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左側陰囊「精索靜脈曲張」 恐致不孕莫輕忽

左側陰囊「精索靜脈曲張」 恐致不孕莫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不只會發生在下肢造成下肢靜脈曲張,也會出現在肛門附近形成痔瘡,甚至還可能發生在男性陰囊,而造成「精索靜脈曲張」。民眾可別小看「精索靜脈曲張」,它還可能是導致不孕的原因之一! 臨床一名中年男性,因為睪丸悶痛有下墜感而求診,主訴曾經開過痔瘡、也曾對小腿的靜脈曲張做過治療。李嘉文醫師查看其左側陰囊時發現,陰囊已經呈現左右不對稱、且有如蚯蚓狀的曲張現象。細問之下,發現該名病患有多年不孕困擾,找不出原因。在被告知可能是「精索靜脈曲張」惹的禍時,才真相大白。 陰囊包著一袋蚯蚓 不孕也與它有關 李嘉文醫師指出,精索靜脈曲張是因為精索靜脈的瓣膜功能不好,導致靜脈血流逆流,多發生在左側陰囊,「一般來講是用手,或用超音波檢查是否在陰囊有粗大的血管,病患有時會覺得腫脹與悶痛,如果久站或用力時,症狀就更加明顯。」 由於精索靜脈曲張會令血液滯留且堆積,導致陰囊的溫度上升,這將會導致睪丸製造精蟲的能力受到影響,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是造成男性不孕的原因之一。李嘉文醫師說,臨床確實有病患經過治療完成後,順利懷孕的案例,「能幫助病患增產報國,對泌尿科醫生來說,這是最快樂的手術了。」 一次治療三種病 口服藥可少動好幾刀 李嘉文醫師表示,目前治療精索靜脈曲張的原則,會依照病患的需求處理。一般來說,若未達生育年齡,通常不建議積極處理,可追蹤觀察;等到結婚生子時,遇到不孕情況下,再積極處理,「治療的方式除了開刀外,現在也有口服藥能減輕症狀,改善靜脈瓣膜不全的狀況。」 這名患者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口服靜脈活化劑後,一次解決「精索靜脈曲張」、「痔瘡」及「靜脈曲張」的問題,像上述案例,一次有三種問題的病患,就能少動三刀,李嘉文醫師說,「可提供害怕手術的人,另一治療選項。」 穿著通風、不久站 若有悶痛時請就醫診斷 李嘉文醫師提醒,精索靜脈曲張常見於年輕男性,民眾可自我檢測於陰莖上是否有如蚯蚓般的條狀物,或左側陰囊是否經常悶痛情形。若同時有不孕現象時,可藉由矯正精索靜脈曲張而達成受孕。他也建議,男性想要保持精蟲活動力,除了少穿緊身褲外,也不宜久站。若是有需久站的工作,可搭配高腳椅隨時稍作休息。此外,有悶痛或下墜感時,可尋求泌尿科協助進一步診斷,降低不孕的發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88/

