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伴侶爭吵、冷戰、道歉無限循環?小心陷入「追逃模式」恐婚姻危機
馬克獨自前來諮商,主要是因為常和太太為小事而爭吵。他常用「算了」來概括一切,覺得自己無論怎麼說都會被誤解,「爭吵、冷戰、道歉」成了無止境的循環。工作和經濟的壓力,加上與太太的大小衝突,他都想一肩扛起。我試著引導他多說一些,但是對他而言,似乎不太容易⋯⋯
「你願意一肩扛起,都是為了家庭要好好的。但夫妻之間的爭執與誤解,卻不是一肩扛起就可以搞定的。」聽我這麼說,馬克突然忍不住掉淚。他趕緊抹去淚水,有些不自在地說:「是真的很苦悶。我很想一直加班下去,或者搞不好哪天出軌,但這不是我要的⋯⋯」
這些苦悶讓馬克有苦難言。不知道是否因為自覺身為男性,要說出這些情緒是很難的事。「我可能比較不善表達吧。而且會擔心如果跟太太講工作、經濟的壓力,會不會讓她覺得我很不可靠、沒有擔當。」他說。
我笑說:「你的工作是業務,要應付那麼多客戶,我相信表達與溝通的能力肯定不差。我只是在想是不是有傳統的包袱,比如『男人應該要一肩扛』、『男兒有淚不輕彈』。就像先前的談話中,也聽你講過幾次『我來處理』這類的話。」
「這不都是男人該做的?」還是個新手心理師時,其實我滿怕接男性當事人的諮商。相對於女性,他們的言詞描述總是簡短許多,且更加是「問題解決導向」。即使我的回應與同理貼近他們的感受,但他們多半先否認,或是表現出不自在的樣子,我也會跟著不自在。
隨著臨床經驗的累積,我才更明白傳統男性文化框架的影響,往往使他們呈現高度的問題解決取向。即使內心細膩、情感豐沛,都不輕易展現軟弱與受傷,同時有許多的「應該」存在,像是男兒有淚不輕彈、要有擔當,或是馬克口中的「我(應該)來處理」。殊不知,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這可能也成為彼此的隔閡,阻礙了親密關係的發展。
延伸閱讀:
當熱戀期一過,吵架就變成日常⋯?心理導師教「1方法」挽救愛情
「迴避不說」與「過度承擔」助長關係裡的困境
我問:「你們的溝通與互動,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嗎?」
「交往時和剛結婚時都還好,只是她比較需要人家讓著她、哄她,我是覺得沒什麼。可是當了媽媽之後,這種傾向好像變得更明顯。」
「這種『哄』,現在還在嗎?或者,它是怎麼從你們的關係中消失的?」
馬克說:「還有吧,只是比較少。一方面是戀愛和結婚本來就不一樣啊。以前可以哄,畢竟是女朋友嘛,當時的壓力也沒有這麼大,她耍個小脾氣,我覺得忍一下就好。結了婚,加上有小孩之後,我工作比較忙,她也變得愈來愈容易激動⋯⋯唉!」
我回應他:「能不能這樣說:其實之前你就選擇了忍耐或忽略。當角色變多,從丈夫、爸爸到主管,你繼續忍或覺得自己要扛,唯一的差別是你沒力氣哄了。」他連續幾聲「對對對」,好似找到知音。
我繼續引導馬克,邀請他試著交換到太太的位置,請他幫助我了解太太的感受會是什麼。他回應:「她可能是覺得我冷熱差很多?但也不可能天天熱戀吧。我覺得自己只是換了另一種方式而已。」
「確實不可能一直在熱戀,但太太可能感覺到落差很大。這種落差會讓她有什麼樣的感受,或帶來什麼影響?」對於這個問題,馬克起先回答「不知道」。我鼓勵他想一想,回顧一下先前他描述的幾場爭執,他肯定是知道的。
他說:「她就更容易曲解我的意思,而我不回應不行、回應也不行,就更想加班。」透過馬克的描述似乎可以窺見,他們的伴侶互動模式,正是親密關係中典型的「追逃模式」:一方抱怨與指責,一方迴避及拒絕;一人情緒激動時,另一人變得冷靜無感。在這樣的關係中,沒有人是快樂的,除非當中有一人願意先改變。
延伸閱讀:
另一半不願做「婚姻諮商」怎麼辦?心理師教你「4招」開啟對話
「追逃模式」中的千金與總管
我問馬克:「你會怎麼形容或比喻你們生孩子之前和之後的關係?」
「以前就像千金與總管。至於現在,可能她是怨婦,而我是一直被罵的總管。」
我接著說:「你一直都是總管。那總管是怎麼把千金變成怨婦,然後自己成了被罵的總管?」
「是我的問題嗎?」
「關係是互動的。我這樣問你,不是在找誰有錯,而是好奇你倆互動的發展,畢竟關係的狀況都是雙方互動、參與的結果。」我解釋,並鼓勵他:「你能試著想想剛剛那個問題嗎?」他沉吟一會兒,說:「可能是以前總管年輕力壯,現在總管老了,心有餘而力不足。老總管真的不行了。」
依循著上述的比喻與討論,他開始思考:
- 真正適合他們的伴侶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
- 「千金」真的只想當千金嗎?
