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Metoo風波」愈演愈烈!心理師揭「4關鍵」受害者不是不想逃

台版「Metoo風波」愈演愈烈!心理師揭「4關鍵」受害者不是不想逃

2023/6/30
台灣近日Metoo風波不斷,包括政治圈、文化圈、娛樂圈等知名人物,接連被曝性騷擾甚至性侵害。在受害者的陳述中,很多人的反應都是「僵住了」,這其實是一種自動化的防衛機制反應。人們在遭受性騷擾、性侵害,或是任何危機的狀況時,除了「戰」與「逃」的反應,更存在著「僵」與「討好」。

本篇文章目錄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周志建於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在最近Metoo受害人的陳述中,很多人說當時事發的反應是「僵住了」,這樣的反應其實很正常。他補充,尤其是面對熟人、權威者的突然侵犯,人們會一時反應不過來,當場就「僵住了、動彈不得」,這其實是一種「自動化」的防衛機制反應。

周志建呼籲,請不要再去質疑他人(或責備自己)說:「當時你為什麼不叫?為什麼不推開?為什麼不逃?」說這種的人要不是沒有同理心,不然就是天生無感,或從沒有被傷害過。

延伸閱讀:
性騷案延燒》被害者當下為何不求救?醫列「4大原因」嚴重恐創傷

4F生存模式

由周志建撰寫的《情緒治療》書中內容提到,人在遇到性騷擾、性侵害或是任何危機的狀況時,除了「戰」與「逃」的反應,更存在著「僵」與「討好」。而《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一書中也提到,童年家庭暴力、虐待或遺棄會導致孩子身心受創,進而發展出4F的求生策略。

周志建表示,如果創傷沒有被療癒的話,這「4F生存模式」會一直持續到倖存者長大成人,甚至到終老一輩子。對此,他也分享「4F生存模式」的定義:

  •  「戰」(fight):這是一種攻擊、自我防衛的反應方式。「你罵我、我就罵回去」、「批評他人、挑別人毛病」、「不斷抱怨、指責」這些都是「戰」。戰的模式是你小時候被父母或他人攻擊時,為了保護自己,所發展出來的因應模式。但也有可能你複製了父母之間的互動模式,尤其是當你置身在父母的暴力婚姻中,每天目睹父母爭吵、衝突的戲碼,耳濡目染,你自然學到了「戰」這個人際互動模式。
  • 「逃」(flight):這是一種逃避攻擊、保護自我的防衛反應。像是逃跑、漠視、打岔、離開等等,都是「逃」。小時候當我們遭受父母批判攻擊時,以我們弱小的身軀與權力,根本無法去跟父母對抗,所以兒童最多的反應模式會是:逃避、僵住、不然就是討好這3種。逃避是我們最常採用的策略。如果你不想一直被母親碎碎念,當然就會盡量減少出現在母親面前,放學晚一點回家,不然就是躲進房間裡看書、打電動,不要出門、避免接觸,這些都是「逃」。

延伸閱讀:
性騷案延燒》娛樂圈連環爆!身陷「MeToo風暴」醫教5招心靈急救法

  • 「僵」(freeze):這是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機轉。當我們遇到暴力或攻擊時,嚇到了,當下會愣住、僵在那裡、無法動彈。像這樣麻木、放棄、解離、崩潰、無法反應的情況,就是「僵」。很多兒童都有這種「僵住」的經驗,尤其在面對父母突發其來的怒吼、責備、肢體暴力時。.
  • 「討好」(fawn):這是一種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機轉,面對衝突暴力時,人經常會採取取悅、妥協、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暴力、阻止自己被傷害,這就是「討好」。兒童在父母暴力衝突的關係裡,經常表現的反應模式就是討好,這個模式會延續到長大,以致對於他人的需求總是特別敏感。別人都還沒開口,就會主動幫忙,這也常讓個案感到疲憊、痛苦、壓力大。

遭受性騷擾不是你的錯

周志建表示,這種生存模式沒有全然的好或不好、對或不對,有時適當的「逃避」是不錯的策略;有時適當的「攻擊」也不錯,尤其遇到一些自我中心、老是踩界線、不尊重你的人;有時適當「討好」也沒有不好,討好有時也是一種人際的潤滑劑。

最後他也呼籲,如果曾經遭受暴力、性侵、性騷擾等傷害,請牢牢記住:「這不是你的錯。」此時看到這個訊息,或許該是幫自己一把,做療癒創傷的時候。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