牙齒矯正要趁早 學齡兒童成長黃金期是關鍵

牙齒矯正要趁早 學齡兒童成長黃金期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您家的孩子需要矯正牙齒嗎?齒顎矯正專科醫師指出,牙齒矯正的黃金時期在7-12歲時,也就是兒童換牙階段開始,以避免長大以後,無可避免的需做更多的整形手術或補牙、植牙、牙周手術花費更高額度的費用。 口腔衛生保健及牙齒矯正 應從孩子求學階段培養正確觀念 齒顎矯正專科醫師蘇明圳院長表示,即便台灣現今經濟發展迅速,但在口腔衛生保健及牙齒矯正教育方面仍顯不足,民眾及家長應從孩子求學階段時期開始培養起正確的觀念;尤其齒顎矯正治療的正確觀念更是重要。 長久以來,國內民眾在牙齒重視程度上不及歐美人士積極。但時代在進步,很多民眾已會主動前往牙科診所進行口腔保健預防,並尋求齒顎矯正諮詢,加上近年來網紅時代來臨,「微矯正」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蘇院長表示,以前民眾大多都是在牙齒面臨疼痛或嚴重歪斜才會前往就診,但如今已有達半數的人是為了牙齒美觀或是預防蛀牙而來。 隱形牙套材料進步 帶領牙齒矯正進入新紀元 蘇明圳院長說明,以前民眾不願接受牙齒矯正的主要原因,多半來自於心理因素,覺得矯正過程會因外觀不好看、清潔不便、口腔疼痛等原因,對生活造成影響,反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但自從有了隱形牙套的誕生,很明顯主動接受牙齒矯正的民眾詢問度大增。 蘇明圳院長強調,隨著隱形牙套在材料上的不斷進步,現在已經達到材料超薄、彈性超好、包覆牙齒力佳,更經過全球牙醫深入研究發展及大數據整合統計發現,隱形牙套確實是相當有前瞻性的發明;對於這項新的治療項目,在幾年前已成立一個團隊投入很多資源,完成幾項計畫,更完成很多非常成功的病例;不過,雖說隱形牙套帶領牙齒矯正進入新紀元,但不可否認仍有許多顎骨發育異常的病例比較複雜,是需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來進行「複合性矯正」,才能完成極端複雜的全方位治療。 7-12歲是牙齒矯正黃金時期 正確選擇適合矯正時機 擁有三十多年專業齒顎矯正經驗的蘇明圳院長說明,牙齒矯正的黃金時期在7-12歲時,也就是兒童換牙階段開始,所謂防範勝於治療,有經驗齒顎矯正專科醫師充分了解牙齒與臉部骨頭的成長發育,能正確的診斷與選擇適合的矯正時機,而且能順心應手的選用各種不同的矯正裝置,來治療各種齒顎發育異常的不正咬合,當然隱形牙套肯定也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41/  

思覺「不吃藥」易病發? 長效針劑及早介入可控制

思覺「不吃藥」易病發? 長效針劑及早介入可控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集播出後,促使國人探討許多議題,包含應思聰所患的「思覺失調症」,由於他不認為自己有病,不願意繼續吃藥接受治療,導致最後疾病復發,出現無止盡的妄想跟幻聽。 亞東醫院精神科陳秉彥專任主治醫師表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主因,有可能是基因遺傳、環境、神經傳導物質變化、物質濫用或心理壓力等,國內醫界以「提早介入」為治療準則,盼減少未來對腦部的傷害及各種功能的退化;如今治療選擇多元,越來越多患者以「抗思覺失調長效針劑」做為治療首選,每月回診一次,增加患者用藥方便性,醫師也能定期追蹤病情,避免思覺失調症復發。 「長效針劑」持續治療 思覺失調症有機會治癒! 陳醫師表示,過去思覺失調患者在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時,容易出現臉歪嘴斜、肢體僵硬、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因此許多患者不願繼續服藥,使疾病再復發。而新一代長效針劑能避免上述之現象外,也能避免因泌乳激素升高,而出現月經異常、男性女乳症等副作用,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療品質與接受度。 醫師提及一名27歲的女患者,她長期出現幻想、幻覺,連吃飯都覺得被監視。家人逼不得已只好求助醫療協助。起初投以口服藥物,治療後病情雖穩定,但不久後患者擅自停藥。 由於她「不吃藥」,導致3、4個月後病情復發,幻想、被害妄想症更加嚴重,甚至開始胡言亂語。經醫師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後,改以每月一針「抗思覺失調長效針劑」治療,再持續治療數月後,病情已逐漸穩定,同時接受社區心理社會功能復健,目前只需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與一般人無異。 少一點汙名、多一點同理 助患者回歸社會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段是居民抗議,在社區附近設立照顧精神病患者的康復之家,擔心對社區或孩童安全產生影響。陳醫師表示,「康復之家其實就是介於住院、回家之間的過渡站。」患者從住院治療到復健、回歸社區都是環環相扣的,而「康復之家」是社區精神復健重要的一環,在機構中復健的患者,多半是治療穩定後才轉到康復之家,患者也會定期接受追蹤,再藉由職涯規劃協助回歸社會。因此,陳醫師盼社會多給予患者一些同理心,把患者當作正常人對待,有助重拾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56/

