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神的眼淚》 談職場心理健康
衛福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指出,壓力是指個體受到內外在需求及刺激導致的身心不適反應,這反應常受到個人特質、想法及生活經歷所影響。工作壓力是指工作要求,大於工作者本身能力、資源或導致其需求衝突,而產生的不良身心反應,例如焦慮、緊張、憂鬱、冷漠、疲憊、肌肉緊繃、胃痛、頭痛、容易抱怨、易怒、哭泣、注意力下降、飲食過量,或酒精與藥物的濫用等。
此壓力可能來自工作環境主管的要求、同事競爭、職場人際互動問題,也可能來自個體性格(如多疑、優柔寡斷、求好心切、完美主義、好勝)、能力不足、家裡因素或個人疾病,所導致無法應付工作環境的要求。
余錦星指出,工作壓力過大容易影響到自我健康,出現心理疾病、心血管及腸胃道疾病等,對公司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如員工曠職、離職率高、生產力及品質下降,易出現工作意外導致職場災害等。
有效的壓力管理很重要,職場心理健康須由個體及僱主一起做起。個體需積極培養與建立有價值的心理健康特質,如改變不好的想法、學習自我肯定、提升自我工作能力、做好時間管理、增加支持系統、適當運動、規律生活、攝取適當營養、少菸酒行為等等。僱主除提供適當的薪資及福利外,也要建構良好的職場氛圍、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並有一套適當的方案協助員工處理問題。
勞委會在1994年開始積極推動員工協助方案(EAPs),期望能在事業單位內推展服務勞工理念、協助勞工解決心理、生理、財政、家庭、婚姻、人際溝通和職業生涯等問題。早期員工協助方案多採消極治療為主,現已轉為主動預防的積極觀念。EAPs內容包含教育訓練、諮商輔導、生涯規劃、以及健康福利四種。相關研究指出能滿足員工需求的方案對員工幸福感、任務績效及脈絡績效有顯著正相關,進而提升工作績效、提高工作生產力、減少企業成本及提升職場安全等。
余錦星強調,唯有當個體、僱主與政府,都願意正視這議題,並且願意確實執行,職場心理健康才能真正落實,而不會只是淪為一種口號;就好像火神劇中,消防員眼裡的理想期待與現實中的殘酷,常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