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散光發威 白內障視力雪上加霜

散光發威 白內障視力雪上加霜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散光視力下降、看東西有疊影,看久了有人甚至會頭痛、噁心、想嘔吐!不只造成夜間視力不良,看東西有眩光,若是長輩們更需小心上下樓梯,避免看不清導致跌倒。這是因為眼球表面像橄欖球直徑不一,曲率較高,折射不規則所致。 眼科診所陳逸川院長指出,像是100度散光的人,大概等同於50度近視的影響,年輕時眼睛還保有良好的調節力,尚可彌補這樣的光學誤差。不過當年紀慢慢增長,加上老花,又有白內障,視力品質下降的情況就會更加明顯。 水晶體變模糊 微創手術處理不怕痛 當年紀漸長,加上白內障來報到,水晶體蛋白質逐漸退化渾濁,視覺模糊情況可能會雪上加霜。有些人擔心白內障治療要在眼睛動刀好可怕,醫師說現在都採取微創方式進行,不僅傷口很小,疼痛感低,恢復期也較短。 陳逸川院長表示,現在的白內障手術會先以超音波的乳化術,在2mm的小傷口裡用超音波探頭,快速將白內障震碎成細小碎塊,再用水循環的方式把白內障吸出來,這時再將人工水晶體以注射的方式植入水晶體原本的囊袋中,相對安全性較高。 散光白內障併除 術後視力更清晰 跟眼鏡相處了大半輩子,白內障手術之後如果不想再繼續受散光困擾,現在的手術其實就能一併矯正,擺脫靈魂之窗的枷鎖。 陳院長說,現在因為光學非常進步,已經可以透過白內障手術一併矯正原本的散光。而散光消除,可以讓患者術後的視力更加清晰,這在以前是辦不到的事情。除此之外,它還可以解決近視、遠視,更甚者連老花也都能一同去除。 看不清影響生活 儘速手術救視力 白內障對每個人影響不一,只要發覺視力品質已經影響生活,就是手術的最佳時機,再依據個人需求選擇手術方式,還是能恢復良好視力。 【延伸閱讀】 *不想戴眼鏡! 雷射術後白內障該怎麼辦? *老花、散光、白內障! 一次了解3眼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844/

乾燥症患者靜坐也會喘? 當心肺動脈高血壓

乾燥症患者靜坐也會喘? 當心肺動脈高血壓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54歲女保險員在罹患乾燥症的若干年後,突然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連爬一層樓、安靜坐著也在喘,根本無法工作。不尋常症狀嚇得她趕緊回到過敏風濕免疫科就醫,還會診了心臟科與胸腔科醫師,透過心臟超音波估算,肺動脈壓力竟超標達120毫米汞柱,再經右心導管檢查後,確診為續發性肺動脈高血壓,隨時有猝死威脅。醫師告誡病患持續控制治療乾燥症,也同時服用肺動脈高血壓專屬藥物,目前她已恢復體力正常工作。 平均延誤診治兩年 自體免疫疾病恐引肺動脈高血壓 三軍總醫院醫療副院長鄭書孟表示,很多中壯年族群以為體力變差,是工作忙碌疲累導致,但「又喘又累」的徵兆可能就是肺動脈高血壓所引起,診間可見很多病患等到受不了才就醫,甚至跑遍各科門診,平均延誤治療一至兩年。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引起續發性肺動脈高血壓,其中修格蘭氏症候群又稱「乾燥症」,病患會有眼睛乾澀、口乾舌燥等症狀,女性好發率高於男性,由於身體免疫系統破壞心臟及肺部組織,使得肺動脈血流阻力增加,導致肺動脈壓力升高。 心臟功能受影響 「又喘又累」是徵兆 續發性肺動脈高血壓看似是肺部疾病,但「心臟也是肺動脈高血壓的受害者」,鄭書孟說,由於肺動脈壓力上升,阻力增加,長期導致右側心臟耗費更多能量,才能將血液送至肺臟進行氣體交換,若沒有及時治療,恐演變為右心室肥大,心臟衰竭,影響全身循環和周邊器官,猝死機率高。蔡長祐也感嘆,曾遇過病人「早上才跟你打招呼,下午就猝死,令人措手不及!」 兩位醫師都指出,續發性肺動脈高血壓最明顯的症狀是「喘」,病人只要稍作運動、行走就喘不停,甚至與過往相比,原本可以爬三層樓,但現在無法爬樓梯,活動耐受性變差就應當心。 「自體免疫疾病續發性肺動脈高血壓」藥物 健保給付!  近年治療續發性肺動脈高血壓的藥物愈來愈多,鄭書孟指出,相較過往只有單一藥物可使用,目前健保署已給付自體免疫疾病續發性肺動脈高血壓的專屬藥物,提供患者接受合併藥物治療的選擇,也減輕其經濟負擔。蔡長祐說,曾遇過病患因一線用藥未達理想目標,因此再加上第二種肺動脈高血壓專屬藥物合併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 跨專科團隊照護 定期檢測心肺功能 蔡長祐也說,很多病患不曉得自己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等到喘不過氣,前往心臟科或胸腔科就診,才發現其實是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動脈高血壓導致,因此這類患者需要跨專科團隊照護,建議避免到高海拔地區活動,天氣冷熱交替之際注意保暖,且必須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鄭書孟也建議,病患應接種疫苗降低流感和肺炎感染,減少劇烈運動,定期檢測心肺功能,追蹤病情,降低猝死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802/