慢性咳嗽好不了? 陶啟偉醫師提這幾種病

慢性咳嗽好不了? 陶啟偉醫師提這幾種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一名年近40歲的台商,長期慢性乾咳,本身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某天突然聲音沙啞,就醫檢查發現其左邊聲帶麻痺,進一步胸部X光檢查竟確認罹患肺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胸腔內的淋巴,壓迫了左邊神經引起聲帶麻痺。收治該名台商的振興醫院內科部部主任陶啟偉呼籲,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引起久咳,臨床上也常有患者偶然發現肺癌等其他疾病,若久咳超過8週,應尋求胸腔科醫師診治。 久嗽沒好日子過 8週以上沒改善應找出原因 振興醫院內科部暨呼吸治療科主任陶啟偉解釋,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機轉,慢性咳嗽指咳嗽症狀持續8週以上沒有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患者咳至昏倒、肋骨斷裂,過度咳嗽應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問診中最常見久咳不癒的病因,包含鼻涕倒流(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氣喘、胃食道逆流為最大宗,另外剩下一成為感染,如肺結核,百日咳,肺膿瘍等,再來是因高壓藥和血糖藥引起。至於其他肺部原因,包含氣管擴張症、細支氣管炎、肺癌、非氣喘性嗜伊紅性之氣喘炎等、類肉瘤、菜瓜布肺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鼻涕倒流、氣喘 胃食道逆流也是常見慢性咳嗽兇手 針對慢性咳嗽如何治療,陶啟偉醫師說明,鼻涕倒流可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鼻黏膜消腫藥物;過敏性氣喘則可透過吸入性氣喘藥物控制,梅雨季也盡量控制室內溼度至50%-60%;胃食道逆流則可服用胃酸抑制劑,感染性疾病利用抗生素治療即可,其他情況也可使用止咳藥。 另外,抽菸患者也常久咳,因吸菸刺激氣管,造成慢性發炎而引發咳嗽,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老菸槍則要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其肺功能已退化變差,必須長期使用氣管擴張劑治療。 久咳揪病因 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 「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治好慢性咳嗽的關鍵。」陶啟偉醫師建議,久咳超過8週,可請胸腔科醫師進行胸部X光、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痰液細菌培養和氣管鏡或鼻鏡等檢查。其中又以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上述常見慢性咳嗽病因雖無法據此診斷,卻可以排除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可能。 除上訴案例,也有一名患者誤以為自己感冒沒好,咳了將近4個月,主要症狀是乾咳、喉嚨有痰。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鼻涕倒流引起,也在X光檢查中意外發現肺部結節,幸運在初期檢測出肺腺癌。 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這些警示症狀要注意 陶啟偉醫師提醒,就診時也應告知醫師,是否有咳血、咳痰或呼吸困難、發燒、聲音沙啞、反覆同部位肺炎感染、呼吸困難、胃食道逆流或燒心、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並主動告知職業與工作環境、抽菸等危險暴露因子,或者用藥資訊(尤其是血壓藥和血糖藥),方便醫師正確診斷。 直播預告 陶啟偉醫師教你面對慢性咳嗽 若民眾對於慢性咳嗽還有更多疑問,想進一步了解陶啟偉醫師對於慢性咳嗽的建議,歡迎6月20日中午12點30分,至健康醫療網 FB「健康Live直播」現場,由陶啟偉醫師親自解惑,同時歡迎您在直播期間隨時在線上提出問題! 【延伸閱讀】過敏性氣喘難控制 改變體質是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529/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懷孕與使用生物製劑可兩全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懷孕與使用生物製劑可兩全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自體免疫疾病有很多種,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因為患者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及細胞激素侵犯組織器官,身體頻頻產生發炎反應。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女性居多;僵直性脊椎炎以男性居多;乾癬性關節炎則男女相當。而發炎情況下的紅、腫、熱、痛,最令病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各種型式的疼痛。 懷孕免疫異常活躍 停藥恐關節變形 女性懷孕時因為胎兒一半基因來自父親,多多少少她們的免疫系統總會對胎兒產生一些排斥反應,這就構成了媽媽的免疫系統能否適當的容忍這位滿心期待卻又有一半不同於自己的上天禮物,尤其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患者懷孕,自身的免疫系統本來就對外來基因會異常活躍,更會擔心這個問題。有些孕媽咪因為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或流產而選擇停藥,卻可能產生不可逆的病情惡化,導致關節變形、無法下床行動等嚴重後果。 生物製劑新劑型 懷孕與治療兩全其美 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患者懷孕必須謹慎使用包含非類固醇型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等等的治療,否則會對胎兒造成不同程度影響。而近年來生物製劑大量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經研究人員的努力,更出現了適合懷孕患者的劑型,懷孕和治療終於可以兩全其美。 蔡長祐主任指出,懷孕或要生產時,骨盆腔的發炎如果程度很嚴重,會影響胎兒分娩過程,可能會導致難產,是非常大的潛在危險。所以患者骨盆腔的照護要做好,減少發炎情況,再使用較恰當的生物製劑; 因為已有證據證實,新型藥物幾乎不會穿透胎盤,因此胎兒血中濃度極低,使得胎兒的安全性獲得保障。 蔡主任說,傳統治療藥物對疾病治療要滿6個月沒有效,才能申請健保使用生物製劑,但蔡主任認為,生物製劑能越早期使用越好,在嚴重合併症或關節變形都還沒發生前,就可以開始使用更為理想。 乳汁安全不受藥物影響 育齡女性患者免煩惱 英國醫學期刊也有數據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哺乳期使用新型生物製劑後,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無需擔心懷孕及嬰兒的健康問題。蔡醫師特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最好能及早治療。而關節痠痛、腫脹可能是早期的病灶,千萬別輕忽,如能持續治療、穩定地用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就不再是問題了。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444

