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管

她手術全麻竟聲帶受傷「1個月無法說話」醫創1招避免:3類手術不適合

她手術全麻竟聲帶受傷「1個月無法說話」醫創1招避免:3類手術不適合#插管

手術時插管全身麻醉,常造成病患喉嚨不適或口腔組織受損,現已有醫師創新「免插管」的全身麻醉技術,將新冠肺炎的「救命神器」創新運用,2年半來已有2千多位手術患者受益,免於全身麻醉時插管的痛苦和後遺症。但麻醉專科醫師提醒,免插管全身麻醉無法取代所有的插管全身麻醉,建議「3類手術病患」仍維持插管全身麻醉。

染疫患者插管勿驚慌 9旬翁插管3天救回

染疫患者插管勿驚慌 9旬翁插管3天救回#插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來得又快又急,加上「快樂缺氧」的特殊徵兆,許多患者會在尚無不適的狀況下,被醫護人員告知需要插管,因此產生畏懼、抗拒的心理,恐致延誤治療。台北慈濟醫院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之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截至6月14日,已成功為44名插管患者拔管,順利控制病情,其中最年輕者32歲,最年長者90歲。胸腔內科藍冑進主任指出,及早插管不只是為了搶救生命,更有爭取時間讓藥物發揮作用、助於提早拔管的多重用意。適時使用鎮定劑、肌肉鬆弛劑 減緩不適最年長90歲男性患者,從外院轉入慈濟加護病房,插管三天即拔管,病況穩定,體力精神皆好,三周後出院。另一名不惑之年的男性病患,體型高大,入院前重約150公斤,在入院兩天後病情惡化,插管轉入加護病房,歷經九天,醫師評估病況穩定,拔管轉回專責病房。由於長時間臥床加上體重過重,男子稍微移動就會呼吸喘、心跳加速,但在醫療團隊的陪伴下持續復健,找回行走能力,平安返家。一般而言,臨床醫師會依據病患動脈內氧氣的壓力以及給氧分率來評估病患的氧合指數,確認是否缺氧。如果需要插管,會適時使用鎮定劑、肌肉鬆弛劑協助病患放鬆,減緩不適,而新冠肺炎患者因具傳染風險,醫護人員須著全套隔離裝備,不僅影響手感、視野,也增加插管難度,因此,往往會與麻醉科醫師共同合作。而病患氧氣濃度不足、呼吸費力,嚴重至輔助肌肉明顯用力,以及出現意識障礙甚至休克,都是臨床醫師會考慮插管的情況。自主呼吸半小時至2小時 可考慮拔管藍冑進說,插管後若病況穩定,醫療團隊會逐步將鎮定藥物減量,調整呼吸機的壓力模式,從完全由機器幫助呼吸,改成輔助呼吸的模式,最後再執行自主呼吸訓練,若插管患者可以在不倚靠機器的狀態下自主呼吸半小時到兩小時,就可以考慮拔管。以台北慈濟醫院經驗為例,拔管天數平均為6.5天,最快2天,最久10天,僅少數患者肺部狀況嚴重,仍須透過呼吸器維持呼吸。插管不是沒有希望,但對許多新冠肺炎患者而言,礙於自身沒有不適的緣故,當臨床端給予醫療建議時,往往無法接受。藍冑進表示,「現在針對缺氧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臨床也會視患者情況予以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降低插管機率甚或有改善呼吸衰竭,免於插管的可能。」插管對醫護而言有一定的負擔,因此若提出這項醫療建議,就代表病情有所需要,醫護定會在充足準備下執行醫療處置,以減少病患痛苦與醫護感染風險。「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染疫患者仍有許多治療機會,所以要相信醫護人員會為自己做最好的呼吸訓練與拔管,接受專業建議,一同戰勝病毒。

氣切如同等死?插管其實更痛苦!

