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腳趾莫名疼痛變黑⋯竟是「慢性腎病」血管病變!中醫揭治療關鍵
張先生表示,除了腳小趾已經截肢掉,現在第3及第4趾,還有足背、足踝等部位的膚色也開始出現黑斑了。他說,雖腎臟科醫師有協助會診血管外科通血管,但改善不多,所以想來找中醫調理身體,一邊顧腎臟、一邊顧血管。
延伸閱讀:
患慢性腎病「關鍵1時期」決定會不會洗腎!中醫揭調理方法其實是⋯
患慢性腎病 心血管病死亡高15倍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根據統計,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倍以上,而對於尿毒症、也就是洗腎的患者而言,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更高達5成,是一般人的35倍。
他也指出,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的盛行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國外的統計顯示,25~40%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25~35%有充血性心臟衰竭,60~85%有左心室肥大或心室功能減損問題。
蔡易昌警告,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惡化之速度,比一般人快大約2倍,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倍以上,甚至會在未進展到末期腎病變之前,就已死亡。而尿毒症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更高達5成,是一般人的35倍。
蔡易昌表示,張先生的腎絲球過濾率(GFR)是38,雖仍屬於GFR在30~59之間的慢性腎臟病第3期,但是已經接近第4期了,因此除了會出現疲倦、小便泡泡、有時腳有水腫、高血壓、貧血頭暈之外,如果飲食不節制,還會出現血磷偏高的皮膚癢症狀。
延伸閱讀:
洗腎能治療腎?抽血無法驗出腎異常?醫揭「你不知道的25個腎真相」
慢性腎病小心血瘀、水腫共病
蔡易昌指出,慢性腎臟病主要會造成以下3大共病危機:
- 水腫:會影響靜脈回流,也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機會;
- 高血壓、高血磷:會造成心血管壁增厚、鈣化、硬化,是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
- 下肢回流差、腫脹,加上血管硬化:會造成周邊循環變差,就會出現周邊血管病變、缺血、壞死症狀
蔡易昌解釋,在這個階段的慢性腎臟病,中醫認為多是由於腎氣虧損,濕濁、濕熱、溺毒、瘀血、痰濁壅滯,三焦氣機失暢,水道不利所致。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提到:「瘀血不去,其水乃成」、以及「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說明氣血不通的血瘀形成時,容易出現水腫相關的疾病。
而血證學說則起源於周秦,形成於漢代,發展於明清,所以到了清朝著名醫家唐宗海的《血證論》提出「瘀血化水,亦發水腫」的論述。另清朝醫家喻昌認為:「瘀濁占據,水不趨而泛溢,無不至矣」,說明水腫與瘀血有關。
到了血瘀論述集大成的著名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氣有虛實,血有虧瘀」,認為氣虛、虛寒、陰虧、邪毒等皆可導致氣血凝滯而成瘀,故對血瘀的治療,不可單純逐瘀,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慢性腎臟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蔡易昌進一步指出,推陳出新到今天,慢性腎臟病在中醫的治療上,被認為以虛為主,因虛致實者居多。治療時應在補氣、溫陽、養陰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
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臨床上容易被各種因素引起腎臟局部的血液循環障礙,例如腎小球硬化、血管病變、繫膜增生造成的腎臟毛細血管閉塞、腎血流受阻、腎小管硬化、腎小管萎縮等,都和中醫的氣虛血瘀的因虛致實變化有關。
慢性腎臟病被認為以虛為主,因虛致實者居多,治療時應在補氣、溫陽、養陰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配合「氣有虛實,血有虧瘀」的個別調理,不但可以達到周邊循環的改善,還可以同時修復腎臟功能,可以幫病人改善整體機能及生活品質。
張先生的左腳缺血情形,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之後,除了已經截肢的小趾之外,逐漸恢復正常的血液灌流,這是中醫溫陽益氣活血的效果,在此同時,腎臟的功能也有些改善,腎絲球過濾率從原本的38,逐漸改善至52,再過1個月左右,數值又更加進步到67了,可看出明顯改善。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