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天然的」檳榔不怕癌?醫警告還有「3種病」別以為吐掉就沒事

嚼「天然的」檳榔不怕癌?醫警告還有「3種病」別以為吐掉就沒事

2022/6/21
知名歌手陳昇在2020年因體檢發現口腔癌,中斷了連續舉辦26年的跨年演唱會,儘管他有定期運動的習慣,仍阻擋不了菸、酒、檳榔3大致癌魔王,所幸在治療後,已於2021年底順利恢復演出。柳營奇美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林哲毅就指出,本土研究顯示,若菸、酒、檳榔皆有使用習慣,罹患口腔癌之風險,相較無習慣者,高達123倍。

嚼檳榔不只得口腔癌,還有3種

林哲毅表示,檳榔含有檳榔素和檳榔鹼,會透過嚼食摩擦機械性接觸及汁液化學性刺激口腔黏膜而產生癌變,除了造成牙齒相關疾病外,也會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第二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等。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排名第4名。根據台灣最新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口腔癌及食道癌死亡年齡中位數僅61歲,為10大癌症中最年輕者,其中跟抽菸、嚼檳榔與喝酒的習慣有高度關聯性。

不加紅白灰?天然檳榔子照樣致癌

很多檳榔食用者,總有個迷思,以為「只要不加紅、白灰等添加物,吃檳榔就不會得口腔癌」因而以為嚼食天然的檳榔子就不會有事,但其實國民健康署就曾闢謠澄清,檳榔子本身所含的「檳榔素」就會在口腔產生亞硝胺,實驗證實會誘導產生腫瘤。而且「檳榔素」中還有多酚類化合物成分,會使膠原蛋白在口腔黏膜下堆積而硬化,使口腔黏膜纖維化,這也是口腔癌患者會很難張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進食、對話。

林哲毅說明,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在2003就把檳榔子列為第一級致癌物,檳榔子不僅會造成口腔癌,亦會增加食道、胃、大腸與肝臟等器官產生病變的機率。民眾以為吃不多、偶爾吃或是吐掉檳榔汁就不會罹患口腔癌,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

口腔癌常見症狀?

根據國民健康署衛教資訊,口腔癌通常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有抽菸、喝酒、絕食檳榔者,特別容易發生。口腔癌常見症狀有:

  1. 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
  2. 嘴唇或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持續超過2週以上)。
  3. 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
  4. 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
  5. 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
  6. 舌頭活動度受阻。
  7. 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
  8. 牙關緊閉,張口困難。
  9. 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
  10. 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
  11. 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

林哲毅提醒,民眾若出現下列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 「破」:口腔潰瘍嘴破持續兩周以上未改善。
  • 「斑」:口腔出現紅或白或紅白色抹不去之斑。
  • 「硬」:口腔出現硬塊或是黏膜變硬或變緊導致張口受限。
  • 「突」:口腔黏膜出現不正常突起。
  • 「腫」:口腔及顏面部或是頸部兩側有不明原因之腫脹或腫塊。

菸酒不忌、已戒檳榔者,皆可免費檢查

台灣從2004年起就開始推動口腔黏膜檢查,據今已有18年。國民健康署目前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之原住民接受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針對以上高危險族群,醫師會經由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找出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灶,無侵入性也不會疼痛或副作用,簡單且耗費時間短,若發現異常將轉介至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詳細的檢查、診斷及治療。

口腔黏膜檢查目的,除早期找到病灶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予以適當治療,避免進一步演變成口腔癌,同時藉由衛教,勸其戒除不良習癖,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

在實施口腔黏膜檢查前,請先移除活動或是全口假牙,需戒除檳榔一周以上再實施檢查,避免因檳榔汁造成判讀異常。

林哲毅提醒,口腔癌及癌前病變接受治療後,須戒除抽菸及檳榔等不良習慣為優先事項,若仍無法自行戒除,許多醫療院所皆有提供戒菸門診及戒檳班的方案可供參考,切勿自行購買成藥或不明來源之藥物甚至誤信偏方自行服用,應儘早就醫接受正規診斷及治療。相關疾病治療後仍需定期依醫囑回診追蹤及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有新的病變及第二癌症部位,需儘早診斷治療以提升治癒率及存活率。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只要不加紅、白灰等添加物,吃檳榔就不會得口腔癌?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口腔癌防治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