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的型別有六、七十種 該如何防範?

腸病毒的型別有六、七十種 該如何防範?

2010/9/10(2022/3/15 19:58更新)

文/奇美醫院電子報第26期 小兒感染科主任 陳俊達醫師

2009 年春天,墨西哥與美國爆發的H1N1 新型流感(豬流感)疫情,即為H1N1病毒所引起,剛開始以星火燎原之勢擴散,但經醫學界及各國政府努力,從對此種結合豬流感、人類流感的新病毒型所知不多,到研發出疫苗進而控制疫情,也終於讓國人緊繃的神經可稍微放鬆,可是隨著氣候加溫,腸病毒的季節又來了!

腸病毒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地,持續的存在於人類生活環境之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皆可能有感染個案發生。加上每年約有二十萬新生兒出生,易成為感染的危險族群,因此,腸病毒感染的流行,每年仍將週期性在臺灣地區出現。

腸病毒的型別有六、七十種,流行種類可能隨時隨地有所不同,感染某一種血清型腸病毒後,只對該型病毒具有免疫力,並不能保護不受其他血清型腸病毒感染,但是有可能臨床症狀逐漸減輕。特別是腸病毒71 型是近年來最常引發台灣重症或死亡病例血清型,很遺憾的是尚無疫苗或特效藥可預防或治療。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可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及糞便即都有病毒存在,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排放出病毒,時間可長達4 到8週之久,成為潛在感染源,增加防治上的困難。

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約有50%到80%的人不會發病,或只有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不自覺成為傳播媒介,將病毒傳給嬰幼兒,引發嚴重症狀,且臺灣地狹人稠,若未及時控制, 很容易年復一年造成全面流行。

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心肌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其中最常見兩種疾病分別是:

  1. 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 至7 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
  2. 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出現黏膜小水泡及潰瘍,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皮膚小水泡主要分佈於四肢,特別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臨床常因口腔嚴重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約為7 至10 天。

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如退燒、點滴注射以避免脫水及低血糖,咽峽部潰瘍的止痛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 到10 天內逐漸自行痊癒,僅有極少數病患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腦幹腦炎、肺水腫、肺出血)。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治療,首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方面仰賴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更重要是讓第一線照顧者有敏銳警覺性,必須不斷提醒教育他們了解三大重症前兆:「持續昏睡、持續嘔吐與肌躍型抽搐」。對於腸病毒感染病患,應該囑咐家屬特別注意觀察這三種重症前兆,一有懷疑即應立刻轉送醫院治療。

雖然腸病毒具有高度傳染力,但可簡單藉由養成良好衛生保健習慣,也就是「洗手」來預防,洗手為降低腸病毒感染機會最實際又有效方法,故積極宣導「勤洗手,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的預防觀念,為醫生和醫療單位責無旁貸責任。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