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再努力,財富機會仍不公平?專家揭「3要素」讓貧富差距擴大

為什麼再努力,財富機會仍不公平?專家揭「3要素」讓貧富差距擴大

2024/11/28
台灣的財富分配不均現象日益嚴重,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前微軟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總監、中國著名商業顧問劉潤於《底層邏輯2》一書中,將用簡單的數字和思維,包括四則運算、笛卡兒坐標系、指數和冪、變異數與標準差⋯等幫助讀者看清世界的規則,看透商業的本質,破解商業難題,收穫屬於你的成功。以下為原書摘文:

再努力財富機會都不均等?

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生產要素。大家都知道,我們通常用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民生產毛額)這個統計指標來表示一個國家1年內創造的總財富。GDP的增長源自「3駕馬車」:投資、消費和淨出口。

但是,投資、消費、淨出口其實只是財富創造的統計口徑。真正推動增長、推動財富創造的,是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數據這5大生產要素的充沛供給和有效使用。

先說古典增長理論常說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這3個生產要素。你要開一家紡織廠,要能招到工人(勞動力),要有地方(土地)建廠房,要有錢(資本)購買設備。這3個要素中任何一個要素短缺都會抑制財富創造,從而限制經濟增長。

再說新增長理論常說的「科技」這個生產要素。同樣是紡紗,用傳統紡車,一個女工一次只能紡1卷紗,但如果用珍妮紡紗機這一新工具,一個女工可以同時紡8卷紗。如果給珍妮紡紗機再加上蒸汽機呢?一個女工可以同時紡80卷紗、800卷紗,甚至更多。將科技用於生產,會極大地提高財富創造的效率,從而帶來經濟的飛速增長。

最後說「數據」這個全新的生產要素。以前,企業不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只好先生產再推銷。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有很多產品賣不出去,導致企業虧錢。但現在,有了海量的電商數據,企業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偏好反向定制生產。這樣,企業完全不會有庫存。財富創造的能力和效率都因此獲得巨大的提升。

延伸閱讀:
20年不工作,要多少錢才夠用?理財達人揭「計算公式」至少存●●元

勞動力沒有前後關聯性

「3駕馬車」,是GDP的統計口徑;「5大要素」,是GDP的推動力量。這5大要素對推動財富創造、經濟增長都很重要。但是,它們彼此的數學特性卻不一樣。有的要素,幾乎完全沒有前後關聯的特性,比如勞動力。勞動力是一種典型的「智商棋盤型」的生產要素,幾乎沒有數學意義上的前後關聯特性。

假如我是一名技工,前天,我在工廠組裝了200部手機,賺了200元。昨天,我狀態好,一下子組裝了230部手機,賺了230元。今天,我有點不舒服,咬著牙只組裝了150部手機,賺了150元。請問,我前天賺的200元、昨天賺的230元和今天賺的150元之間有前後關聯嗎?我後幾天賺的錢是在前幾天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嗎?顯然不是。我每天賺的錢多少,只受當天各種情況的影響,這是獨立事件。

但是,同樣是勞動力,醫生、律師、工程師、諮詢顧問、管理者略有不同。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師,我一開始能力不強,1年能賺10萬元;第2年,因為前1年的經驗積累,能力增強,1年能賺15萬元;第3年,因為第2年的經驗積累,能力更強了,1年能賺20萬元;第4年、第5年,賺到的錢越來越多。

前一年積累的經驗,連本帶利地成為後一年的能力。看上去,工程師這種勞動力具有前後關聯的數學屬性,是嗎?沒錯。但是,工程師的前後關聯屬性帶來的增長比較低。

作為專業崗位員工,工程師有一條「學習曲線」。這條曲線早期陡峭上升,到後面迅速變慢,甚至可能下降。其具體表現是:20~30歲,工程師的技術突飛猛進;30~40歲,幾乎原地踏步;40歲以後,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工程師的實際能力開始減弱,隨時都有被20~30歲的年輕人取代的風險。

有段「雞湯」:只要你每天進步1%,1年之後,你的能力就是1年前的約37.78倍。但是如果你每天退步1%,那一年後,你的能力就只有1年前的約3%了。

這段「雞湯」還配了一個指數增長算式:

1.01365≈37.78
0.99365≈0.03

這個指數增長算式看上去沒有問題,也很勵志,但它忽略了一點:勞動力水準的提升是達不到每天1%的進步的。假如你的平均勞動水準是每天組裝200部手機,不管你這一年內怎麼提升自己,一年後都不可能達到每天組裝7556部手機。體力勞動者不可能,腦力勞動者也不可能。

37.78倍的能力提升,別說是1年,一輩子可能都實現不了。這是由勞動力這個生產要素背後那條「學習曲線」的自身規律所決定的。所以,一個勞動者可以衣食無憂,甚至相當富裕,但是,想要靠勞動獲得指數增長,幾乎不可能。

