除了戒除香菸、酒、檳榔外,日常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少吃加工醃漬類食品、維持適當體重與口腔衛生,都能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率。

趕緊戒了!吃檳榔罹口腔癌機率增89倍

趕緊戒了!吃檳榔罹口腔癌機率增89倍#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全世界約有1/10的人口嚼食檳榔,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顯示,每年口腔癌有7千名新診斷個案,約3千人死亡。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許恆睿醫師表示,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嚼食檳榔、抽菸、喝酒。根據相關研究指出,若有抽菸及嚼檳榔習慣,罹患口腔癌機率較一般人增到89倍,若同時有抽菸、喝酒及嚼檳榔3種行為,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檳榔添加眾多致癌物檳榔俗稱「菁仔」,是檳榔樹的果實,主要成分包括多酚化合物、植物鹼、脂肪及粗纖維等,植物鹼中以檳榔素與檳榔次鹼含量最多,這兩種成分會刺激口水的分泌,且具有發汗與加速呼吸及心跳的作用,目前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第一級的致癌物。另外國人在嚼食時多會加上荖葉或是荖花等,以加強清涼的作用,然而荖葉與荖花含有黃樟素與丁香油酚,也是被認定為第二級的致癌物。再者,額外添加的鹼性石灰(白灰或紅灰),在長期刺激口腔黏膜下,不僅改變了口腔內的酸鹼度環境,產生硝化作用後形成亞硝胺,並且釋出自由基,進而加速口腔病變的產生。檳榔誘發的癌症前期病變中,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常見於頰黏膜,其中有部分患者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病變,會轉變成口腔癌。口腔黏膜白斑症,常見於頰黏膜、舌、牙齦、口底及唇角。其中亦有一部分患者的白斑症會轉變成口腔癌。口腔癌是發生於口腔內的各種惡性腫瘤它發生的部位包括有唇、頰黏膜、牙齦、舌、口底、顎部。在臨床統計資料中,有多種不同的口腔癌,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全部口腔癌的百分之九十。好發的部位以頰部黏膜最多,其次為舌側、牙齦。早期它會有局部潰瘍,周圍有硬塊的感覺,並在病灶區進行破壞生長,晚期則會經淋巴組織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最後也可能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罹患口腔癌徵兆口腔癌初期不痛不癢,所以要留意口腔癌的信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些信號包括:1.口腔內的潰瘍超過一星期,仍無法癒合,摸起來又硬時要注意,超過兩星期要就醫。2.發現口腔內部有白色或紅色脫屑的斑塊。3.不明原因的口腔內流血且反覆發生。4.口腔附近出現麻木或疼痛的感覺。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許恆睿醫師指出,為提升紅唇族參與篩檢及戒除檳榔意願,鼓勵30歲以上目前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民眾,與18-29歲嚼檳榔(含已戒)之原住民,可每2年一次接受口腔黏膜篩檢。

25歲紅唇族舌痛2個月 罹舌癌末期

25歲紅唇族舌痛2個月 罹舌癌末期#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嚼檳榔病史的25歲周先生,今年5月舌頭右側開始出現疼痛感,但其認為僅是舌頭潰瘍而未就醫。經過一段時間後,周先生的舌頭疼痛持續加劇,最後只好趕緊至耳鼻喉科尋求醫師診治,接受口腔黏膜篩檢後確診為舌癌(鱗狀細胞癌)併頸部轉移,臨床上為第四期(最末期)。若發覺自身有出現2周以上的舌頭潰瘍未好、舌部有硬塊或持續麻木感或出血等狀況,可能就是舌癌找上你了,建議第一時間立馬就醫治療,以免耽誤病情。檳榔裡的成分 含有致癌物質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邱怡喬醫師表示,台灣嚼檳榔人口高達240萬人以上。據統計,口腔癌患者高達88%有嚼檳榔的習慣,而嚼食檳榔正是造成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因,因為檳榔裡的「檳榔素」、「檳榔鹼」、「石灰」、「檳榔果」及「荖花」,均具有致癌物質,易造成口腔癌粘膜病變發生,嚴重時更會惡化成癌細胞。戒菸戒檳榔 才是遠離口腔癌最有效方式口腔癌是泛指發生在口腔之惡性腫瘤的稱呼,以鱗狀細胞癌居多,好發於40~60歲間男女的舌癌為常見口腔癌類型之一。為遠離口腔癌,邱怡喬醫師呼籲有嚼食檳榔習慣者,應戒菸、戒檳榔和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不會疼痛,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無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除可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以早期阻斷癌症的發生,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健保可補助口腔黏膜檢查目前針對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朋友,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耳鼻喉科接受口腔粘膜檢查,防患於未然。

