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熱戀期一過,吵架就變成日常⋯?心理導師教「1方法」挽救愛情
2個本來獨立的個體生活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今年是我走進婚姻的第30年,我依然這樣認為。
當然,在蜜月期,關係是甜蜜的。但蜜月期一過,矛盾、衝突就會接踵而來,我太太甚至抱怨我就是根木頭,絲毫不懂得愛。於是,原來的甜蜜美好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失望、痛苦。
幸運的是,我有機會走進心理學的世界,開始明白2個獨立的「我」是無法親密的,為了保護這個「我」,要嘛身上長滿防衛的刺,要嘛穿起厚厚的盔甲。原來的我之所以像根木頭,就是因為我穿著厚厚的盔甲。2個相互防衛的人又如何能夠親密呢?
親密,是從「我」到「我們」的過程。在心理學的幫助下,我慢慢卸下自我防備的盔甲,嘗試在伴侶面前敞開自己,用真我與對方連接,讓2個「我」變成1個「我們」。當我這樣做的時候,開始變得有血有肉,就如我太太所說,我越來越像個人了。
儘管我今天的婚姻依然會有衝突和矛盾,但相比以前實在好太多了,30年的婚姻,依然是一個在親密、激情和承諾中尋找真我的旅程。所以,我把這個旅程寫成了這本書。我相信,「一根木頭」都可以做到親密,你當然也可以遇見更成熟、美滿的親密關係!
那如何才能由「我」到「我們」,重塑自己的親密關係呢?
延伸閱讀:
為什麼心理學家說:想談對戀愛,你更應該要「將就」?
錯把需求當成愛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以我20多年的婚姻諮詢經驗來看,可以把這句話改一下,反過來說——「不幸的婚姻都是一樣的,幸福的婚姻各有各的幸福。」因為我發現,不幸的婚姻之所以不幸,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錯把需求當成愛。
什麼是「愛」呢?所謂愛就是,你願意為你愛的人奉獻和付出,希望他的人生因為你而過得更加美好,這種發自內心的付出就叫愛。需求是索取,愛是奉獻。所以,你對你的伴侶是出於愛,還是只是因為你需要他?
延伸閱讀:
戀人超自私、愛生氣⋯在一起心好累?專家教你「4招」協調感情
需求的背後是匱乏,愛的前提是富足
當一個人內心匱乏時,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需求。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如果彼此都期待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一定會以失望告終,因為沒有誰可以完全滿足對方的需求。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人就會失望。長期失望的累積就會變成抱怨、指責,甚至攻擊,原本親密的關係就會走向冷淡、疏離,這也是大多數關係破裂的根本原因。
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愛,他自然就懂得去愛別人。因為,愛是內心富足後的自然反應,它是付出、是奉獻,而不是索取。當關係雙方都願意為對方奉獻,都由衷地希望對方因為有「我」而變得更好時,關係自然會親密,婚姻自然會幸福。
可惜,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總習慣於在關係中索取,卻不懂得奉獻。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內在的匱乏。飢餓的人,其焦點都在尋找食物上;而吃飽了的人,自然懂得分享。愛也一樣,從小缺愛的人就像飢餓的人一樣,會到處尋找愛。
可是,一個人永遠給不了別人自己都沒有的東西,只有充滿愛的人才有能力去愛。這就是親密關係的秘密所在。
如何才能讓自己充滿愛呢?
一個曾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的人,也會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一個曾被粗暴對待過的人,往往會用同樣粗暴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被愛過才有能力去愛別人。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愛的缺失。親密關係中的很多人也並不是不愛,只是愛而不得法。
所以,一段關係的美滿和幸福,至少需要其中一方開始學習、成長和療癒,當然,如果雙方能夠一起成長會更好。
(本文摘自/別人怎麼愛你,都因為你怎麼愛自己/平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