皮秒雷射術後保養不確實 效果恐打折扣

皮秒雷射術後保養不確實 效果恐打折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42歲的蔡小姐至醫院進行皮秒雷射,想讓臉上的斑點消失,但術後馬上就和姊妹淘跑去喝下午茶,沒有確實冰敷,沒多久就泛紅一片,臉上燒燙燙,跟長痱子一樣,嚇得她趕緊再回去找醫師求救。收治案例的聯新國際醫療壢新醫院醫學美容科/皮膚科許時琮主任表示,像蔡小姐一樣術後不當保養的人不少,常常忽略皮膚還在脆弱階段需要小心呵護,大意反而使皮膚再次受傷,若修復階段因傷口癢用手摳掉結痂者,更可能造成黑色素沉澱,得不償失。 皮秒雷射 速度快 不易造成黑色素沉澱 皮秒雷射的脈衝比傳統雷射速度快上7-9倍,利用機械震波效應打擊斑點,清除效率更好,也因為速度更快,不容易造成黑色素沉澱。許時琮說明,傳統Q-開關雷射,是應用選擇性光熱分解的原理利用熱能來分解黑色素,對皮膚影響也稍微多一點;而皮秒雷射根據波長分為兩種,755nm和 532nm,波長越長穿透力越深,前者多用於除斑、痘疤或毛孔粗大,後者針對去除橘紅色的刺青最佳。 針對深層斑點效果佳 並非全對象都須皮秒雷射 許時琮主任強調,並非所有肌膚問題都需要以皮秒雷射治療,像雀斑或較淺的曬斑這種淺層點狀斑點,使用Q-開關雷射就可以治療.脂漏性角化症(俗稱老人斑),可以使用汽化性雷射如鉺雅鉻雷射先將角化增生的部分汽化掉,否則色素性雷射無法穿透厚厚的角質。 深層斑點是指,如黑色素位於基底層以下的真皮性斑點,如顴骨斑,或較厚的曬斑,或是毛孔粗大、皮膚較厚的患者,通常斑點也會比較厚,比較適宜穿透力越深的755nm皮秒雷射。而先前使用淨膚雷射太頻繁者,因為淺層的黑色素結構被淨膚雷射破壞,有些黑色素反而掉到深層,也可以使用755nm皮秒雷射加蜂巢式透鏡治療;許多亞洲女性困擾的肝斑,因為成因複雜,須先了解是否有其他疾病造成,才能避免事倍功半。 關鍵在術後保養 冰敷、防曬要確實 至於療程次數,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皮秒雷射 比傳統雷射縮短一半左右,但許時琮主任也表示每個人狀況不同,療程次數應依第一次療程結束後的狀態下評估最準確。且療程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是術後保養,因為震波效應大,術後3-5小時需要冰敷及吹冷風來適當降溫,返家之後也應適當間歇性冰敷,術後三天用乾淨清水或食鹽水清潔,並搭配醫師給的藥膏或乳液保養。最重要的一點是,絕對不能把結痂摳掉,必須讓傷口恢復後自然脫落,一般7-10天後便會掉落,即可進行一般保養。 結痂脫落後便是防曬關鍵時刻,兩週內都必須避免紫外線照射,尤其10點至下午3點,若必須出門則須做好防曬,佩戴帽子、口罩、墨鏡等。許時琮主任說明,術後保養才是關鍵,應詳細閱讀醫院診所發放的注意事項,才能避免反黑、反紅。而消費者在選擇療程之前,應先想好最困擾的問題為何,再由醫師根據個人斑點狀態、深淺、膚質來判斷應使用何種雷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820/

