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哀慟!災民及救災者慎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莫拉克颱風雖早已遠去,但這一兩週來災區的報導仍佔據著媒體的主要版面,即使不在災區,透過媒體的報導,我們對於災區同胞的遭遇感同身受,看著滾滾泥漿及無數斷橋而心驚,為了無數被掩埋在黃土裡逝去的生命而落淚。因莫拉克颱風的侵襲,災區居民除了財產物質方面的損失,心靈上的受創更是值得留意,需小心防範及處理「急性壓力障礙」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出現。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鄭海擎醫師表示,急性壓力障礙指的是一個人在遭逢巨大災難後產生的心理情緒失調,一開始可能以解離的症狀表現,受創者因無法再承受面對更大的壓力損失,會出現木然,與外界疏離,喪失情感反應能力,甚至失憶等症狀以避免受到更進一步的創傷。之後會出現焦慮易怒,失眠,容易受到驚嚇,反覆回想或夢到災難事件等症狀,並會刻意去逃避勾起引發災難事件回想的種種刺激。上述症狀如在四週內解除稱之為急性壓力障礙;症狀超過一個月則稱之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鄭海擎醫師指出,有些人在災難過後因遭逢財產損失及至親過世的雙重打擊,產生過度的哀慟反應,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存活下來沒有意義,甚至會對自己是災難的倖存者存有罪惡感,拒絕外界的協助,如未獲得適當介入處理將成為自殺的高風險群。
在急性壓力障礙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上,需視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的介入處理。鄭海擎醫師表示,首先要讓倖存者瞭解到在災難後的情緒失控是非常狀況下的正常反應,切勿輕易將倖存者貼上疾病的標籤,如此反而造成倖存者的二次傷害。接下來是給予適當的同理與支持,讓倖存者能宣洩遭逢天災的無奈與憤怒,並讓倖存者瞭解到他並不是孤立無援;而對於症狀較嚴重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給予適當的藥物協助睡眠改善及情緒穩定也是有必要的。
鄭海擎醫師另提及,除了災民之外,對救災者而言,長時間救援活動帶來的疲憊,舉目所及盡是災民的無助與絕望,救災者也可能出現急性壓力障礙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些人在救災的當下並未發作,反而是在救災告一段落後症狀才開始出現,所以對於救災者後續的身心狀況也必須持續予以關注。
此次,許多人其實都歷經了程度不等的群體創傷,重建及復原的路很漫長,現在再多的哀悼也已挽回不了逝去的生命,活著的人唯有彼此扶持加倍努力的活下去,才是對已逝者最好的安慰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