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序進入春季,腸病毒好發季節即將到來。醫界人士示警,兒童殺手「腸病毒71型」恐捲土重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打亂腸病毒流行週期,導致台灣逾10年未流行腸病毒71型,隨時可能爆發大流行,期重症率和死亡率仍相當高,鼓勵家長帶著孩子接種疫苗獲得保護力。
隨著時序進入春季,腸病毒好發季節即將到來。醫界人士示警,兒童殺手「腸病毒71型」恐捲土重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打亂腸病毒流行週期,導致台灣逾10年未流行腸病毒71型,隨時可能爆發大流行,期重症率和死亡率仍相當高,鼓勵家長帶著孩子接種疫苗獲得保護力。
腸病毒脫離流行期了!疾管21日表示,腸病毒12至18日門急診就診計9673人次,疫情呈下降趨勢,且脫離流行期,結束近10年最長流行期;不過,新增2例併發重症,為北部2歲男童及未滿1個月男嬰,2例個案治療後狀況改善。疾管署呼籲,國內腸病毒疫情雖持續下降,但農曆春節將至,腸病毒傳播機會增加,仍不可不慎。
低溫加大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孩童3大病毒感染差異 近日台灣氣溫驟降,又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尤其兒童屬於高風險族群容易在感染後引發合併症或重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部主任朱世明醫師在《健康好厝邊》指出,通常中秋節後逐漸進入病毒傳染高峰期,孩童感染流感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風險更高。提醒家長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後務必洗手、刷牙,更重要的是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臨床診斷上,流感不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朱世民醫師表示,無論是感冒、腸病毒或流感,孩子都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三者主要差異在於,感冒多以流鼻水、咳嗽、發燒、腹瀉為主;流感則大部份會有高燒、明顯疲倦與活力下降、畏寒、肌肉痠痛等;腸病毒則容易會有口腔黏膜潰瘍、吞嚥困難、手足口病、發燒合併皮疹等。 孩子染流感恐呼吸衰竭?家長帶病毒回家恐是元兇? 「大部份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需要靠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因此,避免感染才是最重要的保護措施!」 朱世民醫師指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分為A、B、C等病毒型,孩子感染流感後通常症狀更嚴重,易有肌肉痠痛、無力等現象,且流感病毒有可能侵入孩子腦部、肺部引發呼吸衰竭,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流感疫苗。目前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皆建議6個月以上兒童,都應該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10月起已開放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包括學齡前幼兒以及6個月內的嬰兒之父母也列在第一階段接種範圍。朱世民醫師提醒,家長有可能從工作、社交等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孩子,因此全家人都施打疫苗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一旦孩子出現持續高燒、虛弱無力且症狀未在數天內緩解,應立即就醫以免演變成重症,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兒童腸病毒不只流行夏季!考量重症風險疫苗不可少 腸病毒雖然多盛行於夏季,但在亞熱帶的台灣,全年都可能有兒童感染個案,尤其9月開學季後常見一波感染高峰,孩子也可能出現反覆感染現象。朱世民醫師解釋,腸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受汙染的水或食物)或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且腸病毒至少有70-80種病毒型,其中尤其以「腸病毒71型」重症風險最高,可能影響孩子的心臟、肺部、腦部,嚴重者可能直接造成孩童重症死亡。 朱世民醫師表示,大部份孩子感染腸病毒後可以順利痊癒,惟考量重症及死亡風險,仍建議家長帶孩子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目前2個月以上幼童經醫師評估後即可施打。由於國內5歲以下幼童多在托兒所、育幼園等公共場域活動,有一定的群體感染機率,如能鼓勵腸病毒疫苗施打提高覆蓋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國內幼兒感染威脅。 朱世民醫師提醒,要預防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務必讓孩子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及出入公共場所後的清潔消毒。環境中的高風險「熱點」如門把、玩具也建議定期消毒。最重要的是,出現病毒感染症狀或感冒一周仍未痊癒等現象,應盡快帶孩子至大醫院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增加重症風險及抗生素使用機率。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親友相聚、熱鬧慶祝的同時,也別忘了健康是最珍貴的禮物。疾病傳播的風險不容忽視,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特別關注!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一直以來關注民眾健康,每年都會舉辦「疫苗十大新聞票選」活動,期望透過回顧與疫苗相關的熱門議題,喚起大家對疾病預防的重視。
