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引發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嗎?
骨質疏鬆症是老人健康的大敵,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人即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尤其以年長女性比例更高。骨質疏鬆症患者易因輕微碰撞、壓迫及跌倒即產生骨折,引起行動不便甚至於臥床,結果導致照顧需求上升,也造成死亡率增加。因此,如何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及減少其造成危害,是醫學上重要任務。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楊江奕說,據1994年WHO對骨質疏鬆定義為:由於低骨質量及骨組織細微構造退化引起骨質脆弱,導致增加骨折危險。其中骨質疏鬆患者骨質密度需小於負2.5個標準差以下。至於骨質疏鬆引起骨折好發位置為:脊椎(以胸椎及腰椎較多)、髖骨及腕骨等部位。
楊江奕表示,引發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有:
1. 種族:特別是亞洲人,而黑人較少。
2. 生活型態:包括抽煙、酗酒、咖啡因過量、缺少運動、營養不良、甲狀腺亢進、攝取維生素D不足或低鈣高鹽飲食,及蛋白質不足或過量者。
3. 性別、年齡及體質:女性骨質密度較男性低,在停經後因缺乏女性荷爾蒙,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加上平均壽命較長,罹患骨質疏鬆症為男性的6至8倍。此外,年齡愈大、體型愈瘦小者,危險性也愈高。
4. 遺傳體質:有家族病史者。
5. 性腺功能不足:如早發性停經者。
6. 藥物:如類固醇、利尿劑、抗癲癇藥、甲狀腺素、肝素、化療藥物。
楊江奕指出,評估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目前最準確且安全骨質密度檢驗方法是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DEXA)。若經檢查證實是骨質疏鬆症,則應開始治療。至於治療方法,傳統上有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荷爾蒙替代治療方法。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建議,大於51歲成人,每日鈣質攝取應該大於1200毫克。另外美國建議,51至70歲成人,每日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應達400國際單位,而大於70歲成人,每日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應達600國際單位。
除了傳統治療方法外,其他治療骨質疏鬆症藥物還有:雙磷酸鹽、選擇性動情激素受體調節劑、副甲狀腺荷爾蒙家族之胜肽、Strontium ranelate(含鍶元素藥物)、Denosumab(人類單株抗體,可抑制骨質流失)、Cathepsin K inhibitors等。楊江奕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該了解自己是否為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避免引起骨質疏鬆症因子。注意營養均衡、適度運動、戒菸、避免酗酒、減少咖啡因、避免不必要藥物使用,長者尤其要預防跌倒。以上措施可以減少骨質疏鬆症及其引起併發症發生。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加上社會資源有限情形下,骨質疏鬆症逐漸變成醫療上的重要問題。如何減少骨質疏鬆及併發症發生,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是大家應該特別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