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嗽咳濃痰重則癌上身
痰液應清澈如鼻水,白、粉色皆病徵
春天晝夜溫差大,是呼吸道疾病高峰。當有呼吸道不適,難免會出現痰多症狀,到底痰多又咳不太出來時,該怎麼辦?如何養生?人類的呼吸道,從鼻腔、氣管、支氣管到肺泡,都有黏膜覆蓋,而黏膜需要分泌物來保持濕潤。鼻腔的分泌物是鼻涕,氣管、支氣管、肺泡的分泌物,就是痰液。在正常狀況下,痰液的分泌量不多時,可藉由細微纖毛擺動,把痰液自然排出,並不會感受到痰液的存在。
老菸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患者,因纖毛被破壞,無法有效擺動,會一直處於痰多狀態。而慢性支氣管擴張的患者,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肺炎導致支氣管變形扭曲,加上不健康的纖毛運動,無法順利排出痰液。另一種情況是季節交換,當有呼吸道敏感、病菌感染時,纖毛的擺動可能沒有大問題,但會因病菌、壞死細胞增加,使得痰液的量增加、變得濃稠時,也會出現痰多的症狀。
當越來越多的痰液,逐漸堆積在氣管、支氣管、肺泡會讓呼吸道變狹窄,若合併有發燒時,痰液有可能因水分減少而變得更濃稠,不易咳出來。蓄積的痰液,就有如病菌的培養皿,引起感染造成肺炎,甚至會影響肺臟的氣體交換功能,出現呼吸困難的不適。
而不同顏色的痰液,有什麼樣的意義?痰多時,該怎麼讓痰液可以順利排出?抽痰是怎麼抽?本週由專精呼吸治療的曾敬閔醫師,分享正確照顧呼吸道、幫助排痰的關鍵之道。咳、咳,好不容易把痰咳出來,居然有黃色、綠色、粉紅色泡沫痰,這是怎麼一回事?
顏色有變代表身體警訊 出現黃、綠、粉紅盡快就醫
晚上剛睡著不久,就開始咳起來,一陣劇咳後,居然吐出一堆痰,或者是早上剛起床時,喉嚨卡卡癢癢的,忍不住想「清喉嚨」,這不見得是來自下呼吸道的痰液,更常見的原因是鼻子過敏、慢性鼻炎引起的鼻涕倒流,或是細支氣管發炎。
而正常的痰是清澈如鼻水,當痰液變濃稠,出現變黃、變綠的顏色,可能代表有病菌感染。心臟功能差,使得肺部水分增加的肺水腫患者,可能會出現粉紅色的泡沫痰。咳得太厲害,有時會讓痰液帶血絲,有血痰的變化。少數肺腺癌患者會有多量白色黏液狀痰液。當痰液顏色有變化、痰量明顯增加,合併發燒、呼吸困難、胸悶、全身倦怠時,都是需要趕快就醫的異常症狀。
銀髮族、孩童患者:空腹吸蒸氣、拍背最有用
痰多時,少吃太油、太辣食物,宜適度補充溫開水,服用祛痰藥,減少痰液的濃稠度,會比較容易把痰咳出來。若是身體較虛弱的長者或小朋友,常因體力不佳、不太會咳,沒辦法藉由咳嗽,把濃稠的痰液有效排出,此時,可運用一些排痰的技巧。
像在飯前空腹時,先使用超音波蒸氣機,吸入蒸氣,可以滋潤呼吸道黏膜、稀釋濃稠痰液,讓痰比較容易被排出。使用時,可加入約五毫升的低張生理食鹽水,這種低張生理食鹽水的氯化鈉濃度是○.四五%,比一般生理食鹽水的○.九%濃度低一半,對於濃痰的濕潤效果較佳。每次可吸十到十五分鐘左右。必要時,可用三毫升的低張生理食鹽水,搭配兩毫升的吸入性祛痰藥使用。
吸好蒸氣後,可以配合姿勢做拍背排痰,同樣建議三餐飯前空腹做,因為吃飽時做這些物理性排痰,有可能會引起嘔吐,可能會導致吸入性肺炎。手掌彎成杯狀,先找到肋骨下緣,以每秒兩下的速度,由下往上、由外往內叩擊背部,可讓痰液鬆動有利排出,每次可拍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
若是臥床的患者,可採側躺,向左側臥時,先拍右側的肺部,再換右側臥,換拍左側的肺部。假使是小朋友,則可以讓孩子趴在大人腿上,採頭低腳高的姿勢,同樣由下往上、由外往內叩擊背部,讓痰液更容易從肺部、支氣管、氣管被排出。行動自如的患者,不要因體力不好,一直躺在床不動,建議站起來,多活動,體力允許時,可嘗試快走。
青壯年患者:多走動有助鍛鍊橫膈膜
走動時,肺部下方的橫膈膜可以得到很好的活動。由於橫膈膜是呼吸時最重要的肌肉,活動良好的橫膈膜,有助肺臟的擴張、收縮,幫助呼吸的順暢,也有助於痰液的排除。
對於臥床的病人,若痰液多到咳不完時,除了就醫先確定沒有肺炎外,就得考慮居家準備抽痰機,每隔兩小時,運用抽痰器與護理技術抽痰。一般會先抽支氣管的痰,再抽口部、鼻咽部的痰液,約需三到五分鐘左右,建議需要有護理師或呼吸治療師指導後再操作。很多家屬看到家人抽痰的不適時,邊抽邊咳會很捨不得,有時會要求醫護人員比照插鼻胃管時,在抽痰管上塗上潤滑劑,但事實上,氣管跟食道、胃腸道不一樣。食道、胃腸道是進食的管道,但氣道是呼吸的管道,需在相對無菌下操作,不當塗抹潤滑劑,反而會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
【延伸閱讀】順暢排痰3要訣
痰多時,盡量不要抽菸或出入空氣品質很差的場所,以免肺臟的細微纖毛擺動更差,痰更多更濃稠,咳得更厲害。
1)吸蒸氣,可滋潤呼吸道黏膜、稀釋痰液,讓痰較容易排出。
2)手掌彎成杯狀,以每秒兩下的速度,由下往上、由外往內叩擊背部。
3)避免臥床不動。站起來多活動,有助呼吸順暢,加速痰液排除。
值班醫師_曾敬閔
經歷:台北榮總胸腔部總醫師、研究員
現職:振興醫院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專長:呼吸道過敏疾病、氣喘、慢性肺氣腫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