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家孩子失去做夢與負責的能力呢?

為什麼我家孩子失去做夢與負責的能力呢?

2010/11/18(2022/3/15 18:7更新)

健康台北季刊,報導了馬拉松好手陳彥博征服北極的故事。陳彥博因為熱愛運動,國中時課業成績跟不上,一度成為放牛班學生。高中時期仍然熱愛田徑,勤練到胃穿孔,卻也在國內外馬拉松比賽中嶄露頭角,屢屢創下傲人成績。上大學開始接觸極限運動,2008年參加「磁北極大挑戰」,在參賽過程中面臨三次瀕死經驗。2010年挑戰地球最高北緯89度,並以第三名佳績跑完「世界最寒冷馬拉松」,成為台灣第一位征服北極的選手。

看完這麼精采的故事,不由得想起在診間看到的一張張蒼白的臉孔,這些被父母、師長抱怨為沉迷電玩、拒絕上學、對未來人生缺乏目標的青少年,為什麼跑不出自己的人生,只是困在小小房間內的17吋銀幕前面呢?

這幾年來,有上學問題的青少年人數在各醫院的兒童青少年心智科門診都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與教育局合辦,針對有拒學問題青少年開辦的「六合學苑」,甫一開辦就已額滿,供不應求。這些青少年不願上學的原因或許個個不同,然而有一點相同的是,他們大多都對未來迷惘,不願或不認為有需要規劃自己的未來,追求自己的夢想。

到底是什麼奪去了這群青少年追求自己人生夢想的能力呢?知名社會學者吳靜吉博士在「青年的四個大夢」中,列出尋求人生的價值,對自己將成為什麼樣人的期待,是青年人的第一個大夢。然而這群青少年,似乎失去了為自己做夢的能力。

這些孩子為什麼失去做夢的能力呢?原因或許很多,每個青少年都有不同的故事。從某些與青少年及父母工作時一再聽到的重複對話內容中,或許提供了部分線索。著急的家長不斷質問「不讀書,你的未來怎麼辦?」孩子的沉默、不在乎,讓焦急的父母出現更多的提醒、嘮叨、指責、替子女安排更多的計畫,於是招來孩子更多明顯或隱微的排斥抗拒,也許是更加沉迷於角色扮演的電玩遊戲,也許是更加把自己帶入網路上玄幻小說的異想世界中,於是父母更努力的想左右孩子,孩子發展出更有效的方法逃避父母的左右。

這樣痛苦的糾纏,幾乎重複在每一個拒學或沉迷網路的青少年家庭中。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想學習獨立而一時挫折的青少年,就如同學走路而跌倒的幼兒,坐在地上不肯起來。著急的父母於是用力拉著孩子的手腳想教他走路,孩子努力想奪回手腳的控制權,最後在這樣的爭奪中,孩子沒有學會走路,父母也沒能教會孩子走路。孩子抱怨父母控制他的手腳,父母抱怨孩子不肯用自己的力氣走路。但父母卻不知道自己過多的控制讓孩子沒有機會練習自己走路,而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賴在地上不走,才是父母想控制他的原因。

那麼如何解套呢?被太嚴密保護,沒有機會跌倒的幼兒是學不會走路的。如果幼兒學走路是一個父母逐漸放手,相信幼兒可以憑自己雙腳站起來,最後邁開步子走路的過程。在青少年階段,父母或許也要再一次依循同樣的原則,逐步的放手讓青少年去跌跌撞撞。而青少年,就如同幼兒總是努力的站起來再往前走一般,也要把握父母放手的空檔,努力交出自己的成績單,讓父母可以更加放心並放手讓你學走,不再干擾青少年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