口腔有白斑、紅斑 小心口腔癌悄上身

口腔有白斑、紅斑 小心口腔癌悄上身#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嚼檳榔是在台灣可看到的一種特殊嗜好,但嚼檳榔確實和口腔癌脫離不了關係,譬如在不嗜食檳榔的北美或歐洲地區,頰膜癌發生率極低,但在台灣頰膜癌卻是最常碰到的口腔癌之一。台灣拜嗜嚼檳榔所賜,口腔癌每年新發生個案一直高居不下。以台灣本島而論,許多嚼食檳榔人口比例高的地區如彰化、雲林、嘉義沿海及山地地區,恰也是口腔癌比例最高的地區,可見檳榔與口腔癌的高度相關性!嚼食檳榔會產生紅斑、白斑等癌前病變 有可能轉變成癌症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金瑞表示,嚼檳榔後,口腔會產生各類的癌前病變如白斑或紅斑,而這些癌前病變約有2至10%機會轉成癌症,而且常常是不可逆的變化。口腔癌最重要在於預防,最有效的預防即在遠離相關的危險因子,如嚼檳榔及抽煙等。目前針對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族群,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民眾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粘膜檢查以防萬一。口腔黏膜檢查 及早阻斷癌症發生劉金瑞醫師強調,口腔黏膜檢查並不會疼痛,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口腔黏膜檢查可以早期找到口腔癌,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除了可以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還能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

每天刷牙降風險?男仍檢出口腔癌

每天刷牙降風險?男仍檢出口腔癌#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林先生因口腔潰瘍到醫院檢查,竟然發現是口腔癌第1期。林先生以為每天都會刷牙漱口,雖然有抽菸、嚼檳榔,但是有注意口腔清潔,應該不至於罹患口腔癌。檳榔嚼塊中生物鹼 造成細胞基因損傷致癌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頭頸癌及放射腫瘤專科醫師詹凱翔表示,有些民眾以為只要沒有含添加物就不會致癌,這是錯誤的。在接觸檳榔的當下就會影響到口腔黏膜,讓細胞處在危險環境,即使每天刷牙清潔仍無法完全避免傷害。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證實,檳榔為第1類致癌物,易引起口腔、口咽、下咽、食道等癌症。檳榔中分為檳榔嚼塊跟添加物,檳榔嚼塊中的生物鹼會在口腔中引起硝化,產生亞硝基胺,會造成細胞的基因損傷,進而產生癌症。多酚類化合物及黃樟素 誘導發炎反應除了檳榔嚼塊中的生物鹼會引起細胞基因損傷,添加物中的多酚類化合物跟黃樟素都會誘導發炎反應,破壞及傷害身體基因的功能,產生癌症細胞。若再加上菸酒的刺激,癌化機會將大幅上升。詹凱翔醫師表示,最好避免癌症的辦法是尋求戒菸戒檳的服務。30歲以上菸檳民眾可每2年1次免費口腔癌篩檢。自身遠離致癌物,並且讓醫療人員協助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促進健康。

口腔癌復原後未戒菸 復發已末期!

口腔癌復原後未戒菸 復發已末期!#檳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吳先生13年前罹患口腔癌,手術切除約30%的舌頭,只戒檳榔沒有戒菸,也沒有定期追蹤。2個多月前牙齦化膿腫痛,吃東西會痛,再看診才知癌症復發,左下方牙齦與下巴骨頭間有5.5公分大的腫瘤,已是第4期。手術把牙齦連同左側下巴骨頭切除,以胸大肌重建,並以鈦金屬板取代骨頭,手術後再進行化療及放射治療。口腔癌患者復原後 高達8成未戒菸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口腔癌是我國青壯年男性最易發生的癌症,不少人罹癌復原後,自恃年輕力壯,沒有持續追蹤,不戒檳榔或不戒菸,尤其是不戒菸者大概有8成,讓復發機率大增。根據衛福部資料,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常見負擔家庭經濟的青壯年男性罹患口腔癌,連帶家庭陷入困難。罹患口腔癌 必須戒菸、戒檳榔才能避免復發許嘉方主任表示,嚼檳榔及吸菸是造成口腔癌主因,罹患口腔癌者必須戒菸、戒檳榔才能避免復發。但戒檳榔成功者約9成,戒菸成功者卻僅2成,很多人捱不過菸癮,甚至很多人連嘗試都不願意,戒菸的困難度比戒檳榔高出許多。根據學者研究,吸菸者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8倍,同時吸菸及嚼檳榔者,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89倍,而同時吸菸、飲酒及嚼檳榔者,腔癌的機率為123倍。如果無法戒菸,仍須尋求醫師協助戒除。不只口腔癌者,一般人最好也戒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