「癌王」難防! 化療新藥點亮「胰」線曙光

「癌王」難防! 化療新藥點亮「胰」線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胰臟癌並不像口腔癌或肺癌,有明確的致癌危險因子,反倒像癌細胞的開關突然就被打開了,其實說不出病因。而且剛開始症狀不明顯,能及早發現都是幸運。」壢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歐偉仁分享,曾有一名女患者每次看診,她年約60歲的先生都會陪同,與醫療團隊相當熟識;直到半年前,發現患者的先生開始雙頰消瘦,看起來精神欠佳,雖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症狀,但直覺有異,建議他接受檢查,才發現竟罹患胰臟癌,且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部位。 胰臟癌診斷不易 素有「癌王」封號 胰臟癌原因不明、診斷不易,「癌王」封號並非空穴來風。「胰臟剛好位於人體軀幹正中央,就算長了腫瘤,超音波也不容易照到,等到發現時,腫瘤通常都已經長得很大顆了。」歐偉仁解釋,胰臟癌的症狀會根據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除非腫瘤長在胰頭,壓迫到鄰近的膽管,引起黃疸,才較可能早期發現;若腫瘤長在胰臟中間或末端,患者只會覺得腹部悶痛,上身只要稍微前傾就能舒緩症狀,因此大多不以為意,發現時已屬晚期。 抗癌武器推陳出新 化療新藥納入健保 歐偉仁說,除了發現得晚之外,胰臟癌治療的困難點在於其復發率高,他經手的不少病人剛開始接受治療時都頗有成效,但經過一定時間後,病情就會復發並急轉直下,因此治療選擇的多元就顯得相當重要。 歐偉仁鼓勵患者,毋須過度悲觀,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仍可維持正常生活,且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胰臟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已有長足進步,日前更有化療新藥,經證實在晚期胰臟癌一線化療失效後使用,可延長亞洲患者整體存活期達九個月,且此藥已納入健保給付,為患者爭取一線生機。 化療副作用因人而異 醫師:不必過於憂心 儘管抗癌武器推陳出新,但大多數民眾對於化療的印象仍停留在其強烈的副作用。對此,歐偉仁表示,化療副作用表現其實因人而異,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吐得慘兮兮,而如前述的化療藥物雖可能造成輕微腹瀉,但也有藥物可協助減緩症狀,患者不必過於憂心。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443

