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如「房屋漏水不修」下場超慘!醫教「1招」在家30秒就能測
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眼科專任主治醫師吳建良表示,根據202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結果,約690萬國人曾因眼科疾病就診,即平均每3人就有1人因視力問題就醫,較前一年度新增約11萬人。
延伸閱讀:
眼睛飄黑影、閃光⋯小心飛蚊症「恐1成視網膜剝離」醫教3招救眼
黃斑部病變因老化、高血糖導致
眼科疾病又以「視力小偷」黃斑部病變最為常見,更是造成年長者失明的最大主因。吳建良指出,在具有視力障礙(眼睛度數小於0.5)的年長者中,每4人就有1人是因罹患黃斑部病變所造成,而10人中有1人最終因此導致失明。
吳建良進一步提到,黃斑部病變依照不同致病原因及部位,主要分為以下3大類:
-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 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
- 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CV)
- 高血糖所致黃斑部病變
- 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
他解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與年齡退化有關,黃斑部常因新增血管導致的出血、水腫而影響視力;而因疾病所導致的黃斑部病變,常與血糖過高有關,這類型的黃斑部病變患者通常年齡較為年輕。
「黃斑部病變初期很少同時影響雙眼,當只有單眼受影響時,病患常不覺得有任何症狀。部分病患隨著時間惡化,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並出現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情形。 」吳建良形容,不正常的血管增生所造成的眼睛水腫情形,有如房屋漏水,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受損及失明。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長針眼?針眼多久才會好?「針眼大全」在家靠4招就能救
健保新藥便利性高、可改善視力
黃斑部病變除了早期篩檢,提升患者長期治療的積極度也至關重要。吳建良指出,相較於過往雷射治療較具侵入性,且僅能延緩視力惡化,目前已有最新治療方法「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可透過針劑將藥物直接作用於不正常的增生血管,使脈絡膜新生血管萎縮,且結痂較小,有機會讓視力進步。
吳建良說,新藥可達到先快速控制水腫、改善症狀,再視情況延長治療週期,減少治療頻率的效果,平均1個月施打1次即可,若病況穩定,最久可4個月再打1次,達到療效與便利性兼具的目的。
吳建良提到,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已於今年1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他說:「符合條件者,健保共可補助14次療程,以每次自費施打至少需花費2到3萬元來說,可為病友省下約30萬的藥物治療費用。」
30秒自測4大風險症狀
民眾該如何自我檢測黃斑部病變?吳建良建議,每個月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檢測4大症狀,每次只需短短的30秒,就能快速檢測是否有黃斑部病變風險:
- 檢測前,先戴上老花或是近視眼鏡,確保雙眼與方格表保持30公分的距離。
- 檢測時,先以左眼單眼凝視表格中心黑點,完成後則換成右眼再做一次。
- 凝視表格時,如發現有單眼視物扭曲變形、視野中央模糊、出現黑點、甚至視野顏色黯淡等現象,即使只有輕微症狀,皆具有黃斑部病變風險。
吳建良呼籲,為了守護自己與家人的視力健康,建議定期進行自我檢查,一旦發現上述黃斑部病變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