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髮起膿皰小心是頭癬在作怪
2歲大的女孩於入院前2週,在左側頭皮開始出現紅、腫、熱、痛的腫塊合併膿瘍的產生,起初曾在地方診所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接受口服抗生素治療,但頭部病灶依舊未改善。根據母親主述,患童曾在3週前和外婆家的狗有親密接觸。因臨床症狀持續,經由門診收入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理學檢查方面,左側頂部及顳部之頭皮有6.5 x 4公分的大腫塊合併滲出液及膿包的產生,其病灶處頭髮易斷落;兩側頸部淋巴結有腫大之情形。起初使用靜脈抗生素及局部抗黴菌藥物治療,但效果並不顯著,後續頭部病灶之細菌培養也未呈現微生物生長,故會診小兒感染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因臨床高度懷疑是受皮癬菌感染而引起的頭癬,隨即使用抗黴菌藥物Lamisil (4 mg/kg per day)治療。在皮膚科醫師的協助下,將患童頭部的落髮做10% KOH抹片檢查,結果呈現毛髮內感染;而Wood's紫外燈檢查則可見病變毛髮處有藍綠螢光現象;故確診為禿瘡癬。患童在接受7週Lamisil治療後,重複頭部病灶處的黴菌培養無任何微生物發現,血液常規檢查及肝功能亦在正常範圍內,但之前病變處之頭皮已有多處呈現禿髮之情形。
三軍總醫院小兒部 林建銘醫師表示,人體的表淺黴菌感染通稱為「癬」,造成感染的皮癬菌主要有三大類:毛髮癬菌、表皮癬菌、小芽胞菌,通常只侵犯到皮膚的角質層。依感染部位不同,可命名為頭癬、股癬、體癬、足癬等名稱。
林建銘說明「頭癬」好發於青春期之前的兒童,尤其是黑人小孩。其可使頭髮鬆脫、出現頭皮屑,嚴重時病人的頭皮還會腫脹、化膿,所以台語俗稱頭癬為「臭頭」。也因為頭癬可出現化膿,病人常被誤認為細菌感染,接受抗生素治療卻無效,延誤了就醫的時間。就臨床表現而言,頭癬可有五種型式,而當中的禿瘡型在頭皮會有一大型化膿性、發炎性、塊狀突起的病灶,極疼痛。病變部位可為單一或多發性的,多為直徑1~5公分圓形禿毛的皮膚硬結如小腫瘤塊,甚至引發頸部的淋巴腺腫大,病變嚴重者即便治療後也會形成永久性的疤痕性禿髮。多藉由親密接觸飼養寵物如:貓、狗、天竺鼠、小白兔等而被傳染。
頭癬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治療通常無效,一定要接受口服藥物的治療;療程約四至十二週。林建銘提醒民眾,合併使用抗黴菌配方的洗髮精,也可縮短頭癬治療療程。在預防方面,家中養的貓、狗患皮膚癬菌病後,也能傳染給人,致成體癬或頭癬,因此對家中飼養的寵物要經常檢查,一旦出現非正常脫毛斑片,要去獸醫部門確診治療,防止傳播。而病患的用品包括梳子、帽子、枕頭、床、毛巾一定不能共用與他人共用,且要用熱水燙過,以免傳染他人。一般民眾及臨床醫師若能充實這方面的知識,便能在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嘉惠病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