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理想老後,台灣第一女外科醫師教你預存「健康存摺」3要素

打造理想老後,台灣第一女外科醫師教你預存「健康存摺」3要素

2022/5/5(2022/5/19 14:23更新)
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醫師林靜芸邁入70歲,以深厚的醫療專業和親身熟齡生活出發,在《不老的挑戰》分享如何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為避免受病痛折磨,快樂享受人生下半場,得從此刻就開始為「健康存摺」打下基礎。以下為原書摘文:

外子是心臟外科醫師,專長是心臟瓣膜修補。每每開完刀後,他習慣留在加護病房照護病人至狀況穩定,因此他下班回家的時間,可能是凌晨,或是數天後。身為他的太太,我知道手術是救命的事,而或許因為自己也是外科醫師,了解手術難免有風險,每遇丈夫沒有回家的日子,我便忍不住胡思亂想,經常食不知味,睡夢中也擔驚受怕。

有一回與丈夫聊到我的恐慌,丈夫安慰我,「明天的病人體力不錯,我應該可以回來吃晚餐。」隔天晚上,他果然準時出現在餐桌旁,孩子們和我驚喜不已。

另一回,丈夫預告將替一名50多歲的女性病患動手術。他說病患的體型瘦弱,預估術後需要照顧幾天。那一次,他帶了換洗衣褲出門,真的過了好幾天才回家。

長年耳濡目染許多醫療經驗,我學到一個觀念:大家平常重視的血壓、脈搏,猶如口袋中的現金,只能支付眼前的生活。當身體有狀況時,例如生病、動手術,以及老後,還會動用到「健康存摺」。

「健康存摺」是需要我們預存的。

1.腦力:避免失智,大腦也須鍛鍊

一位72歲的阿伯,退休後便宅在家中,很少出門。

有一回,他因膽囊炎併發敗血症而休克,幸好家人及時送醫,撿回一命。膽囊切除後,他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個星期。

出院後,阿伯的腹腔沒有狀況了,然而,智力卻退化到無法自理生活。醫師說生病期間,所有的器官都受影響,病癒後,器官功能逐漸恢復,但可能是阿伯平常沒有訓練「用腦」,所以唯獨大腦失智。

現代人愈來愈長壽,想要年老時也繼續活躍,從現在起,平常就要多動腦,儲存「腦力」。

2.骨本:避免脆化,趁年輕多存10%

60歲的王婆婆因為腰痛,長期在復健科做復健。有天上廁所時,她的腳絆到東西而跌倒,瞬間感覺劇痛!在醫院照了X光後,顯示大腿骨骨折了,原來阿婆因骨質疏鬆,骨骼變脆、變弱。

阿婆動了手術,置換人工股骨頭。由於術後疼痛,只能坐輪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骨科醫師建議,從年輕時開始便需儲存骨本,晒太陽、運動,並且補充鈣。年輕時若多存10%的骨密度,可以使骨質疏鬆的情況延緩13年發生。

3.肌肉:畫重點!本世紀最重要「存款」

肌肉的重要性,這幾年常被強調,講的大多是肌肉減少將會影響骨頭關節,妨礙活動。

肌肉約占一個人體重的30%至50%。隨著年齡增加,我們的肌肉強度與耐力亦隨之減弱,以40歲至70歲為例,肌肉量約每10年減少8%。若不加以預防,70歲的女性,上半身肌肉可能剩下70%,下半身肌肉只剩40%。

有人覺得沒有肌肉,讓身體顯瘦、腿看起來細最好。這些錯誤的觀念猶如平常不儲蓄。醫學文獻記載,肌肉減少10%,會影響免疫系統;減少20%,會影響傷口修復;減少30%,容易患肺炎及疾病感染;減少40%,可能有褥瘡,並且增加死亡風險。

「肌肉」應該是本世紀所發現的健康存摺最重要的「存款」,原因是人體的組織24小時在新陳代謝,例如紅血球壽命是120天,皮膚表皮細胞是28天,細胞生成需要蛋白質,而蛋白質儲存在肌肉。

「肌少症」(全身的肌肉質量減少及肌肉功能降低,與骨質疏鬆同為熟年常見疾病)患者除了活動不便之外,蛋白質的儲存也有問題。身體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干擾,影響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而原本肌肉的空間被脂肪占據,人體發炎指數增高。難怪外子要為體型瘦弱的病患動心臟手術時,事前就推論出患者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

儲存肌肉,必須從年輕時開始鍛鍊。年輕時運動,肌纖維數目會增加,每條纖維也會增胖;過了60歲才運動,肌纖維只會增胖,數目無法增加。要顧肌肉,還需補充蛋白質,以及做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促進肌肉代謝,減少胰島素阻抗。

豐厚的健康存摺中,必須儲備足夠的「腦力」、「骨本」與「肌肉」。

您的健康存摺餘額,夠用嗎?

(本文摘自/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寶瓶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