雙癌侵襲 30多歲女子焦躁盜汗竟是更年期!

雙癌侵襲 30多歲女子焦躁盜汗竟是更年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延禧攻略的繼皇后晚上出現熱潮、出汗,諸多現象疑似更年期已報到。但別以為更年期只會出現在40、50歲中年階段,年輕女性熱潮紅、盜汗、情緒焦躁、眼神帶殺氣,也可能是更年期提早報到徵兆。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醫師表示,門診曾有一位30多歲女子,因家族史緣故,罹患乳癌及卵巢癌兩種癌症,年紀輕輕就切除乳房及卵巢,造成她更年期提早10多年來臨。 情緒敏感又暴躁 典型更年期需積極治療 郭安妮進一步說明,這名女子未曾懷孕生子,因摘除乳房及卵巢緣故,導致女性荷爾蒙分泌不足,更年期提早出現且症狀明顯,除了一再尿道膀胱發炎,前陣子更熱潮紅、盜汗嚴重,還合併情緒焦慮,整個人變得非常敏感,講話急躁具攻擊性,且目露兇光、殺氣騰騰,一到診間好像大家欠她幾百萬元似的,一副想打人模樣,十分典型的更年期症狀。幸好在接受治療後,女子不適症狀立刻獲得緩解,態度也360度大轉變,眼神更變得溫柔無比,講話輕聲細語。 傳統賀爾蒙療法有限制 非人人適用 郭安妮說,更年期定義是指停經,台灣女性更年期平均年齡49到50歲左右,通常停經前一年容易出現熱潮紅、盜汗導致衣服濕透無法入眠,有些人還合併情緒暴躁、陰道乾澀、膀胱泌尿道經常發炎感染等,甚至還會出現骨質疏鬆症、整個人胖了一大圈。 「更年期不適症狀如果已經造成困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最好就醫治療。」郭安妮說,女性荷爾蒙可以讓人變漂亮,維持小蠻腰、豐胸與翹臀的完美身型,女性雖可透過短時間、最輕劑量來適度補充荷爾蒙,進一步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但本身若有卵巢、乳癌、子宮及肝腎功能不佳、或血栓病史、老菸槍癮君子等族群,也不適合補充女性荷爾蒙,如此恐會加重病症及血栓風險。 更年期「非荷爾蒙類」用藥 造福血栓患者 「她來就診前,已經看過4、5位婦產科醫師。」郭安妮透露,數月前收治另一位47歲女子,曾因右腳紅腫脹痛就醫,檢查發現是血栓。由於女子出現明顯熱潮紅、燥熱等更年期症狀,但因有血栓病史,使用女性荷爾蒙是禁忌症,醫師都不敢給藥,女子已經長達一週都無法好好睡覺,讓她苦不堪言、四處求診。 面對血栓或卵巢、子宮、乳房等婦科疾病患者,因為無法使用荷爾蒙藥物緣故,過去醫師也愛莫能助。但郭安妮說,現在醫界有了「非荷爾蒙類」的其他用藥選擇,像是北美升麻(俗稱黑升麻)萃取物,它具有血清素促效劑的作用,透過神經傳導可直接作用在下視丘受體,達到調節體溫、改善血管及熱潮紅、盜汗現象,還能緩解情緒及睡眠問題,對於不能使用荷爾蒙藥物的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 生理期異常 應儘快就醫詳細診治 「生理期亂經是判斷更年期的重要指標。」郭安妮說,一般正常月經週期為28天加減7天,亦即21到35天就會來潮,且每次約3到7天內結束。如果生理期沒來超過一週,或月經量銳減、經血量大到不到2小時衛生棉就滿出來、出現大血塊等,有可能是更年期或其他婦科腫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問題引起,建議趕緊就醫治療,才能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806/

