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年輕化 預防接種從年輕做起
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年輕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子宮頸癌癌前病變近年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現今子宮頸癌一旦被發現時,多已經屬於嚴重的末期。」再再顯示子宮頸癌的衛教宣導刻不容緩。
■ 子宮頸癌年齡層下降 竟出現17歲患者
高達99.7%的子宮頸癌都是由HPV(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HPV分為高危險型及低危險型兩種,最常見的高危險型HPV16、18型,會導致癌症,而低危險型如HPV6、11型,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前病變及生殖器疣(菜花),有些持續感染HPV病毒的人,可能會導致抹片異常、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等疾病。
劉偉民醫師表示:「近年來感染HPV病毒的年齡層逐年下降,根據美國的研究統計,74%的女性第一次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的年齡為15~24歲,在台灣,北醫門診病患中,甚至有17歲少女罹患子宮頸零期癌的病例,因此女性千萬不要再以為子宮頸癌是年長者的專利。」
根據衛生署統計,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在婦癌中排名第一,死亡率排名第二,且子宮頸癌的手術醫療花費及危險性均很高、後遺症也多,不但耗損國家、社會的成本,對家庭及個人的折磨更是無法想像,因此,防治婦癌向下紮根確實有其必要與急迫性,正確醫學知識的傳遞和實際防疫行動,兩者需要同時並行。
■ 北醫婦癌防治從內開始、從年輕做起 關懷一校三院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邱文達、與附設醫院院長吳志雄共同表示:「將婦癌防治推廣至台灣每個角落,是臺北醫學大學及附設醫院共同的責任及使命,但首先需加強內部學生、教職員對於婦癌防治的知識,才能逐步向外推廣。」因此,在北醫各單位的傾力配合及催生下,終於在2009年成功結合「預防醫學」及「實踐防疫」雙領域,領先全台首度於一校三院(臺北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署立雙和醫院),針對子宮頸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等急需重視的婦癌,推行防護服務。也同時提供年輕的女性學生完整周全的婦癌知識教育,及落實預防接種計畫,更讓疾病預防由內而外、從年輕開始。
■ 接種疫苗為最前線防護
經過政府大力推廣子宮頸癌抹片後,已發揮巨大成效,但今天的患者一旦發現子宮頸癌,卻往往已是末期,同時癌前病變的比率卻與日遽增,劉偉民主任強調,定期子宮頸癌抹片檢查,雖然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但無法避免”癌前病變”的發生,但是疫苗的接種卻是第一線防護,可將子宮頸癌和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的發生率降至最低,且愈年輕時接種,抗體產生的效果較佳,疫苗防護的效果也較好,並能同時提供子宮頸原位腺癌、外陰癌前病變、陰道癌前病變及生殖器菜花的預防。
【北醫防治婦癌大使賈靜雯分享】
藝人賈靜雯的母親是子宮頸癌第三期的患者,之前一路陪著媽媽治療,深深體會罹患子宮頸癌患者的折磨和家屬的煎熬,賈靜雯表示,媽媽在北醫的治療之下恢復狀況良好,回憶起當初的沉重心情,賈靜雯進一步呼籲,女性應更主動、積極的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定期抹片、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才能將子宮頸癌、陰道及外陰癌前病變、生殖器疣等疾病的威脅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