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成年了,為何爸媽還是管東管西?專家揭「控制狂父母」真實心態
「都幾點了?還不回家吃晚餐。」
「等等要去哪?朋友是誰?」
「爸媽管你都是為你好。」
「外面壞朋友很多,只有家人不會害你。」
在台灣,有許多孩子到了30歲,還是和父母住在一起,或是會受到父母的干涉等等。例如,父母還是會管孩子幾點回家、和誰交朋友、和誰交往等等的事情,而孩子也往往有說不出來的挫折感與無奈感。
孩子可能會感到生氣、感到不滿,但父母有時候會採取情緒勒索的方式控制孩子,到底該怎麼辦呢?這一篇文章,我要分成「父母角度」與「子女角度」撰寫,讓雙方都有機會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
延伸閱讀:
把偶爾回家的成年孩子當客人!彭菊仙:學會「放手」是父母必修課題
父母控制欲來自內心不安全感
當子女成年後,有些父母仍試圖控制孩子,這點正反映了父母內心的不安全感。隨著父母年紀增大,他們要面對許多離別,有可能是孩子離家了、老朋友離開世間了。這一些失去,都會讓父母變得沒有安全感。所以,每當孩子回到家裡時,父母常常還是會習慣以孩子未成年時的態度對待孩子。
如果父母們換個角度想,自己在年輕時,是不是也不喜歡被自己的父母輩管呢?我覺得就是一個可行的做法。有些父母,可能年輕時也是被他們的父母管得死死的,對於父母來說,反思起這段往事,應該不會是很好的經驗。
因此,若父母不喜歡這樣被管,也該換位思考一下,現在自己的子女大了,是不是也不喜歡被管了呢?舉例來說,我父親是很能獨處的人,在我母親過世後,我父親先是和朋友登山,他山友過世後,他改把重心放在股票及小說,每天花大部分的時間研究股票,閒暇之餘則看看網路小說。
也許,做為父母輩的,能夠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會是一個可以嘗試的目標。有些父母會去報名才藝課,在退休之餘,持續讓生活過得更豐富、更有活力。又或者,可以去參加社區服務隊,跟其他年齡層比較相近的人做交流;也有一些老人社區大學,裡面會有適合銀髮族的課程,,這些都是開創自己生活範圍的方式。
當父母心力不再擺在子女身上,彼此也都會有些好處:
- 擴充社交圈:父母有機會去認識一些聊得來的人,和他們相處久了,自然能夠把更多的時間擺在新朋友身上。
- 提高生活品質:父母不再那麼頻繁地對子女管東管西,反而有機會有更深度的溝通,或是話題轉換成彼此的日常生活,雙方都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互動也會變得更融洽。
- 學習新技能:父母若有機會去參加社區大學、老人大學的課程,便更能跟得上年輕世代,或是解鎖更多原先不會的技能。
延伸閱讀:
夫妻賣肉羹「養大小孩」晚年竟遭唾棄⋯林靜芸:父母無法期待兒女孝順
必要時,子女可以搬出去住
對我而言,做子女的,如果真的受不了父母的掌控慾,搬出去獨立生活,也是可行的一種方式。
必要時,其實也是推父母一把,讓父母知道自己的重心不該擺在孩子身上,也許可以減輕一些父母所帶來的困擾。想要打破情緒勒索,不再被父母干涉,搬出去真的是最快的一種方式。當然,搬出去的代價或許是房租租金貴,但相對的,可以減少父母對自己的煩擾,也是一種有失必有得。
許多父母在子女離家之後,便也懂得開始經營自己的朋友圈,不再把重心那麼放在孩子身上,,如此作法對彼此都有益處。只是在子女搬出去之後,父母有可能會覺得很受傷,感覺到自己被拋下情緒有可能會湧上心頭,我覺得這對父母來說,是很有可能出現的心理。
當然,孩子也可以選擇留下來,但是得先和父母溝通好,讓父母認知到自己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例如,孩子可以試著主動做飯給父母吃,閒暇時帶父母出去走走,並也告訴父母:「我能給你們的只有這些,剩餘的部分,請你們照顧好自己。」
子女可以透過劃清界線,告訴父母:
「我不是不要你們,只是我長大了,我需要自己的空間。」
同時,嚴格執行好畫下的界線。如果能堅持界線的話,那麼父母的情緒勒索就會變得沒有效果,他們也會知難而退,把重心多放在其他事情上面,而不是整天擔憂子女。
(本專欄反映專家見解,不代表《優活健康網》立場)(本文作者為心理學作家龔佑霖,筆名「貓心」,畢業於台大心理系、國北教大心理與諮商所。著有《依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