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肺癌晚期能多活3年? 新一代ALK抑制劑助延命

肺癌晚期能多活3年? 新一代ALK抑制劑助延命

2019-12-06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年近七十的男性,九年前確診為肺癌,起初接受化學治療,4年後因身體產生抗藥性,透過基因檢測確定為ALK陽性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即開始使用第一代ALK抑制劑,雖有穩定控制病況,但在最近的例行檢查時發現腦部有腫瘤轉移,隨即改以日本研發的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使用後3個月內腦部的腫瘤明顯縮小,腫瘤指數也有下降,目前肺部的腫瘤也受到良好控制。 肺癌型態多 確認基因突變類型才能精準治療 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張晟瑜醫師指出,癌症是台灣民眾第一殺手,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癌症死亡率之首,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中,肺腺癌占5至6成,目前發現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約佔5成,ALK基因突變佔百分之5。縱使ALK陽性突變較為罕見,但目前醫學進步ALK陽性突變已有更好的治療選擇。 新一代ALK標靶藥物 肺癌二線治療新選擇 張晟瑜醫師進一步說明,今年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最新發表研究指出,日本研發的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用於第一線治療ALK陽性基因突變的患者,5成患者無病存活期長達34.8個月,相較於過去藥物,可延長患者無病存活期約2年。此外,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的特殊分子結構,更容易穿透大腦屏障,能有效進到大腦內控制腦轉移腫瘤,使症狀獲得穩定的控制,對晚期轉移的患者來說是很大的突破。 肺癌新藥副作用少 長期使用安全性佳 張晟瑜醫師補充,癌症治療中患者最擔心的無非是副作用,同一份研究也指出,與過去藥物相比,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發生嚴重副作用比率更低,更顯示出該藥安全性更具優勢,能長期有效控制病情,幫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 定期篩檢 遠離癌細胞威脅 張晟瑜醫師最後呼籲,如是抽菸超過30年的癮君子、有肺癌家族病史或是長期暴露於污染工作的民眾,應主動接受低劑量斷層掃描,及早發現肺癌及早處理可以大幅提高存活率,若為晚期肺腺癌,目前針對ALK陽性患者,已有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能有效控制腫瘤,能延長存活期,降低副作用,提升用藥安全性,與治療團隊良好配合,遠離癌症的危害。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79

她21歲擊退思覺失調幻聽 每月一針助重拾精彩人生

她21歲擊退思覺失調幻聽 每月一針助重拾精彩人生

 2019-12-04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21歲的小芳在大三那一年突然向家人提起學校的同學都竊竊私語說她壞話,起初小芳的爸爸憂心是校園霸凌,後來發現小芳就連身邊路過的汽機車也懷疑是跟蹤者,使她的內心感到恐懼不已,爸媽發現狀況不對,趕緊協助小芳就醫。起初小芳因對思覺失調產生的妄想、幻覺深信不疑,不認為自己生病了,父母親在督促小芳服藥經常衝突,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改以「新一代長效針劑」每月施打,幻聽與妄想狀況明顯改善,現在的她持續穩定治療,順利完成學業並穩定就業。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林志堅主任表示,像小芳這樣正值青春年華就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個案不是少數,規律持續治療、恢復身心健康、重新擁抱人生,是對醫療人員最大的鼓勵。 思覺失調好發年輕人 疾病影響人生發展 思覺失調症起因為腦神經功能失常,正性症狀包含妄想、幻覺等;負性症狀則會出現缺少幹勁、對於有趣的活動沒有愉悅感、思考動作遲緩等。林志堅醫師指出,未規律治療將導致反覆復發病,將造成大腦退化,甚至出現類似早發性失智的認知功能缺損,疾病的好發年齡為青少年到成年早期,人生最精華的青春歲月可能因生病蒙上陰影。 擺脫服藥夢靨 新一代長效針降低住院機會 即使有病識感清楚持續治療的必要性,仍然有需要面對的困境,林志堅醫師觀察,「好好吃藥」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與家屬來說,一直都是個艱鉅的挑戰。現在有了長效針劑,讓患者只要每月回診施打,藥物即可在血液中維持穩定濃度,幫助恢復身心健康。林志堅醫師也提醒,傳統針劑較容易出現錐體外症候群等副作用,且對於負性症狀的改善效果較差,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可以同時改善正性與負性症狀,且副作用低也讓患者治療意願提高許多,降低了病情復發住院的可能性。 正向面對疾病 持續治療精彩人生不是夢 「不治療的一年復發比例高達8成,穩定治療復發比例會小於1成。」林志堅醫師呼籲,思覺失調症不是絕症,有效持續治療,能幫助患者恢復身心健康,重拾精彩人生。每月固定施打長效針劑是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平時不必擔心忘了服藥導致病情不穩定,保持身心健康重新回到人生正軌,繼續精彩人生旅程,千萬別因為生病就輕易放棄。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52