肝癌元兇竟是它 喚醒健康「護肝」有撇步

肝癌元兇竟是它 喚醒健康「護肝」有撇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在台灣,肝病一直是健康最大的隱形殺手,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約佔所有死亡人數8%,甚至高過因糖尿病(6%)或高血壓(3%)死亡的比率,可算是我們國病。 事實上,B型肝炎及C型肝炎患者透過追蹤、治療,可降低3-6成肝癌發生。此外,肝臟每天負責處理大量排毒工作,最好的保肝秘訣就是減少肝臟的工作量,讓肝充分休息。因此,不菸不酒、均衡飲食、規律的運動或針對肝臟補充有益處的營養素等,都是良好護肝方式。 肝病多因肝炎 籲追蹤治療並保持健康生活 衛福部統計,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 但慢性病毒肝炎患者不應灰心,據研究顯示,對35-59歲的B肝帶原和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提供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國內多位醫師研究結果也顯示,B、C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成以上肝癌發生。實證已顯示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者只要定期追蹤,就可避免惡化,重拾健康。 現代人難休息 蕈類營養素保肝 除了積極治療,病毒性肝炎患者也應保持良好作息與飲食習慣,避免干擾肝臟運作,增加肝臟更多負擔。然而許多民眾因工作聚會常吃高油多鹽的飲食,也常常熬夜打拼,想要好好休息卻難以達成,服用對肝臟有益的營養素成為另一種選擇。例如蕈類植物中富含多醣體,具有良好護肝功效。 在蕈類營養素中,「香菇菌絲體」更被認為對肝臟有很大保健幫助,其學名為Lentinula edodes mycelia(L.E.M)。透過日本的專利技術,需經過長達七個月的培植才能將內含的營養成分萃取出來。香菇菌絲體具有豐富β1,3-D-葡聚醣、α-葡聚醣、阿拉伯木聚醣、丁香酸、香莢蘭酸、木質素、香菇嘌呤、多醣蛋白、維生素B1、B2等多種營養素。而1公克的 L・E・M營養成分是生香菇的1,500倍,營養價值令人驚豔。 「香菇菌絲體」緩解肝損傷 臨床驗證肝炎展效用 日本研究指出,「香菇菌絲體(L・E・M)」具有抑制肝臟線粒體脂質過氧化反應,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具有很的抗氧化能力。香菇菌絲體具有清除自由基與抑制過氧化反應達到護肝的功效,在動物實驗對於四氯化碳造成肝損傷以及内毒素半乳糖胺造成肝損傷研究中,香菇菌絲體都能有效降低GOT與GPT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臨床實驗中更發現「香菇菌絲體(L・E・M)」對於病毒B型、C型性有緩解效果。給與B肝受試者每日服用「香菇菌絲體(L・E・M)」後,血清生化學指標和 HBV 指標進行了跟蹤檢查,發現GOT、GPT 等肝功能指標都有明顯改善;對於慢性C型肝炎患者的研究則顯示,GOT、GPT等肝損傷標指降低,有改善肝機能的效果。 遵從護肝法則 拒絕成為「肝」苦人 面對有肝臟疾病困擾的人首先應找出罹病原因,尋求正規醫學治療,不可拖延,而營養品不可替代藥品,建議在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下適度補充。 國健署也呼籲民眾,終身應接受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若為B、C型肝炎者,則請聽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就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的機率。此外,每天有六到八小時的良好睡眠,肝臟就能獲得充足休養,並注意體重不要過重,養成每天運動至少15分鐘的習慣,不碰菸酒,就能避免成為肝苦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834/