氣切如同等死?插管其實更痛苦!#插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聽說氣切後,管子會一輩子拿不掉,會愈來愈惡化,所以千萬不要氣切!」當醫師建議插管或氣切時,常令家屬陷入兩難,所以乍聽到親人要進行相關處置,總會因為擔心而排斥。在台灣仍有許多民眾,對於氣切手術謠言而有過度的恐懼誤解,然而錯誤的謠言則會直接或間接的害死害苦病人。但其實氣切和插管的目的都是利用人工氣道維持呼吸道暢通,接上呼吸器輔助呼吸的一種緊急處置方式。插管時間不宜過久 氣切建立呼吸通道「插管」包含鼻胃管、尿管、各種引流管、呼吸管等,插入呼吸管又稱為「氣管內插管」。插管是將氣管內管經由口腔或鼻腔、穿過喉嚨、聲門和聲帶再進入氣管,一般會接上呼吸器幫助病人呼吸。長期插管會有合併症,包括鼻腔疼痛、鼻竇炎;經口腔插管會因為氣管內管長時間壓迫導致口腔潰瘍、喉嚨內長肉芽腫、聲帶受損、或因氣囊過度壓迫氣管造成氣管軟化症,口腔分泌物不易清除、口臭、吞嚥困難,有時病人容易咬管導致通氣不順。通常只要預估病人需要使用呼吸器超過3週以上的時間,多會建議改成氣切。氣切則是「氣管切開術」的簡稱,在全身麻醉下從病人的頸部氣管環狀軟骨中間切開一個小洞,放入氣切管,透過氣切管自行呼吸或連接呼吸器而呼吸與抽痰。雖然氣切外觀看起來比插管可怕,但事實上,插管時病人得一直張口含著管子才辛苦,改用氣切管,病人會比較輕鬆,抽痰的不舒服也較輕微。而長期使用氣切管的病人,若病情穩定、意識清楚且力氣夠,在後期可換成可說話的氣切管。氣切不等於死亡或臥床拖磨人生插管或氣切,是搶救生命的一種醫療處置,適當應用可爭取時間幫助病人度過難關。但若病人已經長期臥床、年事已高、心肺功能不佳,或者得到末期無法恢復的疾病,那氣切對病人而言也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考量要不要氣切,還是得先看病人的狀況。一旦面臨是否插管或氣切的抉擇,家屬應多與醫師溝通,權衡病情做出最適當的決定。善終是對生命最後一段路美好的想望,但事實上,在生病之前就簽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做為最後的護身符,甚至可以連插管的苦都不要受,讓自己在離世前至少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免於承受插管、氣切或急救的痛苦。【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嗜辣誘發氣喘遭插管 秒懂5大重點

嗜辣誘發氣喘遭插管 秒懂5大重點#插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吃辣也可能誘發氣喘病患急性發作!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王耀麟醫師表示,氣喘是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當天氣變化、空氣汙染、感冒、抽菸或接觸到過敏原時可能引發氣喘急性發作,而酒精、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也因容易刺激氣管黏膜,加重咳嗽、氣喘、心悸等症狀,而誘發氣喘危及生命。日前有位年約30歲患有氣喘的黃姓男子,幾乎餐餐都需要加點辣,某日晚間在麵攤用餐時,在自己的乾麵上加了半碗的辣椒醬,沒想到半夜時氣喘突發作,出現呼吸困難、喘,使用噴劑沒有效果,趕緊送至醫院急診,剛入院時,出現呼吸短促、呼吸費力、盜汗、雙眼呆滯及四肢末梢發紺等症狀,因此安排插管後入加護病房治療。控制氣喘5重點氣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氣道阻塞疾病,屬於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嚴重時會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吸不到空氣的感覺,但「氣喘」並不需要臨床上出現「喘」的症狀或聽到「喘鳴」的呼吸聲才能稱之,發作時間常在夜晚或凌晨時。目前醫學上,氣喘沒辦法根除,但若定期接受治療,氣喘是可以被控制,可以預防且減少發作次數。重點一/正確用藥在氣喘診斷之後,應儘快開始每日規律使用藥物,配合醫師擬定的治療計畫,做好氣喘症狀與肺功能的監測,助於瞭解氣喘惡化的徵兆即做出正確的處置。 重點二/定期回診有些氣喘病患雖看似沒有症狀,但其實氣管仍在發炎,即使表面症狀穩定,仍應持續追蹤。 重點三/遠離過敏原氣喘的過敏原誘發因子包括塵蟎、蟑螂、黴菌、花粉及寵物的皮屑等。每兩周清洗寢具,防止塵蟎生長,避免擺設絨毛玩具及地毯,家裡也不要飼養貓、狗等寵物。 重點四/拒絕菸害、刺激物有吸菸者要戒菸,無菸者則需避免二手菸及三手菸威脅。 重點五/規律運動運動前做足15~30分鐘的暖身運動,比較不會引起氣喘發作,切記隨身攜帶藥物並結伴運動,以免運動時引發氣喘的突發狀況。同時醫師也建議氣喘患者應飲食清淡、少吃油炸及人工添加物食品、生活作息規律,避免過敏原刺激,一旦咳嗽、氣喘發作時,應避免吃冰或甜的食物,同時,家中應準備氣喘保養及急性備藥,以防不時之需,並且定期返診接受相關檢查與診療,規律服藥,以有效控制病情。