心房顫動患者難題:如何預防血液凝結 又要緊急恢復凝血功能?

心房顫動患者難題:如何預防血液凝結 又要緊急恢復凝血功能?

2019-12-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73歲的林先生在家不慎摔倒,失去意識被送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硬腦膜下出現血腫,必須要緊急處置!然而,急診醫療團隊根據過去病史發現,他因心房顫動正在服用口服抗凝血劑,若無法於短時間恢復凝血功能,手術中可能因失血過多死亡,因此急診不敢貿然開刀。但是,若無法及時進行緊急治療,恐怕也會因為出血壓迫而導致死亡或傷殘的危機,面對這兩道難題,是否有緊急救援的助力呢? 「快速恢復凝血功能」 心房顫動患者救命關鍵 收治該名案例的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林茂仁主任表示,對於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而言,一旦遭遇危急出血狀況時,關鍵就是必須先恢復凝血功能,此時反轉劑就是非常重要的助力,可以短時內快速恢復並接續治療;過去患者的凝血功能若是異常,外科團隊無法貿然進行手術,若貿然執刀,恐怕會引發更大量的出血,手術中出血過多,將會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林先生所服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可以使用,施打約15分鐘後確認腦內停止出血,甚至不需要開刀,進行觀察後當日晚間便轉入普通病房觀察,兩天後出院,目前仍持續使用口服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 抗凝血劑之必須 預防高出人常五倍的中風風險! 林茂仁主任解釋,林先生之所以需要服用抗凝血劑,是為了預防因心房顫動所造成的中風,這些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發生率高出常人的五倍,不得不謹慎。而心房顫動是指心律不整,當心房因快速且不規律的跳動,無法有效收縮時,心房內的血液流動不佳,便容易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流到腦部,就可能阻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性腦中風。 因此,林茂仁主任呼籲,心房顫動患者應聽從醫囑用藥,才能避免中風的發生。目前,全台推估約有超過23萬名的患者,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其中,65歲以上的發生率為5%,80歲以上就提升至10%,除了高齡族群外,甲狀腺亢進、高血壓、糖尿病或曾有心臟疾病相關的患者,這些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每年應定期至心臟內科進行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用藥,預防中風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50

子宮大如籃球 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

子宮大如籃球 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

2019-12-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女性朋友若出現腹部莫名凸出伴隨經痛症狀,千萬別輕忽!有位32歲的職業婦女巧巧(化名)長期經期紊亂,兩年半前下腹部莫名凸起,以為只是變胖沒有放在心上,半年後凸起處愈來愈大,伴隨嚴重經痛及大量經血,夜晚難以成眠,甚至情緒不穩常與丈夫爭吵,差點鬧離婚,還跟朋友表達強烈負面情緒。經朋友陪同就醫檢查,婦產科醫師診斷為子宮異位瘤 (巧克力囊腫),伴隨子宮腺肌症,造成子宮體積增至一般正常子宮的三倍大,進而引發相關症狀。 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身心甚鉅 婦女千萬別輕忽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鄢源貴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成因複雜,主因為經血逆流至子宮以外的部位,例如:卵巢、輸卵管、大腸或子宮直腸間的凹陷處,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肛門痛,甚至是解尿不順,如影隨形的疼痛令不少患者心生悲觀,連帶影響日常作息、工作及人際關係,對患者身心影響甚鉅。 鄢源貴醫師補充,像案例巧巧來求診時,除了主訴經痛及經血過多,也不斷訴苦子宮內膜異位症對生活、婚姻造成的嚴重影響,考量到日後仍有生育需求,先以腹腔鏡手術清除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並建議其術後搭配使用新型口服黃體素,服用至今快兩年,不僅有效緩解經痛等症狀,回診追蹤時也沒有復發跡象。 術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 有助減少復發風險 鄢源貴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很容易復發,即便透過手術治療,若術後未搭配藥物長期治療,仍有兩年內20%的高復發率。就像幫房間大掃除一樣,開刀後想要永保子宮整潔,建議術後應長期用藥治療,預防復發。過往常用的停經針劑藥物雖然可大幅緩解疼痛,但易產生如熱潮紅、失眠、骨質疏鬆的更年期症狀,療程至多半年。相比之下,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較無過去藥物的副作用,不僅適合長期使用,兩年復發率甚至接近於零,已成為長期治療的用藥新趨勢。 留意症狀及早治療 定期回診追蹤有助疾病控制 鄢源貴醫師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謂終身的慢性疾病,除了要有長期治療的觀念外,每三個月定期追蹤。此外,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杜絕過度進補,保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都有助於控制疾病、避免復發,為自己找回幸福人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4349