高血壓症狀不明顯 未積極控制一發病就心肌梗塞

高血壓症狀不明顯 未積極控制一發病就心肌梗塞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日夜溫差大,高血壓族群要當心!一名40歲女性因劇烈胸痛緊急送醫,檢查後發現是心肌梗塞,血壓值高達180mmHg,所幸經搶救後順利脫離險境。醫師進一步詢問下才得知,該名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自認身體並無不適便停藥,一停就是5年,平日也會量血壓。期間雖然未出現明顯不適症狀,不料此次一發病就是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心肌梗塞往往來的猝不及防,高血壓患者平時應做好血壓控制,勿輕忽隱藏於血管中的潛在危害。 高血壓症狀不明顯 長期控制是關鍵 收治該名患者的壢新醫院心臟內科廖國宏醫師表示,高血壓是造成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血壓控制不佳會使血管壁承受巨大的壓力,易形成動脈硬化,導致心肌梗塞與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提高致命風險。然而,高血壓未必會引起不適症狀,因此臨床常見患者對血壓控制態度消極,認為有不適症狀才需要吃藥。廖國宏醫師強調,高血壓有賴長期積極的控制,若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會大幅提高,增加後續治療的難度。 恣意停藥反傷身 單錠複方有助穩定控壓 廖國宏醫師指出,高血壓的治療需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若患者自行停藥、減藥,反而會對血管造成更大的傷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臨床觀察,一天只需服藥一次的患者,其服藥順從性高。,建議患者依照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 積極控制高血壓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根據研究顯示,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減少4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降低27%總死亡率。廖國宏醫師提醒,40歲以上且有心血管家族病史之高危險群,除了良好作息及飲食習慣,應定時定期量血壓,將高血壓標準訂在130/80毫米汞柱。呼籲民眾隨時注意自身血壓狀況,多一點用心即可多一些安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85/

