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動一動・肢體發展放大鏡
文/郭珮綺
採訪諮詢/新北市私立日光幼兒園園長廖繼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兒童醫院職能治療師彭可佳
孩子的發展動作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為大肢體粗動作,另一則是小肢體細動作;在不同的年紀會發展出不同階段性的肢體語言,且動作發展與骨骼肌肉、大腦認知,及心理成熟度等相關,因此,每個孩子可以做到的動作不大相同,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發展順序,給予更多的練習機會。
給予刺激‧奠定基礎
俗話說「七坐八爬」意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肢體動作會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新北市私立日光幼兒園園長廖繼薇指出,很多人會在孩子1歲的時候,開始規範孩子要好好坐著吃飯,在大腦及生心理上便會開始奠定良好的肢體發展基礎,透過不同時期的肢體發展,給予孩子不同的刺激。
先滿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整天喜歡跑跑跳跳,非常好動,很難帶。」不過仔細觀察,仍會發現寶寶的體力其實有限,有時候活動過量,反而會讓他們因為過累而吵鬧。廖繼薇園長建議,家長可以先透過「滿足」孩子想要跑跳的需求,安排適量的動態活動,接著再規劃一些靜態活動。
0~4個月的發展
★粗動作:新生兒受到原始反射影響,許多動作屬於非自主行為;在0~4個月年齡區間的孩子發展重點為「頭控能力」及「軀幹控制能力」,在粗動作上最明顯的指標為翻身。
★細動作:孩子在0~4個月大時,小肢體細動作的指標動作為「伸手抓自己想要的東西」,馬偕兒童醫院職能治療師彭可佳提到,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伸手去抓想要的東西,若孩子抓不到是正常的行為,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5~8個月的發展
★粗動作:最明顯的表現是不需要大人扶著可以自己坐好、貼著地上往前爬行、扶著站等;彭可佳職能治療師提到孩子可以透過這個動作去探索、取得他想要的東西,因此「爬行」被視為一個功能性的動作。
★細動作:觀察發展的進程是從遠端(軀幹)再到近端(細動作);孩子5~8個月時,可以發現他們逐漸發展出運用大拇指及食指「捏」的方式拿取物品。而8個月大的孩子會拍手、拿著積木以雙手敲的方式發出聲音,或將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
9~12個月的發展
★粗動作:9~12個月的孩子,會運用愈發成熟的肢體做出各種動作,只為了達到某些目的;雖然完成度不高,但這些過程會累積在孩子學習的經驗當中,幫助其未來的肢體發展,最明顯的表現是—獨立站到放手走路。
★細動作:孩子在9~12個月齡時,手指會發展出可以「比1」的分化動作,當看到想要的東西或想去某一個地方,會朝著那個方向指,彭可佳職能治療師特別提到,在孩子12個月大以前,孩子的各項發展並非只有單一面向,而是會藉由不同發展,逐一往前進展,才能再進階到下一個發展歷程。
18~30個月的發展
★粗動作:此階段可以完成兩步一階到一步一階上樓梯的肢體發展動作,接著孩子會開始出現運用到四肢軀幹中,更具協調性的「跑步」、「丟球」兩大動作;;寶寶30個月大時,基本上可以完成雙腳「同時」離地往上跳的動作,這些動作發展可確認,孩子在此階段的平衡感以及軀幹(腳)的力氣是否足夠。
★細動作:當孩子玩小積木時,留意拿起積木的同時,物品是否都有碰到孩子掌心,月齡18個月時,基本上已經可以發展出兩隻手做不一樣的事情,稱之為「雙側動作」。
3~6歲的發展
★粗動作:在3歲這個階段最具指標性的動作為騎腳踏車,此為發展雙側協調和平衡的重要階段,且孩子會日漸發展出各種具順序性的高階動作。
基本上就是將3歲以前必須做到的各項指標,在動作完成度及正確性上更要求。例如: 4歲的孩子上下階梯時,可放手以一步一階的方式進行;5歲的孩子可以在奔跑時,煞住步伐不致撞上物品讓自己受傷;6歲的孩子可以學會跳繩、將球踢高離地或丟接較小的球等,這些對他們而言都是正常的發展。
★細動作:孩子在3~6歲時,可以從掌內控制,進階到將同一隻手掌心的物品由內往外推出去,在這個發展階段中,每一隻手指頭都必須完成不一樣的事情。
※原文刊載於2018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5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0~1歲寶寶五官發育與啟蒙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