妙齡女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治療免當藥罐子

妙齡女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治療免當藥罐子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常感覺手指疼痛、腫脹、僵硬嗎?小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台中一名粉領族10多年前感覺手指腫痛,28歲即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遵循醫囑服藥控制,每天得吞10來顆藥物,2年多後病況仍持續惡化,她改接受第一線生物製劑治療,10年來病情穩定,每天只要吃2顆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女性 「晨僵」症狀勿忽視 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國書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人體免疫細胞激素不協調、錯亂引發的疾病,最常導致關節發炎,甚至可能侵害軟骨、硬體及韌帶等關節組織,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終身功能性障礙,多數症狀出現在手部關節腫脹、疼痛,「晨間僵硬」是其病症判別重點。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5到50歲女性,且女性罹患率為男性的3倍,其主要治療在於抑制發炎,目前醫界仍未找出發病原因、也無根治辦法,早期多使用類固醇控制,但只能改善腫脹、疼痛,抑制發炎有限,且易出現皮膚變薄、骨質疏鬆或引發心血管疾病等副作用。 止痛合併低劑量抗癌藥 日服十多顆「光吃藥就飽」 隨著科技進步,醫界合併使用原為抗癌藥物的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治療,陳國書醫師說,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可改變病程並抑制發炎,臨床上約有5成患者可獲得良好控制,但劑量與病況的監控很重要,且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類似化療的副作用,甚至曾有名患者服藥後白血球指數下降到300、少數肺部有疾病者則可能引發肺纖維或肺炎。 以這名28歲粉領族為例,陳國書醫師說,她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每天得吃上類固醇、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及止痛等10多顆藥,但2年後出現抗藥性,手指開始變形且手肘無法伸直或彎曲,連開門、摺棉被都相當困難,改申請生物製劑並施打3個月後症狀大幅改善,現在也不必吃止痛藥了。 生物製劑瞄準細胞作亂因子 有效治療免再當藥罐子 生物製劑是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新治療方式。陳國書醫師介紹,其可抑制人體內錯亂的免疫激素、幫助減緩發炎情況,也是一種標靶藥物,且對頑固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相當效果,讓病程不再進展、避免關節持續遭破壞,只要配合風險預防管理,幾乎不會造成患者身體傷害。 「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效果更佳!」陳國書醫師強調,國外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規定只要是中重度患者、經兩種以上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治療3個月無效即可使用生物製劑。醫學研究並發現,早期使用生物製劑者,有半數使用1年以上,病症即獲得長期緩解,台灣也有患者在罹病初期自費施打、之後5年都沒發作,顯見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或許可幫助免疫反應獲得相當程度的反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37