孩子一年長不到4公分 恐生長遲緩

孩子一年長不到4公分 恐生長遲緩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懷疑生長太慢,醫師建議孩子的生長狀況需長期記錄,對照「兒童生長曲線」表了。如果一年下來孩子的身高長不到4公分,建議至小兒內分泌科檢查,由醫師評估生長激素是否不足,以接受合適的治療。醫師提醒,青春期的結束就是生長的結束,太晚發現錯失治療時機。 孩子生長需長期記錄觀察 以免錯過生長警訊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蔡輔仁醫師表示:「生長就像是『龜兔賽跑』、要看長遠的,建議父母留意孩子每個階段的生長情況。兒童健康手冊上有衛生福利部公佈的『兒童生長曲線』表,在孩子7歲前(進入小學前),父母可以在手冊上紀錄孩子的身高並進行比對;就學後,校護每年也都會幫孩子量測身高與記錄。若孩子身高掉到第3百分位或超過第97百分位父母都應該注意。 民眾多半會看過小時候某個同學長得特別快、個子很高,總是坐在教室最後一排,但幾年後長高的速度卻慢了下來,其他同學的身高也陸續追過他了。長得比別人快可能是成長提前啟動,但不代表後續會維持一樣的成長速度,甚至可能提早結束青春期,反而壓縮了成長時間,這往往是父母容易忽略的。」 及早就醫 別讓青春期成為成長天花板 談到生長,青春期是關鍵時刻。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任蔡立平醫師表示:「青春期前的孩子,如果身高一年長不到4公分,就是生長警訊。只要青春期結束就代表成長的『結束』,身高問題要在生長板閉合前補救,生長板位於長骨兩端,在成長期結束前,會受生長激素、甲狀腺素、性腺荷爾蒙等內分泌影響,讓骨骼細胞成長,身高就可以持續長高;青春期之後,因為性荷爾蒙使生長板加速生長,一旦與骨頭密合在一起,孩子再長高的機會很有限。因此,及早發現孩子的生長問題是很重要的。 若懷疑孩子有生長落後的狀況,建議至小兒內分泌科進行檢查,讓醫師找出孩子生長落後的主要原因。另外,低出生體重兒(體重1,800-1,900克)的孩子,大概有15%的機會在2歲之後會跟不上生長曲線,也特別提醒父母留意。父母也要注意孩子的生活狀況,鼓勵孩子多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避免肥胖;因為肥胖是性早熟的危險因子,也壓縮了生長的時間。」 一旦缺生長激素 醫師呼籲儘早治療 蔡輔仁副校長表示:「生長激素是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為正常發育所需關鍵,若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導致孩子身材矮小。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會透過詳細的檢測,確認是否為生長激素不足導致的生長干擾。更重要的是,身高並非健康指標而是疾病指標,醫師也會確認生長干擾是否來自於疾病(例如:透納氏症、小胖威利症)。若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可藉由每日睡前注射生長激素幫助孩子正常發育,但必須在生長板完全閉合前接受治療才有效。生長激素治療需要定期回診,醫師會視施打的成效、生長板的密合狀況來進行評估,但及早發現生長問題、及早治療更重要。」 蔡立平主任分享:「過去曾收治一個男生案例,小學畢業時只有135公分,家裡總以為是遺傳到較為矮小的媽媽。男孩因為太過矮小在學校遭到罷凌所以就醫尋求改善,沒想到檢查之後發現並非遺傳,而是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的生長落後。評估之後給予生長激素的治療,治療4年半長到了171公分,從百分位3以下回到正常生長曲線上,人也多了點自信。有些父母對於生長激素的治療會有些疑慮,但生長激素已經有30年左右的使用歷史,不需過於擔心安全性。雖然使用生長激素可能偶而會有頭痛、手腳腫脹、血糖上昇、甲狀腺功能變化等副作用,但發生率不高,只要主動和醫師說明,醫師會評估改變劑量或治療方式,來緩解這些副作用。」 國際研討會在台舉辦 小兒生長治療專業獲肯定  《小兒生長治療國際研討會》今年選在台北舉辦,已於12/9(日)完美落幕。本次會議能夠選在台灣舉辦,相信國際也看見台灣在小兒生長治療領域的專業,亦不遜色於歐美。透過本次的會議,也成功展現台灣醫師在臨床上以及學術研究上的地位,提升台灣能見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91/

