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選兒科 一定是因為喜歡小孩?
獨排眾議,自行推坑兒科
「小孩很吵欸,一直哭,誰知道他在想什麼?」
「幫小孩打針很花時間,不像成人直接打就好了,妳沒有那個耐心啦!」
「現在小孩跟寶一樣,一堆家屬看著妳做治療,壓力很大,不要去兒科。」
「生育率一直下降,以後都沒有小孩了,去做長照啦,那才是未來趨勢。」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身邊親友一直阻止我不要誤入這個坑。
但閩南語真的是我的罩門,再加上天真地以為兒科的過去病史一定很短、很簡單,我就是要走兒科,沒有人攔得住我。
其實回溯跟兒科的緣分,要從大學四年級說起,那時剛好有機會跟老師一起到兒科收案,老師的研究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小孩的家屬進行壓力問卷調查。但礙於量性研究,我們只能從問卷瞭解壓力指數的分數高低,但背後造成這些起伏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我幼小的護理心智中留下了問號。
也或許是這個問號,在潛意識中帶著我來到了兒科,為了幫自己解答,果然真相不是只有一個,也不是像分數那麼單純容易理解。
孩子的堅強,令人不捨
第一次看到小禎,因為她發生酮酸中毒被送來急診。
小禎父母回想起這半年並沒有特別改變,只覺得她食慾很好,卻似乎怎麼吃都不會胖。一開始並不覺得有異,想說可能是因為青春期正在發育,需要許多熱量的緣故,但這樣的現象持續了半年,體重始終不增反降。
再加上這次因為突然肚子劇痛,就先送來急診求治,怎麼知道卻發現是第一型糖尿病造成酮酸中毒的現象。進到病房後,她的病情已經穩定許多,十二歲的她已經大到可以理解自己生病,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但也還小到無法像成人一樣,可以接受慢性病就要跟著自己一輩子的事,畢竟人生會有好幾個十二年,而這才只是第一個而已。
對於這種年紀的孩子,處於想哭不能哭、想問不能問的年紀,照顧起來會覺得他們被期待要像個小大人,又要適時地當個孩子,有時候覺得他們的堅強看起來是那樣地令人不捨。
我一邊教著她跟媽媽學習居家照護技巧,他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我操作施打胰島素的步驟,一邊做著筆記,同時眼睛緊跟著我的手勢移動,課後的發問也相當踴躍,讓我教得十分有成就感。
在回護理站的路上,我本還沉浸在剛剛成功的教學課程當中,媽媽一聲「護理師」把我喚回了現實。
停下腳步,看著媽媽似乎欲言又止地想說些什麼,本以為她是因為剛剛什麼步驟漏掉想確認,怎麼知道才一開口的她,眼淚也跟著奪眶而出,讓我一下子毫無頭緒,回想剛剛有不小心說錯什麼話嗎?
安慰父母,學習當稱職大人
「都是我的錯,對不對?明明已經不對勁半年了,卻沒有發現她生病了,是不是如果早一點帶她來,就不會得這種病……。她才幾歲而已,小孩怎麼會得糖尿病?這樣的小孩很多嗎?我覺得我對不起她……。」
她拼拼湊湊地說著懺悔的話,我知道現在說的安慰,並無法減緩她的自責。但我知道,誰可以讓她瞭解這件事不是她的錯,小孩生病很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急著承擔責任,總是把錯攬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心裡帶著虧欠,用彌補的心態來照顧孩子,然而這樣的關係並不健康。
我只告訴她:「媽媽,我覺得妳已經做得很好了,至少現在我們都知道小禎到底是怎麼了,其實這裡很多小孩都有第一型糖尿病,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後,他們也跟一般人一樣可以上學,擁有正常的人生,改天介紹幾位高手給妳認識!」
在認識了其他小病友和他們的父母之後,小禎的媽媽似乎獲得了滿滿的能量,也做好準備去接受這個新身分。
心慈手巧,用愛照料小病人
兒科與成人科別,其實有著許多的不同與相似。
先來說說相同之處,就是成人各科別的疾病,小孩也都有可能發生,但一般醫院並不會特別細分小兒神經科、小兒骨科、小兒泌尿科等,僅會有一個「兒科」統包。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想像,兒科病房住著各式各樣的小病人,他們的器官、血管和體型都特別的「迷你」,兒科護理師必須對於這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病人提供有別於成人的照顧,同時又須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因為你必須要能掌握他們身上所有的器官功能,才能理解治療及藥物的作用反應。
如果要說所有的不同,可不是一個章節就可以描述得完,但我誠心建議選走兒科的護理師,至少不要排斥數學計算,由於兒科照顧的病人,幾乎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個別性的體態落差範圍真的很大,尺寸可以說從XXS到XXL都有,而藥物劑量常常都跟體重有關,所以換算上要非常快速且精準,例如:A病人體重十公斤,要吃XXX藥物○.二五顆;B病人五十公斤,就算也是吃同樣一款XXX藥,就要吃一顆。大多時候是由「體重」決定劑量,跟年齡沒有關係。
除了數學要好之外,再來是手要巧。因為打針對小孩而言,無疑是心中永遠的痛,常常人還沒走到病房,就已經聽到裡面傳來悽慘的哀號:「我不要打針!」唉,我也不願意啊!
「孩子啊,這就是人生,很多事情不是你不要就可以不要,你只是比別人早點領悟這個真理而已。」內心默默地感嘆。
因為小朋友的血管還沒有像大人一樣粗,沒辦法用摸的,但因為皮膚較薄,所以可以使用蛇燈(一種紅外線燈)照射去定位血管的位置,在漆黑的房間中,只看到被燈探照後紅紅的手臂內血管的位置,你必須在小孩失去耐心與理智前,快速地進行消毒,趕快下針。
但在沒有貼好導管的敷料以前,只要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導致放置失敗,例如小孩手縮了一下、隊友心太軟鬆脫固定等。打靜脈針跟一般打疫苗不一樣,不是戳中就好,最痛的其實是要把軟針放進血管的過程,一定不能掉以輕心,直到所有都固定好、貼好時,警報才能真正的解除。
如果不幸血管戳破了,接下來少不了一陣哭喊,再加上會出現大片瘀青在小小手臂上,任誰看了都非常不捨,我都會很心疼地跟小病人說:「小寶貝,阿姨分你一條血管好嗎?不要哭哭了!」
單純美好,願你平安長大
雖然本文標題如此,但老實說,我認為大部分選兒科的人都還蠻喜歡跟小朋友互動。
或許是跟他們童言童語的時候,會暫時忘記自己已經是個大人,或者是他們的直言不諱常常搞得我們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只有「大人跟小孩」、「好人跟壞人」、「醫生跟護士」這樣單純的二分法,沒有那麼多的灰色地帶和複雜煩惱。但唯有透過與他們對談,才能知道真正的想法,這一點卻和照顧成人的重點相似。
記得曾有一位因誤吞電池送來住院的小小病人,當大家問他:「為什麼要把電池塞到鼻孔裡?」他用著童言童語說:「因為我是機器人,需要電池才會有體力啊!」
孩子的天真,有時候沒辦法用正常邏輯思考。但也因為如此,大人更要負起保護他們的責任,在他們認識自己與世界之前,讓他們快樂平安地長大,再學習用自己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對於爸媽而言,孩子永遠是孩子,因為從父母的眼睛看出去的他,永遠都是那個善良天真的模樣。
(本文摘自/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博思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