揮別流產夢魘 中醫克服「免疫系統不孕」

揮別流產夢魘 中醫克服「免疫系統不孕」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32歲B小姐(化名)已經有三年不孕症病史,期間不明原因流產兩次,經過大醫院醫學中心檢查才得知她罹患「免疫系統不孕」,所幸經過中醫師林襄穎為她中藥調理3個月後,即順利懷孕生產,再度證明了中醫治療對於改善免疫系統不孕也有良好效果。 反覆流產 令她身心俱疲 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表示,正常而言,一般人都需要免疫系統來保護,但是「過度強烈的免疫」不但對身體無益,甚至會攻擊身體各部位,包括胚胎,最後導致流產。案例B小姐正是如此,每次懷孕都燃起希望,但最後卻又落空。目前西醫界針對「免疫系統不孕」使用口服藥例如:類固醇、奎寧或抗凝血劑治療,但是對於較嚴重病患則必須施打免疫球蛋白,只是治療費用高昂令許多患者卻步。 「血栓」惹的禍! S蛋白偏低與D-dimer指數偏高 林襄穎醫師表示,免疫不孕很常見的是「血栓形成」,其中有兩項抽血指數最重要即S蛋白偏低與D-dimer指數偏高,代表血栓形成而且胎盤血循環變差,恐有流產之虞。案例B小姐的S蛋白偏低只有31(正常值需大於65) ,不但如此,她的D-dimer指數高達0. 9(正常應低於0. 5) ,可說是雪上加霜。而且B小姐口服藥物並無良好反應,因此她轉而接受中醫療法希望尋求一線生機。 陰陽失衡 會造成免疫系統不孕 林醫師說,中醫認為「免疫不孕」與「陰陽失衡」有關,案例B小姐乃是「腎陰腎陽失衡」的體質,用藥包括:熟地、白芍、胡桃、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女貞子、狗脊、續斷等等。B小姐經過三個月治療即順利懷孕並平安生產,終結她免疫不孕夢魘,從此對中醫極具信心,並且揪了一票親友團來請林醫師診治。 免疫不孕因素多 中醫採取「辨證論治」及「順勢療法」 林醫師指出,造成免疫不孕的因素頗多,包括晚婚晚生育、自身或性伴侶感染型疾病、子宮內膜異位、遺傳、甚至是環境汙染都有關聯。而免疫不孕主要類型包括「抗磷脂質抗體」、「抗紅斑狼瘡抗體」、「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抗精蟲抗體」等等。 林醫師說,這些在過去都有純粹使用中藥治療而懷孕生產的成功案例,中醫治療免疫不孕是採取「辨證論治」及「順勢療法」,陰虛者給予補陰,陽虛者給予補陽,火熱即應清熱降火,氣滯血瘀則行氣活血,如此何懼免疫不孕之威脅呢? 林醫師呼籲,反覆流產或不明原因之死產就要留意免疫不孕可能性,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能戰勝免疫不孕以一圓做母親之心願。 【延伸閱讀】 *「棉花糖女孩」患不孕!? 中醫妙招可解 *熟女經痛常請假 中醫治療助她保飯碗 *懷上二寶不是夢 中醫這樣改善續發型不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439