「藻」控糖不再慌! 「智能血糖APP」守護糖友

「藻」控糖不再慌! 「智能血糖APP」守護糖友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近年來,由於現代人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加上不良生活習慣,如多吃少運動等,讓糖尿病人數逐年攀升,醫療界也不斷地在尋求新的治療及照護方式,期望病友能夠在對抗疾病下,也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所幸,隨糖尿病治療日新月異,在不斷努力下,除了藥物進展外,也陸續出現許多協助治療的輔助保健品造福糖友;甚至在人性化的未來趨勢下,研發而生的智慧控糖APP系統也問世,更方便監測血糖,多種工具運用,讓糖友控糖不再慌! 理想糖化血色素7 監控血糖避免惡化 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營養師蔡儀冠表示,糖尿病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雖然不會立即危害性命,但若長時間血糖控制不佳,恐帶來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甚至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嚴重還恐造成生命威脅。  控制血糖是糖友最重要的課題,營養師蔡儀冠強調,「糖化血色素」可反映出糖友過去三個月血糖控制的好壞,是監控血糖的重要指標。因為「糖化血色素」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附著在紅血球上,所產生的糖化作用,壽命長達120天,較不會受到短時間生活習慣影響,屬於客觀的數值,理想的糖化血色素值為7以下,穩定數值控制病情,也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臨床研究:「高穩定藻褐素」 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高達81% 隨著醫療進展,許多糖尿病輔助保健品也陸續問世,營養師蔡儀冠說,其中海藻萃取物之一「藻褐素」輔助保健食品出現,對糖友來說就是一項新的選擇;因為研究證實,藻褐素不僅具有高抗氧化能力,且可修復胰島細胞,輔助血糖調節,但過去傳統的藻褐素穩定性不佳,容易失去活性與功效;「高穩定藻褐素」,以特殊的褐藻多醣技術包覆藻褐素,增加穩定度與保存,甚至能促進GLP-1的分泌,對於輔助調節血糖有相當大助益。 針對「高穩定藻褐素」效用,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明順醫師研究團隊,以非酒精性脂肪肝進行6個月的人體臨床研究,發現其不僅可改善脂肪肝系數(CAP)達85.7%;肝功能指標(ALT)也能改善76.2%;進一步經公式換算,檢測胰島β細胞功能,則可改善高達81%,顯示「高穩定藻褐素」對糖尿病具有顯著的輔助作用。 「智能血糖守護APP」 醫師、病患、家屬三方橋梁  除了藥物治療及輔助保健品之外,許多糖友最常忽略的就是定時檢測血糖值,也讓糖尿病治療常常在這階段「卡關」。年紀大的糖友,記憶力往往隨著年紀衰退,甚至也無法自行記錄檢測數值,讓醫師無法準確判讀病情,成為醫療團隊在照護上的一大漏洞。 對此,因應智慧醫療時代來臨,為使糖友控糖能更方便且完善,目前也有了智慧化的「智能血糖守護APP」。開發該軟體的國內血糖機公司表示,透過智能血糖守護APP介入,糖友在監測完血糖後,所有數值將直接上傳雲端,照護團隊可以給予個別提醒與衛教,同時也可將記錄共享給醫師,方便回診時作為用藥調整參考;此外,當糖友呈低血糖狀態時,智能血糖守護APP也會發出警告,掌握黃金治療時機,避免憾事發生。「智能血糖守護APP」讓醫師、病患、家屬隨時注意病友的血糖變化,成為三方即時溝通的橋梁。 目前在各界不斷努力研發下,患者只要遵從飲食、運動、輔助保健品與智能血糖APP多方管道的配合,透過不同的工具隨時看緊血糖變化,並且確實與糖尿病治療團隊密切溝通,糖尿病穩定控制將不再是難事。 【延伸閱讀】 *癌症不可亂補!? 這些營養攝取是關鍵 *不必再忍受化療之苦 配合醫囑這樣做戰勝副作用 *面對化療 瞭解越多越不害怕 *糖尿病新研究 登上國際期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73/

