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斯聊教養.0~6歲的心智發展
文/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黃老斯常被爸媽問的一句話是:「請問我的孩子這樣發展算是快還是慢呀?因為覺得他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
「與他人比較」確實是一個提醒自己的切入點,但發展速度本來就因人而異,同時又受到很多環境教養因素影響!尤其是六歲前的孩子,光是年紀差幾個月就是不一樣的水準了,更何況學籍同一屆的孩子也可能差到一歲!所以,憑感覺、長輩的經驗、與人比較等籠統地判別可能不太適合。
我都建議家長上網查詢孩子的「發展里程碑」,看看該年齡的平均水平指標,再藉由孩子的表現來初步判斷發展狀況,若年齡與能力相差半年或更多,就需要特別注意,甚至在必要的情形下,會建議到醫院接受標準評估來確認。
觀察面向
一般會觀察的發展面向有: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理解與表達)、社會人際(包含語言發展和心理狀態)及生活自理能力(食衣住行與盥洗等),不少爸媽會注意孩子發展狀況的契機常是「語言」,彷彿大家都默認語言能力是一種指標,往往家長發現了卻又想要等等看這隻可愛的大雞何時會啼叫?
語言發展較慢可能已經是在提醒我們要注意其他方面的發展了;不過,語言方面良好也不代表其他能力都在水準之上,需要全面觀察。這樣說是否會讓爸媽有點壓力?其實,只要按時確認孩子的狀況、調整教養方式與環境刺激、保持警覺就好了,偏偏有些家長或長輩一直抱持著「靜待花開」的觀念,到小學發生適應問題時,才去找專業人士協助,卻已過了能最快速進步的黃金期時間。
關於0到6歲的心智發展和各項發展,老實說,「刺激」實在不可或缺,像是:
感覺統合(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接觸與整合);教養和對待方式(陪伴、遊戲和互動的時間及品質、隔代教養、教育模式);環境中所接觸的人事物(城市或鄉間或國外、電子產品、飲食習慣、同儕與老師、學習不同的才藝);日常生活(運動量、睡眠與作息、所接觸的教具、玩具、書籍)等,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心智能力,從上述的內容便可得知,並非每天只是讓孩子吃飽,任由他自己玩耍,年紀到了送幼兒園和小學,就會一切如大人所想的那樣按部就班又順遂。尤其是在腦部與身心正在成長的關鍵期,會根據大人所給予及教導方式與多寡決定未來,若家長與小孩想要更輕鬆地面對人生的每個階段,此時,確實需要面面俱到地把基礎打好!
父母3大困擾
在心智發展裡,多數爸媽常覺得困擾的部分有:遵守秩序、專注力養成、社交人際互動。
我們都是以愛為出發點的家長與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及社會化的第一個地方,也是身心的避風港,希望爸媽們先為自己建立正確心態再教孩子,讓教孩子真的不那麼辛苦,這樣他們才能在健全的環境下開心長大,爸媽也放心。
※原文刊載於2019年1月號《媽媽寶寶》383期。
※延伸閱讀:陪孩子玩.跟你想的不一樣
※延伸閱讀:扮家家酒.玩出孩子的創造力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