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學齡前評量黃金期 小一新鮮人入學免煩惱
2019-09-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小一新鮮人哭鬧拒學、不寫作業 適應不良引發情緒障礙
七歲的哲宇(化名)個性聰明、活潑,在幼稚園是班上的人氣王,沒想到九月初剛入小一讀書,就嚷著不想去上學,上課還會大哭大鬧或擅自走動去跟隔壁同學大聲講話,回家作業不是忘記帶回家寫,就是得花上三小時以上才能寫完。
起初爸媽以為只是適應不良不以為意,沒想到班導師打電話到家裡的次數愈來愈頻繁,哲宇也一天比一天憂鬱,甚至不再去上學,一聽到學校就會暴躁、呼吸困難。最後連飯也吃不下,夜裡更是經常失眠,整個人瘦了一大圈,眼見情況不對勁,爸媽趕緊帶他至精神科診所求助。
正視家長親子教養三大困擾 把握學齡前評量黃金期
精神科診所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表示,最近學童剛邁入開學季,但前來評估或諮詢的家長愈來愈多,最常見的就是孩子上課專注力差或出現行為問題,如不想寫作業或上課無法專注等。根據臨床觀察,家長對孩子常見的三大困擾包括:孩子無法遵守秩序、專注力不足及社交人際互動問題。
黃彥鈞治療師說,對小一學童的家長來說,常會擔心孩子的學習發展比同儕緩慢。事實上,孩子身心發展與感覺統合的黃金時期是在七歲前,家長應把握這時期尋求專業的學齡前評量,藉由視動整合能力(VMI)、感覺統合、精細動作及協調等評估,檢視孩子發展狀況是否具備當前階段能力,以利調整教養方式、提供適度刺激,加強孩子整體能力發展,預防就學後的不適應狀況。若家長誤以為只是單純的適應不良,而未即時處理或用錯誤的教導方式,長期下來就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身心問題。
身處新環境無法調適 惡性循環易導致學童身心障礙
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剛進入學校的小一生,因分離焦慮及獨自面對陌生環境,常會出現哭鬧不休、坐不住且抗拒上學的行為,大部分在開學兩週後都能自行調適改善。若適應不良,就會因上課無法專注而影響學習效果,造成自信心低落,若在班上人際關係不好,甚至可能會出現霸凌問題;長期惡性循環會讓學童出現失眠、易怒及焦慮等情緒障礙,嚴重者到成年還可能變成憂鬱症,或衍生其他社會問題。
醫師、家長、校方合作金三角 關注在學情況助孩子成長
楊聰財醫師說,製定治療對策前會先評估成因,並與家長、校方建立合作金三角關係,透過家庭諮商輔導、行為治療、教導放鬆及社交技巧,必要時使用藥物治療,減少孩子的焦慮不安,以期早日恢復正常上學生活。不過也提醒家長「預防勝於治療」,隨時留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一旦察覺異狀,就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倘若經評估後發現是父母心理狀態出問題,或教養方式有誤,也應積極接受心理治療或親職教育,才能與孩子一起走出困境,共同成長茁壯。
本區內容是由個人維護,若有不當資訊請通知客服協助處理或移除,謝謝。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3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