腋下多汗狐臭好困擾 非侵入式微波熱助解憂

腋下多汗狐臭好困擾 非侵入式微波熱助解憂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 小李是一名舞蹈老師,只要一緊張或運動量較大時,就容易大量出汗,讓他最尷尬又困擾的是腋下狐臭的問題,每當舞動身體或近距離解說動作時,就會覺得丟臉。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任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賴豐傑博士說明,患者容易因為緊張,或輕微運動便大量出汗,尤其是在腋下,出汗量更是正常人5倍,且多汗的情況經細菌感染,還會發出難聞的氣味,就是所謂的「狐臭」。 狐臭影響社交生活 家族病史者占多數 賴豐傑醫師解釋,汗腺具散熱、調節體溫及排泄的功能,分佈於全身皮膚,於頭頸部,腋下及雙手部位尤其發達。人是恆溫的動物,需保持一定的體溫,而體溫的調節是由交感神經控制,當汗腺的腺體受交感神經刺激而過度分泌時稱多汗症。多汗的原因可分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多汗佔大多數,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交感神經反射的亢進引起異常排汗,發生最多的部位是在腋窩、手心及腳底這些汗腺分佈較多的地方;多汗症也可繼發於某些精神神經疾病、代謝性疾病、內分泌紊亂、腫瘤及藥物等,上述因後天其它疾病而導致的症狀稱為繼發性多汗症。 狐臭的成因是腋下大汗腺(頂漿腺)活動力旺盛,其分泌物當中的脂肪酸與表皮細菌產生反應而衍生狐臭。狐臭雖然不是會惡化的疾病,但因狐臭氣味特殊且難以遮掩,容易引起旁人側目,間接覺得與衛生習慣有關,進而迴避,直接或間接中也影響了社交人際關係。根據調查指出,每十人就有一人飽受腋下汗水或異味問題困擾。另臨床觀察發現,求診病人近八成為20-54歲,每三人就有二位有家族病史,在夏天及秋天就醫者較多。 非侵入性微波療程 多汗症狐臭患者新選擇 腋下多汗症的病人,腋下皮膚出汗量為一般人5倍。當症狀已超過六個月,並伴隨下列主客觀條件中的兩項,就達到必須治療的標準:稍為活動,腋下兩側就多汗、異味已對日常活動造成影響、家族親人有相同病史、在20歲以前就常發生、打開空調至攝氏26度以下還會出汗、其它體質方面的評估。 賴豐傑醫師表示,過去腋下多汗及狐臭多以手術治療居多,然而因是侵入式治療,民眾治療意願較低,現已有非侵入性的清新微波療程,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及台灣衛褔部認證,毋須開刀,便可深度破壞汗腺,有效改善腋下多汗及狐臭問題,單次療程僅需花費一個小時,效果持久。 微波熱能除臭、去汗術是利用非侵入性微波技術來治療腋下汗腺,發射微波能量深入真皮層與皮下脂肪之間的接口處產生熱能,加熱汗腺令其萎縮,並能持續地減少腋下排汗量,可說是狐臭及多汗症者的福音,建議醫師與病人雙方建立良好溝通,選擇自己合適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糖尿病併發症難纏 排糖藥成穩定病況助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83

