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垢也可能是腫瘤?

耳垢也可能是腫瘤?

2010/10/15(2022/3/15 19:57更新)

一名九歲兒童,日前因左耳“耳垢”大量增加,出現腫脹不適與聽力下滑等症狀已經兩個月。在診所以及其他醫院,一直以耳垢栓塞治療多日,也無明顯改善。改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門診就診時,檢查發現病患左邊外耳道被一外觀極似耳垢的“腫瘤”所佔據,耳膜已不可見。由於腫瘤深度與大小無法由肉眼分辨,所以安排耳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scan)。

掃描顯示,腫瘤幾乎佔據所有外耳道與部份耳膜,但是沒有侵犯中耳及內耳。臨床診斷為阻塞性角化症(keratosis obturans)。由於腫塊所佔外耳道體積過大,最後安排病人於手術室中以開刀方式取出角質化腫塊。手術中發現,此腫塊甚至直接壓迫到耳膜上,造成耳膜沾黏與部分破損。手術後回診追蹤結果,病理報告正是阻塞性角化症。幸運的是,手術後病患聽力尚未因此受損。

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張家維對於阻塞性角化症做進一步解釋,其實以耳鼻喉科一般門診來說,阻塞性角化症並不罕見,以定義來說,阻塞性角化是一種角蛋白(keratin)過度聚集在外耳道,進而造成耳道阻塞的症狀,其症狀包括:突然發生難以忍受的耳朵疼痛及傳導型態的聽力損失。

張家維指出,造成阻塞性角化之原因,目前在臨床上仍然未知,但一般被認為與外耳道慢性發炎與大量脫屑有關,其他像是外耳道濕疹、皮脂腺較旺盛的病人也有可能會造成阻塞性角化。

其實,70%的病人好發年紀不到20歲,幾乎可以說是屬於年輕人的外耳道疾病,而且病人可能終其一生都需要定期至耳鼻喉科門診清除耳道中的角質化殘渣,所以千萬不可以輕忽耳朵症狀。

張家維還說,阻塞性角化常被認為與棉花棒掏耳朵有相關,如果清耳屎的習慣不佳,容易造成耳道慢性刺激,甚至耳屎與分泌物會被由外往內推入,造成越積越多的狀態,不易取出的耳屎堆積在耳道中,在耳鼻喉科門診也是屢見不鮮。

他強調,耳屎原則上是不需要積極去挖,正常耳屎會自動掉出耳道,如果天天清耳屎,有可能會增加感染或慢性刺激的風險,通常建議耳屎不要自己去清除,如果有耳垢栓塞問題,應每一到兩個月或三個月不等,請耳鼻喉科醫師幫忙處理,並適度用藥以降低感染機率。棉花棒、金屬材質的挖耳棒等,都會傷害脆弱的耳道。

阻塞性角化症在臨床上常被病人忽略,有時也常常被當作一般耳屎來處理,除非是耳朵痛,或伴隨著有聽力損失,往往才會就醫被醫生發現。張家維建議民眾,減少使用棉花棒來掏耳朵,不僅可以減少對耳道的刺激,也比較不會造成耳屎過度堆積在耳道中,但如果發生耳朵疼痛或有聽力變差的感覺,請盡速就醫,經由檢查與諮詢,取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與生活習慣。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