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斯聊教養:從養寵物看見他人,讓孩子心中不只有自己
文/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孩子常以自我中心角度看待事情,透過實際養寵物,可培養責任感、愛惜生命的觀念,還能藉由照顧動物來學習自理生活的能力。爸媽可陪同孩子一同體驗,並從中觀察、引導與寵物相處的過程,進而讓孩子往社會化邁進。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的事物不僅是語文、數理等學科知識,與人相處如何應對進退、如何在團體中生活、如何愛護珍惜大自然和尊重所有的生命存在,更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因為這一切都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內涵,照顧動物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媒介。
透過養寵物建立孩子責任感
從發展來看,孩子2歲半開始就能玩扮家家酒,透過扮演醫生或患者、養育寵物、照顧他人等系列遊戲來練習關心別人、換位思考;到了4歲之後,可讓孩子直接參與簡單的家事,爸媽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照顧動植物,像是餵養小昆蟲或魚類、照顧貓狗等較大型的寵物。
接觸真實情況比起玩遊戲或讀繪本更有實體感,尤其是愛惜生命的心與責任感,讓孩子建立起「決定要養寵物了,就要負責到底」的觀念,不能棄養或逃避該做的事(固定餵食、打掃、幫忙洗澡和陪伴),愛牠就要照顧牠的生活,並要記得去做。
照顧寵物提升孩子自理能力
從寵物的狀況,可以直接反映出自己做的如何,因為如果沒有按照方法來照顧,牠們就會生病、不安穩、不乖巧、不舒服,而且沒有好好用心對待的話,寵物也會跟自己不夠親近,甚至帶有敵意,這時候爸媽可帶著孩子研究、找出問題所在。
相反地,若照顧得宜,寵物會更加倍地回饋愛,讓自己更得到療癒喜悅的感覺,藉此體會凡事要按照法則來做才行,不能隨意對待其他生命。觀察寵物的表現,嘗試思考及同理牠們的狀況、推測其需求,如:貓狗一直叫,是肚子餓、想上廁所,還是有其他需求?餵食、清理等每個動作的步驟,都需要在腦中計劃,若漫無目的就會浪費時間和力氣,學習照顧寵物,會不知不覺練習到照顧自己的技巧,所以孩子對食衣住行的自理能力也會隨之進步,根本不用特別訓練。比起純粹用溝通、講道理的方式,不如實際體驗來得讓他們印象深刻、成長迅速。
觀察及引導孩子與寵物的相處
不論是寶寶出生前就養了寵物,或是之後才加入的新成員,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快速接受「非人類」的夥伴,有些孩子天生會感到莫名懼怕,此時是爸媽觀察小孩特質的好機會,因為我們對於事情的情緒反應,可以經過練習而調整,先別急著認定孩子膽小、易緊張,要記得思考並尋找背後的原因。
先觀察孩子:是適應能力不佳嗎?感覺統合中的觸覺敏感問題嗎?怕被攻擊嗎?因不了解所以害怕嗎?
之後再引導孩子思考:有害怕的感覺該怎麼辦?不喜歡的話,可以怎麼做呢?寵物攻擊自己嗎?順勢教導孩子該寵物的習性和個性,應該如何對待、拿捏分寸,遇到問題趕緊找大人幫忙處理,再延伸到對其他人事物亦是同樣的道理,增加解決問題與適應環境的能力,就不致面臨突發事件時不知如何是好,或純粹只以本能反應。
※原文刊載於2019年10月號《媽媽寶寶》392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5740
※延伸閱讀
共創孩子與寵物的愉快時光.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想養寵物.妳與孩子會有這3大疑問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