「電腦斷層」揪病灶 毛小孩享精準醫療

「電腦斷層」揪病灶 毛小孩享精準醫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10歲的雌性米克斯犬Open醬,一開始出現癲癇,並伴隨排便失禁及過度流涎等症狀,就醫當時被診斷為低血糖症,但未見好轉,散步時還出現後腳癱軟現象。後在超音波影像檢測下,發現約2 cm低迴音結節位於胰臟附近,並進一步轉診至儀器設備較完善的獸醫院,透過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掃描,確認胰臟腫瘤,並以開腹手術摘除。目前Open醬在術後血糖狀況極佳,也讓飼主安心不少。 獸醫強力後盾!「電腦斷層」助精準診斷 全民連鎖動物醫院總院長張國彬獸醫師表示,動物擁有複雜身體構造,有些區域因為結構複雜或被周圍組織包覆住,很難藉由一般X光或超音波檢查評估疾病,透過高切數的「電腦斷層」-192切,能提供更精細的臨床影像幫助醫師診斷,讓毛小孩也能獲得高品質治療。 以Open醬為例,唯有透過電腦斷層,進行開腹及團塊切除手術後,才能順利於胰臟左支區域發現腫瘤團塊,並透過手術切除病灶,還給Open醬健康。後經病理診斷,還發現Open醬罹患的竟是高惡性胰臟腺瘤,腫瘤細胞甚至入侵胰臟周圍脂肪組織,若是治療延誤,後果恐不堪設想。醫師表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飼主堅不放棄,並選擇擁有高階診斷儀器的獸醫院診治,才能及時搶救成功。 X光輻射恐致癌? 智慧系統控劑量 張國彬獸醫師指出,「電腦斷層掃瞄」簡稱CT,是一種利用人體組織對X光吸收的程度,來判斷組織結構是否正常的檢測。許多飼主擔心電腦斷層X光會增加寵物罹癌風險,但新式的電腦斷層儀器,已可透過智能化的操作系統,由系統直接規劃出最適合受檢動物的掃描計劃,除了減少獸醫師的工作負擔,並且能保護動物不受額外的輻射劑量影響。 非侵入性檢測 人醫等級揪寵物「心病」 電腦斷層檢查的優點為迅速、方便,加上是「非侵入性」,可以透視出體內看不見的疾病,幾乎身體各部位都可應用,甚至可以辨別血流方向,因此也很適合作為動物心臟健檢項目。張國彬獸醫師也提醒,心臟電腦斷層雖屬非侵入性檢測,但檢查前動物心律還是需穩定,並以麻醉才能實行,避免誤差或其他風險發生。 張國彬獸醫師最後補充,心臟電腦斷層對於預防醫學是一項利器,儀器具極高空間解析度,能做出最佳臨床影像,提升醫師治療判斷的準確性。部分獸醫院更引進與人醫同等級的心臟專用機型,可將平面影像藉由專門影像處理,重組成3D立體成像,精準判讀心血管是否有狹窄或阻塞,達到早期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是飼主與毛小孩的一大福音。 全民高度化動物醫療中心是由台灣臨床獸醫院院長張國彬及李美玲兩位獸醫碩士夫婦獨立經營管理,其規模雖然沒有德國銀行投資成日本高度化動物醫療中心JARMeC龐大,但是部分新設備已經超越日本規格,實屬全台灣目前公、私立動物醫院設備、技術精湛的後送轉診和24小時看護照顧動物醫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72/

大腸直腸癌成新「國病」 醫籲早篩檢早就醫

大腸直腸癌成新「國病」 醫籲早篩檢早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逾1萬5千人,平均每5分06秒就確診一位罹癌患者,大腸直腸癌更是連續11年蟬聯發生率第一名,大腸直癌儼然已成為台灣新「國病」。 台灣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 恐與飲食、壓力有關 對此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發布之癌症統計資料,2012年南韓大腸癌發生率排名第一,平均每10萬人中有45名患者 ;但相較於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同年度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45.1名患者 ,發生率高於南韓,成為實質的全球第一;然而罹患大腸癌成因很多,除家族病史、高齡化、飲食不健康為高危險族群外,也可能因工作時數長、壓力大,導致免疫力下降,讓大腸癌有機可乘,提醒民眾需多加注意。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推測,近年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且逐漸年輕化的原因,可能與飲食西化,醃製、燒烤、油炸、紅肉等攝取過多有關,加上食安問題不斷引爆破壞腸道健康。另外,國健署及各醫療院所積極推動糞便潛血檢測,也使大腸癌發生率數據攀升,以臨床診斷資料顯示,過去初期大腸癌的發現率約佔15%,現則提升至25%,若民眾定期篩檢及積極治療,未來可望降低致死率。 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治療成效高 王輝明榮譽理事長說明,自我篩檢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方式,民眾可多觀察排便狀況,若出現血便頻便、腹部絞痛或是異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者則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可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依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民眾呈陽性反應卻未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卻不自知,枉費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的目的,因此呼籲民眾務必遵從醫囑進行相關檢驗。 陳鴻華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台灣大腸癌治療成效顯著,透過手術能將腫瘤完全清除,尤其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發達,不僅傷口小,術後的疼痛也較傳統手術輕微,可大幅縮短術後復原時間,加快回復正常的生活,醫師也強調開刀未必損及肛門,希望病人不要畏懼開刀而延誤治療。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宣導大腸癌預防關鍵之道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希望提升民眾病識感,持續推動衛教宣導,預防大腸癌呼籲民眾平時應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及油炸燒烤食物,搭配規律運動且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減少致癌物停留腸道時間,降低腸癌發生機率,最重要的則是主動篩檢,建議50歲以下年輕民眾,應自行進行糞便潛血檢查,50歲起配合國健署提供之免費定期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76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