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從「玩」開始

海洋教育從「玩」開始

2017/7/10(2022/4/18 23:13更新)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郭兆偉

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能從玩耍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的經驗與資訊,無論是去海邊挖沙坑、築城堡、摸摸貝殼,感受海水冰涼的感覺,或是坐船出海賞鯨、感受海浪的波動、海風的吹拂,其實都是海洋教育的一環,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自然、喜歡自然、接近自然。 

海洋教育從「玩」開始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郭兆偉指出,即使只讓孩子單純在沙灘上活動,就有很多東西可以玩,例如:沙灘上的砂子顆粒大小不同、有粗有細,孩子可以透過觸摸、搓揉,甚至是將沙子撒滿全身去感受,或是,沙灘上不只有沙子,還混合著貝殼、石頭、被海浪沖上岸的其他生物、玻璃碎片,甚至是垃圾。

孩子藉由玩耍不但能感受與接近自然,爸爸媽媽也能在孩子親身體驗、發現問題時做機會教育,加深孩子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知識性的資訊不用多,也不用擔心孩子問了自己不懂的問題,一起找出答案的過程也是重要的親子互動,能讓孩子學習到「不懂並不丟臉,只要盡力找出答案」的態度。

安全環境.自在探索

或許有些爸爸媽媽對於帶孩子接觸自然環境會有所抗拒,例如:沙灘好燙孩子會燙傷、螃蟹可能會夾傷孩子的手指,又或是覺得自然環境很髒,孩子可能受到病菌的感染等顧慮,郭兆偉祕書長分享自己帶孩子體驗海洋的經驗,他說:「當我的孩子還不會走路,只能用手腳撐起身體爬行時,我就帶他體驗潮間帶的生態環境,這時候的孩子不懂得什麼是海兔、海蔘、海藻或螃蟹,還可能會覺得害怕,但是當他處在一個泥沙細軟、海水清涼的環境之下,自然而然較容易放開心胸,盡情探索」。

除此之外,他提醒,海洋教育不需要侷限場域或方式,因為不同的生態環境會有不同的生物及特色,對孩子來說都是新鮮的刺激,最好以住家附近、容易到達的目的地為優先選擇,將出門遊玩的負擔降低到最小,讓大人與小孩都能盡興享受大自然所帶來的樂趣。

大自然不可怕.懂得看臉色

長浪、海嘯、暗流、亂流等潛在危險,讓許多人對海洋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態,郭兆偉祕書長指出,曾經有一個經驗讓他頓時懂得「大自然並不可怕」!只要我們了解他們的語言與臉色,並適時「退後」就能保持自身安全,擁抱海洋。例如:無論到海邊或岩岸玩,看到地上是濕的,很明顯就代表浪會打上來,要懂得觀察浪的前進是平緩的還是偶爾有大浪,再者,就是注意天氣、潮汐變化,像是颱風來臨前會有長浪、東北風與梅雨共伴時海浪會變大等狀況,應保持安全距離或擇日再前往。這些資訊都可透過氣象預報取得,手機APP也有相關程式,可多加利用。除此之外,選擇有救生員看管的水域,或請當地熟悉附近水域的教練陪同,幫孩子準備泳圈、手臂浮圈等輔助裝備,都能保護孩子的安全。


※原文刊載於2017年7月號365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preview-10646-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