新型態止血劑 凝住中高齡頸椎手術大出血

新型態止血劑 凝住中高齡頸椎手術大出血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據統計,60歲以上民眾高達8成5的人都有脖子疼痛僵硬等頸椎退化問題,多數都跟高齡、身體機能老化有關。不少人容易輕忽老化或不當使用而引起的肩頸痠痛、僵硬等症狀,如果放任頸椎問題持續惡化,嚴重者還得手術治療。許多人擔心頸椎手術過程可能發生大出血風險,台灣脊椎外科醫學會理事、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表示:「台灣引進一種新型態含有止血酶的止血劑,能加速止血時間,有效預防術中大出血,讓頸椎手術變得更安全。」 頸椎前路手術  最怕術中出血來攪局 3C產品普及,讓「低頭族」因長期姿勢不良導致椎間盤提早勞損,頸椎病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簡院長在骨科的臨床觀察發現,椎間盤退化、突出或椎節不穩而壓迫到頸椎神經的患者,有逐年增多且年輕化的趨勢。大部分病人容易出現肩頸酸痛、手臂疼痛、麻刺、無力等局部性、典型的神經根症狀;有些患者則以頭痛眩暈、胸悶心悸、視力模糊等全身性、非典型的交感型頸椎病症狀表現為主,兩者都可影響行動與生活品質甚鉅。 門診經常見到許多患者長期飽受頸椎問題所苦,為了緩解痠疼痛麻等不適症狀,不少人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放鬆等藥物,或嘗試牽引、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以及推拿按摩等民俗療法,但效果常常並不理想;如果考慮透過頸椎手術來根除病灶止痛,卻又害怕術中神經損傷或出血不止引起的一連串併發症,常讓患者或家屬左右為難。 手術順利 術中止血是關鍵 傳統止血方式中,止血棉最為常用,但止血的時間越長,患者承受的傷害就越大。在手術中若光靠機械性的紗布、棉片擠壓等傳統止血方式,不但耗時、費力,還不能確保完全止血。如果使用傳統止血方式時力道過猛,或長期擠壓,更可能造成病患脊髓神經損傷。雖然目前頸椎前路手術的技術十分成熟,但術中的視野範圍極小,附近又富含鼓漲又極脆弱的靜脈血管叢,一不小心碰觸就可能造成大量快速失血,醫師必須在短時間內控制出血,以免造成血塊壓迫脊髓神經、休克或其他併發症。 簡醫師分享,幾年前曾經處理過一位長期洗腎同時又合併肝功能異常的頸椎退化患者,凝血機能很差,幸好使用了新型態止血劑,有效地在很短時間內完全止血,順利完成手術,讓他印象非常深刻。傳統止血方式雖然能止血成功,但對於患者來說,術中風險較高,而醫師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壓力也會較大。 新型態含凝血酶止血劑 黃金90秒快速止血利器 醫師如果可以辨認出血點,此時只要透過雙極電燒將血管加熱封住,並透過紗布、止血棉等方式直接加壓止血即可;但術中更常發生無法辨認出血點且又發生大量出血的狀況,一旦紗布及止血棉片擠壓無效,且凝血藥物無法發揮立即效果。簡瑞騰分析:「含凝血酶的新型態止血劑,質地類似流體冰沙,將它覆蓋於出血點,能完全伏貼在傷口表面吸收液體、抑制血流,讓止血劑進到傳統止血法無法到達的任何細小角落。其中凝血酶成分模仿人體凝血機制,可於90秒鐘達成止血,面對凝血功能異常的病患也能發揮效果,被醫界認定是現今能快速達到止血的醫療產品。」 含凝血酶止血劑不止能迅速降低患者出血量,還能保持醫師手術過程中的視野清晰,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減少術中發生血塊壓迫神經機率或術後傷口腫脹,加速術後的恢復,堪稱是頸椎手術的止血輔助一大利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290

細胞殺手「自由基」 氫是人體「抗氧化劑」?

細胞殺手「自由基」 氫是人體「抗氧化劑」?