延伸閱讀:
「態度好V.S能力好」哪個比較重要?教你從「三維視角」評估自我

土地前後關聯性不高

那土地呢?可能和你理解的不一樣,土地的前後關聯屬性並不比勞動力強多少。假如我出租一套房子,去年這套房子的租金是每月5000元,今年這套房子的租金是每月5500元,明年這套房子的租金估計是每月5300元。這3年,我每月能收多少房租是由當年的供需關係決定的,與前一年租金的高低幾乎無關,每一年的租金都是獨立事件。

你可能會說:可是房產和土地會增值啊!過去,我們一直處於房產和土地的增值週期中,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房產和土地的價格只會漲,不會跌,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一鋪養三代」也許可以,很多人也從中國長期的房地產紅利中賺到了不少錢,但是,想靠房產和土地獲得指數增長,同樣是幾乎不可能的。

資本能獲得指數增長

但是,資本就不一樣了。假如前年我投資了某個專案1000元,得到了200元的收益。去年,我把這1000元本金和200元收益連本帶利又投給了那個計畫,年底收回1440元。今年,我把這1440元又投進去了,估計年底能收回1728元。

我投資了1000元,這1000元第1年幫我賺了200元,第2年幫我賺了240元,第3年幫我賺了288元,賺到的錢越來越多。用一個公式表示,就是:

後一年=前一年×(1+20%)

資本是一個典型的「小麥棋盤型」生產要素。後一年和前一年有(1+20%)的前後關聯。雖然「每年賺20%」不如達依爾的「增加1倍」,但是如果放滿64格,也能獲得11萬多倍的收益。

如果我20歲的時候投了1000元在一個穩定年化收益20%、第2年自動連本帶利滾入本金的專案上,然後就忘了這件事,那麼64年後,當84歲的我突然想起這件事時,我會發現我的帳戶裡有約1.17億元。

當然,20%已經是很高的收益了,而且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穩定年化收益」,但是資本的前後關聯特性確實使一部分人的財富獲得了指數增長。

所以,你會發現,勞動力在數學意義上的弱前後關聯性,以及資本在數學意義上的強前後關聯性,必然導致財富向資本方集中。在沒有非市場化因素干預的情況下,貧富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大。

科技能帶來「飛輪效應」

但是,還有一個生產要素比資本具有更強的數學意義上的前後關聯性,那就是科技。在科技行業,這個數學意義上的前後關聯性被稱為「飛輪效應」。2001年,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餐巾紙上畫了2個圈,如下圖所示。

image

這兩個圈就是亞馬遜的「增長飛輪」,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商品越多、越便宜,用戶就越多;用戶越多,商品就越多、越便宜。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就是:

後一圈=前一圈×(1+新增用戶%)

這個邏輯難道不是幾千年來所有生意人都熟知的基本道理嗎?還需要貝佐斯來說?是的。但是在過去,你雖然知道這件事,卻做不到。因為你的小店所能服務的,只有附近3公里的人。這個「小麥棋盤」很小,只有7~8格,所以填了幾格後,因為服務總人數的剛性限制,你的小店很快進入發展瓶頸期。

但是,理論上網際網路是可以服務全人類的,科技給貝佐斯換了一個巨大的「小麥棋盤」。這個棋盤和達依爾的一樣,有64格。

貝佐斯如獲至寶,開始一格一格地往裡放「小麥」。放到3~4格的時候,別人覺得他是不是傻;放到7~8格的時候,大家開始意識到他的存在;放到10~20格的時候,他的公司已經很大了,但依然不賺錢,大家疑惑這個模式是不是真的成立。終於,放到第30格時,貝佐斯開始賺錢了,而且一下子賺到了多到令人瞠目結舌的錢。接著,貝佐斯開始放第31格、第32格,這時,他成了全球首富。

科技所帶來的指數增長以及財富的集中效應,讓資本都望之莫及。2021年富比世富豪榜前10名中有7個是科技巨頭,比如亞馬遜的貝佐斯、特斯拉的伊隆.馬斯克、微軟的比爾蓋茲、Facebook的祖克伯、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而投資人,只有華倫.巴菲特。

數據帶來超強指數增長

那麼,數據呢?數據是科技的副產品,具有和科技一樣的數學屬性。數據越多,價值就越高。在這裡,我們就不詳細討論了。現在,我們把這5大生產要素放在一起,根據前後關聯性的強弱以及導致指數增長的可能性大小,給它們排個序,如下圖所示。

image

所以,如何獲得指數增長?數學告訴你,至少應掌握資本這項生產要素,當然,如果你能掌握科技和數據資料這2大「絕殺技」,那就再好不過了。

以前,我們提到有錢人時,會想起「地主」。後來,我們提到「資本家」時,會覺得他們更有錢。現在,「科技巨頭」才是真正的富可敵國。未來,當「數據主」這樣的概念開始出現時,難以想像商業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資本、科技、數據帶來了個人財富的指數增長,帶來了全球經濟的持續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差距的擴大。這幾乎是必然的,因為指數增長的反面是冪律分佈。

(本文摘自/底層邏輯2:帶你升級思考,挖掘數字裡蘊含的商業寶藏/時報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