- 「總管」可以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要嗎?
- 也許太太只是需要接收到丈夫的關愛。而給出關愛的方式除了一肩扛起,能否是「攜手前進」呢?
在「追逃模式」的互動中,不計較、不善表達脆弱,以及對於自身的需要忍耐、迴避,或是獨力承擔一切,可能反而助長關係的失衡。對方始終無法獲得滿足,自己亦備感挫折與無力。
承認「我不行」才會有出路
我問馬克:「你有想過與太太分享你這位老總管的心情和壓力嗎?也許太太不一定想當千金?畢竟你說的千金是全職在家照顧孩子,洗手做羹湯。」
他回說:「以前我確實沒想過要與太太分享這些。不過你說的也對,她確實沒有像以前那樣當小姐。難怪她老是要扭曲我的話,可能也是沒有安全感吧!」
我鼓勵他將這件事當作諮商的回家作業,與太太好好談談,分享自己在家庭和經濟上的想法及壓力。他欣然接受,並表示:「我是真的撐不下去才來諮商的。我會試試看。」
套句馬克的形容,「老總管真的不行了」──面對溝通與關係困境,需要先看見自己參與及回應的方式,是否反而可能激化了困境模式。更重要的是:當對方不理解的時候,我們是否願意給對方機會來理解自己呢?
【心理師的相愛練習】
對於男性來說,特別需要在親密關係中,練習情感的表達。其中,有3個提醒如下:
1. 未經思考的信念,往往是傳統性別文化的影響
許多傳統文化的影響早已根深柢固,不易覺察。要意識到那些理所當然的信念,我們可以特別去注意「應該」與「不應該」,像是:男人應該要負責賺錢,女人應該要賢慧、會煮菜,男人不應該流淚,女人不應該太強勢⋯⋯如此將發現生活中有許多習以為常的行為與思考,往往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所致,不但成為自我的綑綁,也形成親密關係中的阻隔。
2. 看見自己如何參與其中,就已經走在改變的路上
別忘了,關係往往是互動的結果,只要有一方願意調整,便可能帶動另一方的變化。馬克與妻子的模式是典型的「追逃模式」。你也可以像馬克一樣,嘗試形容與比喻:
- 你與伴侶的關係像什麼?
- 在互動中,你怎麼「參與」?
- 過去與現在的比喻有沒有不同?
- 是什麼讓關係模式不一樣了?
- 要改變這樣的關係,你可以怎麼做呢?
3. 練習「示弱」,才是真正的堅強
表達心中的感受、情緒或情感,其實是一項能促進自己身段更加柔軟的能力。當你愈是意識到文化的影響,愈會看見這種表達能帶來很大的成長空間,而不是「應該」或「不應該」的問題。特別是在親密伴侶面前,願意坦露內在軟弱的你,是真正的堅強,更因為你真正在乎關係與對方。
男性與女性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往往有性別上的不同。女性更願意找好友訴苦,更願意尋求幫助。男性則傾向於靠自己解決、要忍住,也會有較多的否認或攻擊,試圖自我保護。因此,男性的困境往往延續得比較久,苦楚更深,而有苦難言,要說清楚的時候,也就更難表達完整。
然而,無論男性或女性,在親密關係中,如果能夠嘗試卸除那些「應該」,並且願意讓另一半看見你的「示弱」,才有機會成為彼此的堅強後盾,面對外在世界的挑戰,才是真正的大無畏吧!
(本文摘自/給愛一個機會:婚姻諮商/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