2019-12-0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自由基是人體代謝產生的產物,也可能來自環境,其活性極強,容易攻擊其他物質,並形成連鎖反應造成大破壞,若累積過量自由基,與老化和癌症等疾病息息相關。近來,根據日本的氫氣抗自由基的研究,發現氫氣有助於細胞和實驗動物緩解自由基毒性,在日本掀起一陣添加氫的「水素水」熱潮,更延燒來台,究竟氫分子真有這麼神奇嗎? 過量自由基破壞大 身體各處都受害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自由基是一種活性很強,且對細胞有潛在危害的物質。其中,帶有氧的自由基最為常見,又稱作活性氧化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美國國家替代醫學研究中心》指出,自由基造成的氧化壓力與人類疾病有關,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 自由基可預防嗎?美國知名醫學中心梅約診所提到,抗氧化物質可以對抗自由基的傷害,常見天然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C和E,以及類胡蘿蔔素等,而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都是良好的抗氧化劑來源。 氫氣可抗氧化嗎? 有科學實證基礎 至於氫氣也能抗氧化嗎?根據第一篇太田成男教授2007年發表在《Natural Medicine》論文,透過將氫氣添入培養液中培養細胞,以及吸入氫氣以後對於小鼠大腦氧化損傷的緩解,證實氫氣可能有緩解氧化壓力的功效。 後續更有許多氫氣的研究(Y HONG, 2010),無論是直接吸入氫氣、或是喝入氫水(富含氫氣的水),顯示氫氣對於許多患者有助益。日本也已經將氫氣用於糖尿病、血液透析的患者。然而大部分氫氣的研究,多來自於不健康的患者或是實驗動物,對健康人體的益處還並不清楚。 對此,太田成男在2019年最新發表在《加拿大生理學和藥理學期刊》論文,做了一項雙盲對照組實驗,發現運動前喝500ml氫水(0.8-1.0 ppm),能幫助普通人或運動員,緩解運動後的肌肉氧化壓力,可有助減少疲憊感並增加耐力。不過,該論文並無法提出確實分子機制。 喝氫水有益健康? 實證仍不足 而在台灣,素有水博士之稱的呂鋒洲教授,因發現一種自由基「腐植酸」也可能是烏腳病的兇手,展開自由基的研究,發現電解還原水與降低急性胰臟炎病人血液中的自由基有關,間接幫助了日本水素水產業的發展。 所謂水素水是日本氫水的意思,基於氫氣的研究,預期有助緩解自由基造成的氧化傷害,成為熱門保健品。然而,各研究利用氫氣的方式不同,可以吸入、口服氫水或靜脈注射氫水,且取得氫水的方式也不相同,可以直接加壓氫氣溶於水中,或使用化學法產氫氣,而電解法是氫水產生機最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喝氫水不等於吸入氫氣,想姑且一試的人可注意。 氫水不易氫過量 患者諮詢醫師 究竟喝氫水是否有益健康,是否有吸入氫氣的效果,目前沒有完整研究證實,目前氫氣的研究已超過170項動物實驗、40項臨床試驗,未來還有更多研究將揭開謎底。 然而喝氫水有害嗎?根據Y HONG, 2010指出,目前沒有有關喝太多氫水或吸入氫氣有害的案例,不過,腸胃道或腎臟等有疑慮的患者,應諮詢醫師意見。 1.Antioxidants and Cancer Prevention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diet/antioxidants-fact-sheet 2.Antioxidants: In Depth https://nccih.nih.gov/health/antioxidants/introduction.htm 3Antioxidants: Why are they important?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multimedia/antioxidants/sls-20076428?s=1 4.Ohsawa, I., Ishikawa, M., Takahashi, K. et al. Hy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 Nat Med 13, 688–694 (2007) doi:10.1038/nm157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1577 5.Hong, Y., Chen, S., & Zhang, J.-M. (2010). Hydrogen as a Selective Antioxidant: A Review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38(6), 1893–1903. https://doi.org/10.1177/147323001003800602 6.Toshio Mikami, et. Drinking hydrogen water enhances endurance and relieves psychometric fatigu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9, 97:857-862. https://doi.org/10.1139/cjpp-2019-0059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40

中國附醫呼吸疾病衛教篩檢週 吹一口氣看你肺功能!

中國附醫呼吸疾病衛教篩檢週 吹一口氣看你肺功能!

