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切後能說話嗎?喉嚨開洞還會癒合嗎?帶你看氣切「3QA」破迷思

氣切後能說話嗎?喉嚨開洞還會癒合嗎?帶你看氣切「3QA」破迷思

2023/3/1
很多民眾一聽到「插管」、「氣切」就會產生很強烈的情緒反應,認為都是在折磨自己的家人,然而實際上,這兩個處置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如果處理得當,甚至可以幫助病人有機會恢復健康。

本篇文章目錄

為何要「插管」?又有甚麼併發症?

「插管」,是指從病人的口腔插入氣管導管,直達病人的氣管,於導管接上呼吸器幫助呼吸。插管算是非常常見的人工建立呼吸道的方法,對於無法自主呼吸、有呼吸道堵塞等風險的病人非常重要,像一般全身麻醉的病人,到急救,甚至呼吸衰竭的病人都會透過這個方式維持呼吸。
 

image
圖片來源:家天使

延伸閱讀:
家屬心疼盼別插管「救命神器」助呼吸衰竭老翁撐過危險期

然而,氣管導管畢竟是外來的置入物,並且管路是從口腔一路到氣管,因此若氣管內管插管時間過久,導管經過的器官就會有傷害,像口腔潰瘍或出血、氣管潰瘍、氣管狹窄或聲帶受損等等併發症,就容易出現。因此,當預期病人需要仰賴呼吸器2~3週以上,就會建議要採用「氣切」的方式,來維持病人呼吸道暢通。

延伸閱讀:
低血氧怎麼辦?醫實測救命:用「一根吸管」血氧秒回升99%

氣切不可怕,還有機會幫助病人脫離呼吸器

一般人聽到氣切管,就會感到莫名的恐慌,因為在病人身上開一個傷口是很恐怖的,然而事實是這樣嗎?

「氣切」是「氣管切開術」或「氣管造口術」的簡稱。就是在第1、第2或第3、第4節氣管軟骨間,切開一個約2公分的開口,然後放入一個約6~7公分長的通氣管,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

  • 常見問題1:氣切以後,喉嚨就永遠開了一個洞嗎?
    並不會喔,只要病人能夠漸漸地脫離呼吸器,並且病況穩定,就有機會可以移除氣切套管,傷口約7~10天會自動癒合,無須擔心!
  • 常見問題2:氣切以後,我都不能說話嗎?
    氣切以後,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病人是有機會說話的;相對的,如果使用插管,因為氣管導管會壓迫聲帶,因此如果硬講話,反而會造成聲帶受傷喔!
  • 常見問題3:氣切以後,我都不能吃東西了嗎?
    相對於插管的病人很難由口進食,氣切管的病人只要情況允許,是可以用口進食的,對於長輩補充營養,恢復健康都是更好的選擇。

image
資料來源:醫病共享決策平台,圖片來源:家天使編輯團隊

相對於插管,氣切把本來從嘴巴建立的呼吸通道改成由頸部建立,因此病患較舒服、活動較不受限、能有機會說話,也有機會可以直接用口進食,無須額外用鼻胃管灌食;另外,氣切管更換時相對容易,而且較安全;還有更重要的是,氣切管相對於插管的氣管導管,有較小的呼吸道阻力更有助於病人脫離呼吸器。

氣切與插管難抉擇,醫病共享決策平台來幫你

由於國人在傳統上較西方人排斥氣管造口術,會認為在病人身上開口是不好的事情,然而錯誤的認知,反而對病人病情無幫助。目前衛生福利部有推出醫病共享決策平台SDM,用意就是為了幫助民眾可以充分了解每一個醫療處置的用意,裡面提供了許多好用的SDM決策輔助工具可以幫助民眾更了解該做怎樣的決定,舉例來說,選擇氣切或插管,網站裡就提供了決策的工具網站,裡面也包含了像下面這樣的表格,幫助民眾去做決定。

image
圖片來源:醫病共享決策平台

每一項的治療,都有它的優點跟合適對象,家屬在做決定的時候,其實多跟醫生溝通,充分了解處置的用意跟風險,不用過度妖魔化立意良善的醫療行為,就可以幫病人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認識插管與氣切,醫病共享決策平台來幫你|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家天使為全台最大之照顧媒合平台,讓有照顧需求的家屬與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可以互相媒合,透過事前溝通、挑選人員、合約保障、服務紀錄回報、評價回饋與專業客服,讓家屬可以安心託付。此外,透過AI智慧照顧、遠距生理量測及IOT設備的導入,並成立公費居家長照單位,進一步提升照顧品質與服務量能,期望科技結合照顧,解決台灣照顧產業難題。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