天氣轉冷,腸病毒疫情肆虐,創10年同期最高!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光是11月10日至11月16日,單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破2.2萬人次,單週停班課數329班則高於過去4年同期。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目前腸病毒疫情已達高點,預計11月底到年底跨年期間,疫情會處於高原震盪期。
通常入秋後,腸病毒疫情會逐漸降溫,今年卻反常再度升溫!光是9月29日至10月5日,單週就診已破1.6萬人次,停課達331班,創5年同期新高。腸病毒停課讓不少家長相當煩惱,到底腸病毒多久會好?小孩感染腸病毒,飲食方針又該如何吃?《優活健康網》整理最新腸病毒疫情資訊及飲食重點一次看。
秋季是疾病流行高峰季,流感、腸病毒疫情肆虐,加上開學之後,更容易校園群聚感染,傳播到家庭及社群。不過一旦有症狀,要如何區分是流感還是腸病毒感染?耳鼻喉科醫師列出「3大症狀差異」,提醒民眾如有口腔潰瘍症狀,罹患腸病毒的機率較大,而流感病程發展較快,約半天到1天會開始發燒。
對小小孩的家長來說,最怕就是聽到學校腸病毒又開始流行!特別如果是腸病毒71型更是容易侵犯神經的類型,有相當高的機率造成腦膜炎甚至是腦幹腦炎引發神經性肺水腫,嚴重甚至會造成心肺衰竭,個案會在數小時內死亡,5歲以下的孩童是高風險群,一定要特別注意。 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醫師提到,1998年台灣發生過一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當時造成140萬名孩童感染,當中更有405個重症,甚至有78例死亡,死亡率從3%甚至衝到20%。 台灣處於亞熱帶一直是腸病毒好發環境,9月正值開學之時,小朋友很容易透過飛沫、糞便或者是丘疹中的水泡液散播病毒,盧英仁醫師說明,台灣每年3月下旬病例就會開始增多,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下降之後9月又開始流行,腸病毒幾乎已經算是全年度的流行疾病。 2週痊癒又感染,社區恐有2種以上病毒類型 這幾年由於免疫負債,盧英仁醫師提到,小朋友身上幾乎都沒有腸病毒的防護力,以往通常感染後3個月內都還有抗體,但這1、2年特別發現不少案例是感染後2週復原後,又感染另一種型態的腸病毒,這顯示社區內可能同時存在兩種或以上的腸病毒。 以台灣目前流行的腸病毒類型來說,是以克沙奇A型為主,通常典型症狀表現是嘴巴破、長疹子水泡、發燒,大約1週就會慢慢痊癒,但盧英仁醫師提醒,由於腸病毒71型是容易引發重症的類型,在症狀表現上家長更要留意,71型8~9成一樣會有手足口病,但疹子與克沙奇A型有差異的是,有可能只是小小紅疹不明顯,必須要仔細觀察才會發現。 由於71型會造成中樞神經的過度興奮及全身性發炎反應造成高血糖等情形,因此若感染腸病毒後有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昏睡症狀就是重症前兆,一定要馬上送醫。盧英仁醫師也說明,腸病毒71型分為4期病程,如果是重症會在很快幾天甚至幾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不可忽略致死的高風險率。 第一期(一般感染):嘴巴破、身上有丘疹水泡、高燒 第二期(腦脊髓炎期):高燒、昏睡、嘔吐、眼球動作異常、痙攣等 第三期自主神經失調:高血壓、心跳過快、肺水腫等 第四期(心臟衰竭):血壓急速下降、休克,致死率高 新疫苗防護力達9成5以上,有效減少71型重症機會 盧英仁醫師表示,腸病毒幾乎沒有特效藥,只能症狀治療,雖然一般腸病毒症狀家長都很熟悉,但如果要避免71型的重症,透過施打疫苗仍是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最新的腸病毒疫苗滿2個月~6歲就能施打,保護力達9成5以上,副作用相較於以往發燒比率較低,如果還是有發燒或注射部位疼痛,家長給予退燒藥以及局部冰敷都能獲得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腸病毒疫苗只需間隔28天即可完成施打,相較於其他疫苗動輒需要等待數月,縮短了完成免疫所需的時間。意味著可以更快獲得全面保護,減少感染風險。新一代疫苗的副作用較少,減少發燒的機率,可降低家長的擔憂、降低照顧負擔和孩童接種後的不適感,有助於提高接種意願,讓家長在面對孩童腸病毒威脅時能夠更加安心。 盧英仁醫師也提醒,腸病毒71型重症病患所造成的腦損傷,甚至後續都會需要呼吸器或是鼻胃管輔助,幾乎是永久性的傷害,因此隨著高流行期的到來,5歲以下孩童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更要強化抗體,透過施打疫苗來避免重症機會。目前只要滿2個月家長就可以帶寶寶施打疫苗,與五合一疫苗一起施打也沒問題,提早讓孩童擁有保護力也能減少疾病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