2019-12-02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吸飽一口氣,一次用力吐出,使用肺量計檢測是常見的肺功能檢查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1月18至22日,舉辦呼吸疾病衛教篩檢週,邀社會各界一起了解呼吸氣道疾病。活動為期一週,上、下午時段分別有專家帶領民眾做體操、打太極,還請來胸腔科醫師、營養師及中醫師針對胸腔科,進行10場衛教座談。 中國醫藥大學內科部胸腔暨重症系陳家弘主治醫師表示,活動當天設有許多不同環節,包括肺功能篩檢、血氧濃度量測、專家現場衛教講座等,供民眾檢測、闖關換取精美禮品,還有專門衛教師與胸腔科醫師在場與民眾互動,希望讓呼吸疾病高風險群,特別是每天一包菸超過10年、40歲以上、有家族病史或有「喘、咳、痰」症狀的民眾早期篩檢,提早就醫。 肺部交通阻塞了嗎? 「喘、咳、痰」要警惕 台灣最常見的呼吸氣道疾病之一,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也稱為肺阻塞,據台灣胸腔重症加護醫學會推估,台灣發生率約有6-8%,受空汙、家族病史、生活習慣等影響,很多人就算「喘、咳、痰」還是毫無病識感,一定要當心。 陳家弘醫師解釋,肺部就像高速公路,呼吸的氣流就是行駛的車輛,高速公路沒有堵車,車輛就能運行無阻。高速公路若出現大石、柵欄等障礙物,就會導致交通運行出問題,就如肺部因為患者抽菸、外在刺激等,導致痰液增生,或是氣管異常收縮,讓原本通暢的氣管出現阻礙,導致病人呼吸不順暢,久而久之影響肺部功能日愈惡化。 肺活量25歲後年年降 罹肺阻塞儘速治療 正常人肺活量在25歲時達到巔峰,約4000-4500cc,隨後每年下降30-60cc,抽菸族下降速度是常人的兩到四倍,若是罹患肺阻塞生活品質更會大受影響。 陳醫師解釋,肺阻塞以氣管擴張劑協助排除痰液、緩解氣管異常收縮為主要治療,以往只有短效型氣管擴張劑,現有各種不同的長效型氣管擴張劑,還能彼此混合成複方劑型使用。針對反覆急性發作的病人,也有吸入式類固醇治療,許多病人可能對類固醇存有迷思,但研究發現,吸入500至1000口才等於2顆口服藥的劑量,且經肺部吸入排出,不影響肝腎及荷爾蒙變化,可以放心接受治療。 醫師曾收治一名江西老兵,自從開放大陸探親後,一直想回家看看家人,但上了年紀又罹患肺阻塞,日常活動都會喘吁吁,有時甚至需要戴著氧氣筒才能行動,導致他無法搭乘飛機。在一次嚴重急性發作送急診後,醫療團隊替他採取複方氣管擴張劑治療,為了能回老家,他也積極配合,持續了6個月的療程及規律運動,肺功能從38%回復到53%,狀況穩定後,終於有機會踏上回家的路。醫師用這個例子鼓勵民眾,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 正常作息規律運動 自在呼吸不是夢 醫師建議,預防疾病可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持續規律運動,每天一萬步保持良好肺功能,因為呼吸是一件正常而簡單的事,希望透過活動參與,讓每個人都可以自在呼吸。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17

