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

2020/7/10(2022/3/15 9:12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6歲女性近年頻頻感到心悸、喘不過氣,原本以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直到某日因為暈眩送往急診才確診為心房顫動,檢查發現她因為長期心律不整導致心臟衰竭,負責打出血液的左心房擴大無力,左心室射出分率僅有21%,遠低於正常水平,情況相當危急。所幸她經藥物與手術治療3個月後,心律恢復正常,一改先前胸悶、動輒就喘的狀況,讓她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

血淤積在心房形成血栓 流到腎臟則造成器官損傷
收治上述患者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劉言彬副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病,依持續時間長短分為陣發性、持續性與永久性心房顫動,以盛行率推算,國內有超過23萬名患者。心房顫動的危險在於患者有高風險出現致命併發症,其中最要注意的就是中風。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會快速跳動,收縮困難,血液淤積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流堵塞腦部,就會導致中風;流到腎臟、下肢等部位,則會造成器官損傷。值得注意的是,中風風險並不會因為沒有症狀而降低,不論是陣發性或是持續性心房顫動都存在相同的中風風險,應正視心房顫動治療的重要性,及早發現與治療。

台大醫院內科部賀立婷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高風險因素,醫師首先會綜合患者年紀、是否合併慢性病等各項指標做全方面的中風風險評估,給予抗凝血藥物避免血栓形成。心房顫動本身的治療可分為心律控制與心室速率控制兩部分,心室速率控制是透過藥物降低心跳速率以緩解症狀,若患者心房顫動的症狀很明顯,造成身體不適,醫師會以抗心律不整藥物矯正心律,對生活品質和心臟功能都有很大改善。若是患者對藥物治療沒有反應,醫療團隊也會評估患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包括心導管電燒、冷凍球囊消融手術等。現階段心房顫動的治療相當多元,醫療團隊會依據患者狀況給予適切的治療選擇。

危險因子控管成治療趨勢 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
劉言彬副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治療如同蓋房子,過往都是依靠中風防治、心律控制及心室速率控制這三個柱子來支撐,但隨著對心房顫動有深入的研究,發現患者需更加積極控管危險因子,以肥胖為例,過多的脂肪細胞會產生發炎反應,誘發電生理反應異常,而且肥胖者容易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與心房顫動有共同危險因子,加劇心房顫動的發生風險。研究指出,每增加一單位BMI(身體質量指數)就會增加4~5%心房顫動發生風險,而本身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每下降一單位BMI,就會減少7%心房顫動再發生風險。建議心房顫動治療應加上危險因子控制做為第四根柱子,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治療策略。

賀立婷醫師也分享診間一名55歲男性個案,他的BMI高達33,屬於肥胖患者,他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心房顫動問題,起初就診時表示身體沒有任何異常,但醫師檢查出有心臟衰竭的跡象,建議使用藥物矯正心律,配合運動減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順利矯正心律,才讓他體會正常心臟跳動的感覺。台大醫院於今年開始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由個管師協助醫師與患者制定更貼近臨床需求的治療策略,並與心肺復健團隊合作,依據患者的運動耐受性提供計劃性的運動處方,期盼能給予患者更完善的醫療照護。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