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治療經驗--懷孕婦女合併子宮肌瘤登上國際著名期刊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內視鏡科劉偉民主任,以台灣治療「懷孕婦女合併子宮肌瘤」經驗,5年的研究結果受國際重視,2006年8月登上婦產界重要的醫學期刊 Fertility & Sterility,向國際展現台灣的醫療技術與研究水準。
懷孕婦女同時合併子宮肌瘤的機會大約是2%,但隨著現代婦女晚婚,發生機率也逐漸上升。對於有子宮肌瘤的婦女進行剖腹產時,以往顧慮可能造成大量手術失血以及術後併發症,除了極少數長在子宮表淺處的肌瘤可在剖腹產時輕易摘除,多數醫師不建議在手術中同時摘除子宮肌瘤,而選擇繼續觀察或日後再安排肌瘤切除手術。
劉偉民主任以嚴謹的研究,證實有子宮肌瘤的婦女,剖腹手術同時將子宮動脈綁住,可以使肌瘤體積減少45%,並且不影響再次懷孕。
研究方法:收集五年間(1999年3月到2004年3月),65例懷孕個案,其中剔除17例合併早產、前置胎盤、或肌瘤體積小於5公分等案例,以48例個案進行研究,其中26例(佔54%) 為研究組,最大肌瘤平均8.2公分(226立方公分),剖腹產同時立即將雙側子宮動脈以細絲線綁住;另外22例(佔46%) 為對照組,最大肌瘤平均8.5公分 (237立方公分),僅依慣例實施剖腹產手術。
研究主旨在評估當剖腹產的同時,若將兩側子宮動脈以絲線綁住(剖腹產時在後腹膜腔尋找子宮動脈,並以細絲線綁住動脈,和治療 "產後出血 (PPH)" 相同,5分鐘內即可完成),預期可達到的三大好處:
- 減少剖腹產手術後的失血
- 減少日後再接受手術摘除肌瘤或子宮的風險和折磨
- 子宮肌瘤因子宮動脈阻斷後,缺乏養分供應“餓死”後變性,肌瘤會進一步萎縮變小。
研究結果:
(1) 追蹤時間12-60個月(平均 38.5個月),研究組均未產生任何手術的併發症。
(2) 研究組手術後第二天血紅素11.2,略高於對照組的10.4,可見將子宮動脈綁住發揮了 減少術後出血的效果。在追蹤期間,研究組中有2位 (佔7.7%) 患者,後來接受子宮摘除手術,取出的16 和11公分肌瘤因為缺乏血液供應都已嚴重變性 "餓死"。 對照組中有9位 (佔40.9%) 患者,7位接受了子宮肌瘤摘除手術,2位接受了子宮切除手術。證明子宮動脈阻斷的確減少了再次接受手術的必要性。
追蹤時間,研究組的最大肌瘤縮小為6.7公分(125 立方公分),換算後肌瘤平均體積縮小45%。 對照組的最大肌瘤成長為9.2公分(317立方公分),換算後肌瘤平均長大34%。可見子宮動脈阻斷可"餓死"肌瘤,同時抑制它的成長,防止它造成經血過多或壓迫的症狀。 再次懷孕兩組比較:研究組中有4位患者(佔15.4%)、對照組中3位患者 (佔13.6%) 又接受了第二次剖腹生產,研究組中未因子宮動脈阻斷而有任何的差異。與劉偉民醫師過去研究以及國外的研究報告相吻合。
結論:自從2000年劉偉民醫師發表了世界第一篇論文討論 "腹腔鏡子宮血管阻斷術" 治療子宮肌瘤的成果,榮獲國際婦科內視鏡大會論文獎第一名後,世界不同國家的醫師也陸續根據此治療技術,在國際重要期刊和會議中發表他 (她) 們的正面肯定成果,至今相關論文篇數已多達150篇。
劉偉民主任於2001年再度發表 "合併子宮動脈阻斷術和肌瘤摘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再度獲國際婦科內視鏡大會論文首獎殊榮,論文刊登婦產界重要期刊Fertility & Sterility,受到國際媒體的高度重視。
由於劉偉民醫師在學術領域的傑出研究成果,英國倫敦的國際傳記人物中心 (IBC) 任命為2006年國際醫療衛生100大專家( TOP 100 HEALTH PROFESSONALS, 2006) 和登錄 2006年亞洲名人錄 ( WHO'S WHO) 。
(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 內視鏡科劉偉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