避免糖尿病併發症 盡早與醫師討論「這件事」

避免糖尿病併發症 盡早與醫師討論「這件事」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阿勇伯糖尿病多年,一直都吃降血糖藥在控制,雖然學過糖尿病飲食要如何控制,但生活上就是做不到,血糖值仍然上上下下;但阿勇伯家隔壁的阿君嬤就不一樣了,同樣有糖尿病,但她很早就聽從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師的建議,及早施打胰島素,現在一天打一次,每次孫子買新食品給她時,她都會小心翼翼地比較「吃新食品後,用血糖機測到的血糖,是否變得比以前高?」,若有就會諮詢衛教師「新食品只能吃多少量?自己常吃喝的其他東西,是否也“含有澱粉”?而須同時減多少量?」,她不僅血糖控制良好、生活也更有品質。 專業團隊共同把關 血糖管理更有效 國建署近年來持續推動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參加的糖友不但可以享受免費諮詢衛教師、營養師的服務,還會定期提供血壓、血糖、血脂、尿蛋白、眼底鏡以及足部神經病變檢測等。居家附近診所若有獲得共照網認證,一樣有相同的全方位照護服務。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專任主治醫師黃聖煒指出,血糖控制不好,有時並非藥物效果不好,而是因為生活飲食習慣不佳。醫師門診主要是針對病情調整藥物,若生活飲食有狀況而需要更多時間討論和衛教時,更要衛教師與營養師等專業團隊共同把關才更完整。 讓胰臟休息! 提早使用胰島素降低併發症機率 糖尿病治療,臨床上通常會觀察兩件事,一是血糖數值、另一則是併發症發生率。黃聖煒醫師說,即使血糖控制得好,但併發症發生機率卻沒下降,治療就不算成功。糖化血色素同樣處於7%的病友,一個只吃降血糖藥、一個提早施打胰島素,研究顯示,及早施打胰島素的病患,日後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較低。 黃聖煒醫師解釋,口服降血糖藥物很常是刺激胰臟製造胰島素來降血糖,故長期下來胰臟會過勞而逐漸喪失自己製造胰島素的能力;但若提早開始一天施打一次長效胰島素,讓胰臟每天能適量休息和多庫存一些胰島素,等到血糖因攝取到澱粉而突然升高時,胰臟就能即時釋放自體製造的胰島素把血糖降下來,對血管與器官就會有保護作用。 想找離家最近的共照診所? 快上「糖尿病找共照」 黃聖煒醫師提醒,在醫護人員、專業團隊的照護下,儘早施打胰島素,並搭配飲食生活的調整,就能有效降低周邊血管病變的機率。搜尋「糖尿病找共照」網站,利用「搜尋糖醫師」功能,即可以快速找到離家最近的糖尿病共照網醫療院所,專業醫療團隊共同協助糖友控制血糖、提供飲食諮詢,並針對個別問題指導正確觀念,血糖控制就不是件難事。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86

因乾癬與另一半分房15年 生物製劑助重拾自信笑容

因乾癬與另一半分房15年 生物製劑助重拾自信笑容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位65歲的女性患者,罹患乾癬近15年,身上有將近90%的面積都佈滿紅色斑塊與皮屑,因此每天早起後的例行公事,就是開始清掃掉落在地板上的皮屑,而個性較傳統保守的她,因擔心疾病對家人與另一半造成困擾,數十年來都維持與丈夫「分房而居」的生活模式。過去因照光與口服藥等傳統治療效果不彰,她甚至曾嘗試改用偏方藥草敷在患部,沒想到病況更加劇烈,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每天以淚洗面,所幸後來改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在治療短短8個月後,身上就已經幾乎看不到乾癬病灶了,而病況改善後的她,也終於不再抑鬱,重拾自信與笑容。 醫師坦言:積極治療卻不見效果最難受 收治該名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表示,這十年來的看診經驗中,最讓人感嘆的是「很多患者不是不積極治療,而是再積極也無法改變病況」,也因此有不少患者中途放棄治療,寧願聽信偏方,反而導致病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惡化。 乾癬治療沒有捷徑 定期回診可有效逐步改善 賴柏如醫師呼籲,雖然乾癬為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失衡的慢性疾病,無法痊癒,但現在已有非常多元的治療方式,可以逐步的幫助患者改善病灶,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賴柏如醫師表示,若起初症狀輕微,病灶表面積僅為2-5%的患者,會先以外用藥物治療,如表面積達5%-10%以上,會再輔以照光以及口服藥治療,若患者接受上述治療方式治療後病灶仍無明顯改善,醫師也會建議改以生物製劑治療,避免患者病況持續惡化。 新一代生物製劑 便利性與安全性提升 賴柏如醫師補充,目前新一代生物製劑在改善乾癬病灶上有良好的效果,患者不但可減少奔波醫院進行照光治療,也不須天天吃藥,提供患者一個更便利與安全的治療選擇。賴柏如醫師也提醒乾癬患者可多把握日曬時機,減緩癢的不舒服感,不熬夜、不菸酒也都有助於改善病況。 本內容僅提供相關疾病之醫學及衛教資訊。關於您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建議您應向醫護人員諮詢專業意見。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40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