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和朋友吵架了!父母心急想幫忙,可以嗎?
比起「介入」更要「觀察」
在我擔任國二生的班導時,常常被孩子和父母之間爭執不下的狀況弄得心煩意亂。有時想著,父母如果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該有多好,為此感到惋惜;有時又想,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長時,父母內心會有多憂慮和心痛,為此感到焦急。
「老師,您知道他有這個狀況嗎?」
孩子在學校出了狀況,班導究竟知不知道呢?有些父母不免擔心地詢問我。每當我被問到這一題時,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是的,我知道。我一直有在關注。」
我會和孩子們維持親近的關係,所以對於他們的交友狀況,我是知道的,但就算知道也不會貿然介入,因為孩子們需要屬於自己的聯盟和空間。初任教師時,我總會想親自出馬解決孩子們的交友問題,因此總是戰戰兢兢的。每當我出現這種狀態時,我的心靈導師金成天老師都會如此開導我:
「張老師,不用在意。他們吵個幾天、很快又會和好的!」
一開始我並不相信這句話。因為在我看來,朋友之間的心結似乎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漸發展到無法解開的地步。但令人驚訝的是,當吵架的記憶越來越模糊後,孩子們又會笑嘻嘻地手牽著手、肩搭著肩出現,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過。類似的狀況經歷好幾次之後,我得到了一個結論:大人們在解決孩子問題時,比起「介入」,更需要「觀察」。等到孩子們需要大人的幫助時,自然會主動找上門來。那時再給予適當的幫助,問題就能獲得解決。
給孩子親自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時間,也能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結果而言也是好的。
但是,大部分父母的立場都跟我不同。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傷心難過時,身為父母卻無法幫上忙,那種心痛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以美惠的例子來說,就是如此。
美惠在放暑假前夕跟朋友們吵架了。她再三向朋友們道歉,但朋友們都不願接受。當時我認為,美惠在暑假期間自然就會和朋友們和好。然而,暑假都過完了,孩子們依然沒有和解。僵局持續一陣子後,美惠似乎關上了心門,她認為自己已經道歉,也一直嘗試和朋友們好好相處,但是情況依然沒有改變,她說自己不想努力挽回友情了,甚至開始出現拒吃午餐的行為。
我得知這個情況後,與美惠的母親通了電話。孩子除了人際關係令人擔憂之外,還堅持餓肚子不吃午飯,這讓母親非常難過又焦急。
沒想到,過了幾天後,孩子們就像從沒吵過架那般默默和好了。美惠也一如往常,拒吃午餐的情形也消失了,母親非常高興。對父母而言,沒有比起孩子好好吃飯更重要的事了。想到自己的女兒整天挨餓,父母的內心會有多難過啊?
許多父母都像這樣,總是強忍著淚水陪伴著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必經「成長痛」父母不能代替承受
和他人發生衝突,雖然對孩子而言是痛苦的,但也會成為他們大幅躍進的成長痛,只要記得這一點,我們就能夠儘量保持冷靜。父母並不能解決子女人生中所有的痛苦。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長大後能承擔痛苦的人,因此需要培養孩子的「生存力」。眼看孩子難過卻不去做些什麼,一定會令我們很煎熬,但更重要的是,要在這段期間培養孩子自己為傷口消毒後、再次站起來的能力。父母若輕易地介入,反而可能使孩子的傷口變得更深、徒增彼此的痛苦。
此外,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難過,就跟著一起難過。如果父母的狀態和孩子相同,孩子就沒有可倚靠的避風港了。孩子們的「復原力」不容小覷,因此,即使一度很難過,也往往能很快忘懷、恢復開朗,這反而是大人辦不到的。因此,一味想承接青春期孩子的情緒的父母,會在過程中越來越無力,甚至會降低家庭關係的品質。因此,希望父母不要過於陷入孩子的負面情緒之中。
「你很難過嗎?我也覺得很難受。」與其這樣表達,不如跟孩子說:「發生這樣的事情,會難過是很正常的啊!」以這樣的回應,稍微拉開距離,也是一種方法。此外,當父母相信孩子能好好解決問題時,實際上也真是如此,我見過這樣的案例多不勝數。
父母經常會認為青春期子女一旦出現問題,就是自己的責任,甚至因此導致夫妻關係惡化。
當子女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發展時,有些較為權威或忙於工作的父親,便會遷怒於妻子,甚至質問妻子:「妳在家不好好教育孩子,都在幹什麼?」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母親會遭受到雙重的痛苦。
除非是單親家庭,否則孩子的教育責任應該由夫妻共同承擔。此外,當子女做出錯誤行為時,應該只專注於如何解決問題,而非追究夫妻彼此的責任。子女感到辛苦、難受時,家長要與孩子先保持適當的距離,而非立刻介入,這不是疏遠孩子,而是為了支持青春期的孩子能獨立、能真正有所成長,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
曦允老師的溫柔叮嚀
有聽過「直升機父母」這個詞嗎?所謂的「直升機父母」,是指子女都上大學或出社會了,依然盤旋在子女身旁、干涉子女一切的父母。當父母過度關注子女,將子女的生活視同自己的生活,就會造成如此現象。這種態度並不能讓子女好好長大,反而會讓他們停留在青少年時期,難以自立。孩子的人生固然重要,但父母的人生也一樣寶貴。當父母過於深入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可能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茫然。
就像要成為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有一項必經的訓練,就是不能讓自己過度介入諮商對象的煩惱中,以免讓自己變得過於辛苦,反而導致無法做好這份工作。父母也是如此。子女和父母的牽繫雖然緊密,但並非是生命共同體。子女的事情就要交給子女自己決定,當子女感到辛苦時,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父母要做到的則是讓他們能獨自戰勝痛苦。家長和子女事實上是無法為彼此承擔痛苦的。
一起試著將孩子養育成一個內心堅強的人吧!
(本文摘自/青春期父母的機智教養/台灣廣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