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玩.跟你想的不一樣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廖笙光(光光老師)
陪伴遊戲,看似稀鬆平常,但認真陪、用心參與、不干擾,卻有助於增進孩子的身心發展與想像力。親子共玩時,透過修正期待與放下主導權,家長會發現孩子不只玩得更精采,彼此間也能因此締造更多話題,強化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依階段不同.尊重孩子的不同玩法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廖笙光表示,1歲之前,孩子多半只對有聲光效果的物品感到有興趣,聽到玩具會唱歌、按按鈕、敲桌子有聲音,就會覺得有趣,但說明書上玩具的操作與正確玩法,對1歲之前的寶寶來說,並無意義,大約1歲~1歲半,寶寶開始會模仿,也許不懂操作方式與意義,但會學著大人將玩具電話放到耳邊,逐漸開始能做出符合玩具功能的動作,而不再只是敲敲打打。
廖笙光執行長強調,不同年齡層孩子對玩具的興趣不同,1歲之前,孩子尋求聲光刺激,1歲半開始出現模仿動作,2歲~2歲半,可以模仿一系列的動作,如:切蛋糕、放盤子、分送食物等,3歲則開始角色扮演、5歲開始在遊戲中加入劇情。因此,家長給予玩具時,須順著孩子的發展調整期望,不要期待1歲的孩子拿了玩具刀子就知道要切玩具水果,或是阻止1歲前的孩子透過敲打玩具製造聲響。
放下主導權.陪孩子天馬行空
除了提供玩具之外,與孩子一起投入遊戲中,能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與話題,並讓孩子喜歡與爸媽一起玩、分享心情。廖笙光執行長建議,陪伴孩子遊戲時,家長應退居為參與者與觀眾,讓孩子主導遊戲,無論是角色扮演或劇情走向,爸媽只需要做到觀察與傾聽即可,應避免過多的批評與指導,才不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例如:當孩子決定要上菜時,爸媽不用插話:「你肉都沒切好,怎麼就要上菜了?」或是孩子決定讓企鵝成為娃娃的寵物時,不需跟他說:「可是企鵝很難養、無法變成寵物」之類過度干涉與批評的言語。或是有些家長因為個性比較急,做事習慣按部就班,與孩子遊戲時,也希望孩子遵循正確步驟或不允許慢慢動作,此時建議家長,與其在遊戲中不經意地阻礙孩子想像力或造成孩子遊戲的壓力,不如為孩子找到同齡的玩伴,讓他自在地在自己設定的劇本中扮演喜愛的角色,方能讓遊戲帶給孩子更多學習與價值。
玩具.不求絕對精緻
廖笙光執行長也指出,許多家長對於玩具有莫名的堅持,認為孩子玩扮家家酒時,鍋子、餐具要擬真、材質要講究,不像鍋子的不能當鍋子、不像碗盤的不能當餐具,但事實上,孩子連地上的樹葉都能當鍋鏟、樹上掉落的小果實都能當菜餚,要求玩具的精緻度有時反而可能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讓遊戲變得像工作指導,失去「象徵」與「想像」的空間,不利孩子的想像力與應變能力發展。建議家長在遊戲時,放鬆心情,以輕鬆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玩樂,把主導權交給孩子,讓親子共同徜徉於豐富想像中,陪孩子一起天馬行空。
陪玩,是每個家長在孩子出生後才開始學習的功課,玩得好,孩子能從中獲得身心的茁壯;陪得好,則讓家長可以從中對孩子的個性與發展有更多瞭解,同時增進親子親密關係。
※原文刊載於2019年1月號《媽媽寶寶》38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4466
※延伸閱讀:扮家家酒.玩出孩子的創造力
※延伸閱讀:透過4大步驟.讓孩子不再怕與他人相處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