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什麼?自體、異體差在哪?一張表搞懂
由於疾病快速復發且沒有太多時間等待非親屬造血幹細胞,因此病患選擇接受由妹妹提供的白血球抗原(HLA)配型部分相合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後疾病控制良好,没有嚴重合併症發生,也無需服用藥物,持續於門診定期追蹤。
骨髓移植技術更進一步
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過去多以「骨髓移植」來稱呼,主要是抽取骨髓內造血幹細胞來移植,現今隨著白血球生長因子的醫療技術進展,已可用周邊血液幹細胞進行移植。
由於周邊血液本身幹細胞並不多,因此在收集前要先施以白血球刺激生長素,促使周邊血液幹細胞的數目增加,再使用血球分離機來收集幹細胞,過程類似捐血,通常會在醫院進行。一般可分為自體造血幹細胞與異體造血幹細胞2種方式。
自體造血幹細胞VS異體造血幹細胞
(圖片提供: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
如該個案從妹妹身上得到的白血球抗原(HLA)配型,由於人類白血球抗原相合僅有一半相同,故稱為異體半相合移植。臨床治療上可應用於多種嚴重血液性疾病,例如:
- 嚴重再生不良貧血
- 白血病
- 復發惡性淋巴瘤
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3年存活率56%
馮盈勳進一步解釋,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2013年2月~2021年12月底,共66例造血幹細胞移植,年齡層落在19~67歲之間,病患男女佔比分別為53%及47%,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人中,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50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為16例,發現在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3年的整體存活率達56%,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3年整體存活率56.6%的治療成果相近。
面臨少子化世代的影響,馮盈勳指出,過往多由兄弟姊妹中得到異體造血幹細胞的來源越發困難,但隨著移植醫學抗排斥療法的進步,異體造血幹細胞已可以使用病患的血緣子女或父母造血幹細胞來進行移植,呼籲有需求的民眾應與醫師團隊共同討論最適治療方案,才能讓病患得以早日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