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討厭與人撞衫嗎?人類行為模式解密
至於人際關係:你是否已察覺到,相同的主題經常導致人際間的衝突?某些人與你一拍即合,你們能夠達成良好的共識;但你和其他人則根本無法溝通。你在某些關係中或許付出太多,以致於心力交瘁。
我們選擇和哪些人交流時,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我們的抉擇?我們為什麼持續對自己與鄰居、同事們與小叔做比較,為什麼對自己的落居下風感到憤恨——無論牽涉到誰在大學入學考試拿最高分、誰的二頭肌最壯,或誰家小孩最聰明?我們一方面想要找到共同點、追求彼此之間的同質性——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喜歡發現自己在派對上,跟別人穿著一模一樣的禮服。事實上,我們常停留在對我們不利的關係中,更別提婚姻危機經常在當我們所賺的錢突然比伴侶所賺的還多時。
所以,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操縱這一切?
人類行為的運作,經常是不理性的。我們的情緒——充滿高低起伏——可能是深奧、難以理解的,我們涉及的所有人際關係,也就不在話下了。假如這些關係本質是簡單的,相當可觀比例的婚姻就不會以離婚收場,而每一個工作單位其實都存在衝突。我們就是無法與所有人相處融洽,而且經常難以瞭解彼此。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挑戰始終存在,但由於我們的環境已經在許多方面發生變化,我們正與人類往昔歷史上不曾存在的一連串新問題共處。時代已然改變,但人類卻不曾改變。二十萬年以來,人類的運作模式始終如一。某些研究人員宣稱,人類以同一方式運作的時間已超越二十萬年。
人類的兩個目標
我們確切知道的一點是,我們出生時,都至少帶著兩個目標。其中一個是生存,另一個則是繁衍。假如我們不致力於生存,也不努力繁衍後代,作為一個物種,人類早已不復存在。
你在清醒的時辰中,或許不曾特別費心思考自己該如何存活下去;你我隨機地與人建立聯繫時,目的都不是為了要交配;我們也不會尋求保護、貯存大量糧食與飲品、艱難地撐過每一天,而目的就只是為了活命。這樣是毫無生產力的。
但當你擔心開會遲到,或穿著不恰當的服裝參加派對時,我們的大腦其實正在運作、聚精會神地思考著該如何生存。它所想到的是:要是我被排除在外,該怎麼辦?對早期的人類來說,被社會排除在外的風險是重大的威脅。當最迫切的危險——飢餓、酷寒、猛獸——都不在人們視線內時,他們就開始解讀自己身處的環境:這裡有沒有別的威脅?我們當然知道,穿著不恰當的服裝赴宴或開會遲到並不會真正威脅到我們的生存。然而,這被我們的大腦「解讀成」對生存的威脅。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同樣的機制一直在作用。
總之,一些無形、源自於人性的力量在塑造我們的想法、行為與舉動。我們對塑造人類行為的因素獲取理解的越澈底,我們的生活就變得越簡單,也能與其他人建立更良好的關係,瞭解甚至還能改善與自己的關係。
第一印象
我在從事演講工作時,經常談到人們對彼此的「第一印象」。我指的是不管見面的目的是什麼,兩個人首次見面時,究竟發生哪些事情。見面場合可能是銷售會議、醫師與患者之間的談話、老師與學生的會面、或者是顧問與客戶的諮詢。這時,我們心中會不自覺地浮現某些與對方有關的問題。我們若順利在會面時傳達正確的印象,這段關係就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若未能做到這一點,這段關係將面臨艱難的上坡路,原因在於第一印象通常是很關鍵的。
這些會面中所發生的事絕非隨機的;反之,它遵循既定的模式。首先,第一印象很快就形成、而且難以改變。此外,我們更傾向於對彼此抱持懷疑態度、而非心存善意。這一點被稱為「煙霧警報器原理」(Smoke Detector Principle)。人類一旦起疑、認為有些事情不太對勁,內心就會發出警報。我們會迅速發現他人的缺點而非優點,原因在於這有助於我們的生存。此外,我們也很不樂意改變對彼此的印象。這被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它是存在於人類行為中的一種傾向,表現在不自覺、選擇性關注證實我們自己既有認知的資訊上。
在所有的邂逅中,我們心中都會浮現關於彼此的某些問題。關於彼此,我們首先想知道的是,「我能信任你嗎?」、「你是否善良,且心懷正念?」除此之外,我們還想探知「你的社會地位與能力如何?」
所以,我們最先想要知道的是對方的「意圖」,此人是善是惡,是友還是敵?這一點最重要。接下來是能力,此人有哪些能力,足以實現你良善或邪惡的意圖?我們可以用一連串方式彰顯這些特質,例如肢體語言、衣著、臉部表情、聲音,以及包括社群媒體與電子郵件在內的數位方式。
這些問題的根本,在於人類原始的動機:對安適的人際關係、新知識與地位的追求。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從動機、抉擇到改變,瑞典最受歡迎講師帶你邁向理想生活,擁抱快樂與平靜!/潮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