舒適生活 氣切不是終點

舒適生活 氣切不是終點#插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志明騎車貪快發生車禍,腦內出血,意識不清楚,插管住在加護病房一星期,雖然生命跡象穩定,但意識仍迷迷糊糊,醫師建議家屬做氣切,爸爸將氣切與長期臥床的印象聯想在一起,但長期臥床的病人需要氣切,是因為氣切能讓他們更舒適、更容易照顧,氣切並不會造成病人病況的任何變化。頸部另做一切口將氣切管插入氣管氣切是用來替代口咽式氣管內管,就是民眾比較熟悉的「插管」,從頸部皮膚另做一切口直接將氣切管插入氣管,氣切管的功能其實跟口咽插管的功能一模一樣,雖然多了個頸部的傷口,但在手術後的1個星期內,頸部傷口的疼痛就會消失,事實上比口咽插管要來得舒服許多。能自行咳痰 氣切管路就可以移除另外,其實氣切是可以移除的,只是民眾不常見到這種狀況,所以才會有氣切做了就是一輩子的誤解,其實在原發造成呼吸衰竭的疾病治療好,病人呼吸衰竭情形解除,並且恢復到能夠自行咳痰之後,氣切管路就可以移除,氣切管一旦移除之後,氣切傷口會會於5~7天內自行閉合。實現自主呼吸 就有機會能夠說話只要病人做了氣切並能脫離呼吸器,可以實現自主呼吸,就有機會能夠說話,而且,不只能說話,只要病人聲帶沒有壞掉,不會嗆到,病人即使帶著氣切,也能夠從嘴巴吃東西,過上接近平常人的生活,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蘇英傑表示: ‧ 氣切只是氣管插管的一種替代管路,不影響病情。‧ 只要病人不再需要氣切,氣切可以移除。‧ 氣切病人一旦脫離呼吸衰竭,可以說話。‧ 氣切病人有機會可以從嘴巴吃東西。

搶救黃金三分鐘 生死瞬間救命一擊

搶救黃金三分鐘 生死瞬間救命一擊#插管

臺北市聖家堂的74歲李姓神父,某週五到復健中心與朋友聚會,在歡愉氣氛中,李神父高歌一曲分享給教友聽,剛唱完隨咳痰後突然倒地昏迷。一陣荒亂中,友人迅速撥打119求救。臺北市政府消防局119求救電話響起:有一名男性昏倒需要急救服務。受理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派遣消防局忠孝分隊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到現場協助昏倒民眾,消防員抵達現場時,該名男性心肺功能已止,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立即現場發揮專業以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施予電擊。經過現場二次電擊恢復心跳呼吸,就近急送責任區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室,於送往醫院途中,救護車上再度電擊兩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室醫師黃永忠於2月18日中午收治這位李神父,當時李神父由救護車急送到院時已經失去心跳呼吸,院方判定「到院前死亡」(Death on Admission),黃永忠本著急救精神,立即再次進行電擊及插管治療,才恢復病患生命癥兆。該名到院已無心跳呼吸的病患,經過一連串急診室專業醫療處置後,順利恢復心跳呼吸。黃永忠判斷應屬心臟血管疾病,立刻會診心臟內科醫師林斯晨。林斯晨在半小時內急作心導管判讀是多數心臟血管堵塞,唯一適當醫療處置為心臟血管手術。經由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姜智耀向家屬說明手術方式、各項風險說明後,家屬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接受手術的決定,爭取時效順利完成心臟血管繞道手術,術後於仁愛院區甫成立「心臟加護中心」接受專業醫療照顧,病患邁向康復之路。姜智耀說,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所使用的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在心臟顫動失去收縮功能時,即時電擊能恢復心跳減少腦部缺氧時間,搶救黃金三分鐘,在第一線急救時,占有非常重要角色。此次經由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電擊急救、急診室醫生分秒必爭再次搶救、心臟血管內科及心臟血管外科共同醫治的病患,正是聖家堂李姓神父,李神父在臺北市政府完善的「急救暨醫療體系」急救、醫療環環相扣中,挽回寶貴生命。聖家堂李神父於(3/18)出院,出院後將繼續為神職服務的道路,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的急救能力結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救暨專業的心血管醫療能力,將永遠為臺北市民面對突發心臟血管急重症治癒之後盾。延伸閱讀「生死瞬間急救流程說明圖」: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8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