七旬婦長期尿失禁不就醫 致泌尿道反覆感染

七旬婦長期尿失禁不就醫 致泌尿道反覆感染

2019-12-02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由於女性天生尿道較短,各年齡層的女性可能都有經歷過尿失禁的困擾,其中,不少經歷過生產或動過骨盆腔手術的婦女,可能會在打噴嚏、提重物時或如廁前憋不住而產生漏尿的情況。 年長女性更要注意漏尿的情形,隨著年齡增長,膀胱肌肉支撐力降低,尿失禁的情況可能會比年輕女性還嚴重。臨床一名七十五歲的婦人長期患有尿失禁,卻擔心旁人會聞到尿騷味便足不出戶,即便子女苦勸也堅持不就醫治療,再加上婦人個性節儉,漏尿只用衛生紙吸附,且久久才更換一次,積年累月下來導致會陰皮膚潰爛、泌尿道反覆感染,且因社交封閉,更有憂鬱以及失智症,讓家屬心疼不已。 尿失禁難啟齒 不敢喝水恐致泌尿道感染 收治該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教授暨泌尿科主治醫師鄒頡龍對此表示,尿失禁分為應力性尿失禁與急尿性尿失禁兩種,皆能透過凱格爾運動、藥物、手術或復健治療得到改善。臨床上經常看到許多尿失禁患者,堅持不肯就醫,或是對於就醫感到羞赧,一拖再拖使病況加重。 其實,尿失禁與泌尿道感染息息相關,許多尿失禁患者因害怕漏尿而不敢喝水,水喝的少又會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此一來便踏入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惡性循環中,而這類患者通常也因擔心旁人異樣眼光使得畏懼社交,恐加速憂鬱症及老年失智。 各年齡層皆可能泌尿道感染 提升正確疾病觀念很重要 鄒醫師指出,任何年齡層的女性都可能會造成泌尿道感染,其中最常發生在性行為較頻繁的女性,以及停經邁入中老年的婦女。年長停經後女性因缺少雌激素,泌尿道上皮萎縮,若同時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會提高泌尿道感染的機會,國人可透過《請教鄒醫師,女性必知的24個婦女泌尿問題》的書籍中,了解更多婦女泌尿道相關知識。 鄒頡龍醫師提到,泌尿道感染與抵抗力、年紀息息相關。預防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就是攝取足夠的水分,保持尿液清澈。 國際文獻證實 D-甘露糖與抗生素治療效果相當 如果持續有泌尿道感染的困擾,也可考慮使用泌尿道相關保健食品增強抵抗力。根據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文獻指出,D-甘露糖能夠減少泌尿道感染發生的機率,並且2014年世界泌尿學雜誌提到,服用D-甘露糖改善反覆泌尿道感染與抗生素治療結果相近,以保養方式達到治療的效果,避免服用過多藥物,對於年長者是一個新選擇。最後也提醒,若遇到相關症狀,應盡早尋求專科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除改善生活品質外,也可以讓家人更加放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27

輔仁大學舉辦友信影展 醫病關懷播種醫療學子

輔仁大學舉辦友信影展 醫病關懷播種醫療學子

2019-11-29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大體老師啟用前,林先生每每思念發作,都從嘉義開車北上來看看妻子。透過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導演帶觀眾一起走過大體老師家屬的路。 回想紀錄片的拍攝歷程,大體老師丈夫林惠宗先生說,開心的事情,是想要看老婆就可以來見見她;當大體老師要啟動,開始讓學生學解剖課的那一天,是他最滿懷不捨的時候。 紀錄片導演陳志漢表示,學生本來解剖的是完全不認識的人,後來在教授安排下,要家訪大體老師的家人,讓他們更認識這位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成為他們第一個病人,開始了第一次的醫病關係,從紀錄片希望讓學生深切感受生死議題,懷抱感恩、關懷的心看待往後的醫學生涯。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全台巡映 傳遞生命教育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隨著「友你為伴 信福影展」,在友信醫療集團推動下,巡迴全台14間校園,感恩節前夕,回到初心發源地輔仁大學,傳遞生死議題的生命教育,讓醫療學子心存關懷,思考醫病關係。 輔仁大學神經解剖學蔡怡汝教授也是參與紀錄片主要被攝者之一,她說,大體老師是學生們求學過程中的第一位病人,也是用身體教導他們知識的無語良師,透過這個紀錄片,想讓學生思考及反省,他們曾受過很多人的幫助,任何醫病關係緊張的背後,還是要回到關懷病人的初心,或許這樣對他們情緒的緩解也是有幫助的。 友信醫療集團站台 盼醫療學子「醫路初心」 醫療是以人為本,輔仁大學從大一開始就規劃一系列生命教育,配合這次影展,與友信醫療集團一起特別舉辦「醫路初心 We care about life」感恩活動,向現場600為醫學院新生分享生命教育的重要。 友信醫療集團鍾元輔經理指出,希望能夠透過推動這樣的人文教育、醫學人本教育,傳遞出醫療技術再好,面對生命仍需要一顆柔軟的心。在學生未來所有職涯發展過程中,一定會碰到迎生、送死,透過紀錄片讓他們正視死亡,能夠在他們心中種下生命關懷的種子。 紀錄片主角林惠宗呼籲 社會大眾應正視大體捐贈 友信醫療集團今年邁入第65年,以「We care about life」為信念,實際行動回饋台灣社會,在醫界莘莘學子心中播下關懷的種子。主角林惠宗先生也期盼透過紀錄片的傳播,讓台灣社會正視大體捐贈的議題,讓醫療學子在無語良師指導下,貫徹醫者仁心,造福社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32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