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腸癌口服標靶精準治療 爭取延命機會

腸癌口服標靶精準治療 爭取延命機會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近年來,大腸直腸癌一直是台灣發生率前幾名的癌症,由於初期症狀常不明顯,因此容易被民眾所忽略。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鄧豪偉主治醫師表示,約2至3成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轉移性),也就是癌細胞轉移至其他臟器,如此一來,不僅耽誤治療黃金期,也恐縮短存活時間。 助癌友控制病情、延長生命 為治療主要目標 幸運的是,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對於轉移性(晚期)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罹癌不等於末期,只要遵照醫囑治療,有些人仍有活命的機會。鄧豪偉醫師表示,目前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目標,主要是希望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提升疾病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不過,治療方式因人而異,端視每位患者身體狀況,再給予正確的治療策略方針。 晚期口服標靶藥 助延長6個月存活期 鄧豪偉醫師表示,針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根據健保規範以針劑標靶合併化療為第一、二(三)線治療指引,第一線,能控制近70% 至80%的患者,使其穩定疾病;另外,根據文獻顯示,當患者前線治療無效,已產生抗藥性時,在體力仍可負荷時(若體力消耗殆盡時,治療會引發不良反應,導致效果不佳),接續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阻斷癌細胞路徑,相較於化療,能直接殺傷抑制癌細胞而盡量不破壞血球。 根據臨床顯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接續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平均可延長6個月左右的生命;除此之外,口服標靶相對服藥便利、藥物耐受性安全性可接受,對於許多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是一個爭取治療的機會,也能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晚期腸癌不等於末期 遵照醫囑以達治療效果 鄧豪偉醫師呼籲,大腸直腸癌治療常常是一條漫長的路 (尤其以治癒為目標時),除了遵照醫師指示治療外,家屬的陪同及鼓勵也很重要;此外,患者應保持樂觀的心態,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可多運動,且規律飲食,如身體有任何狀況,應主動回報主治醫師,才能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15/

睡眠呼吸中止症困擾! 愛不輕「呼」

睡眠呼吸中止症困擾! 愛不輕「呼」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6成男性會打呼 門外就能聽得到 你會打呼嗎?最近一項針對床伴是否會打呼的民調發現,40歲以上男性有6成2會打呼,更有超過1/3受訪女性表示,伴侶打呼的聲音從門外就能聽得到。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吳家碩臨床心理師說,有一半女性不知道,打呼問題是可以處理、有醫療行為可以幫助改善的,甚至有3成伴侶不知道,這其實已經可能不是單純打呼,而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前兆。 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梗風險增5倍 睡眠被床伴打呼嚴重影響,隔天沒精神、工作沒效率,甚至影響婚姻關係,如果不好好處理,不只怎麼睡都不會飽,若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還會增加1.6倍腦中風、2.9倍高血壓、甚至5倍的心肌梗塞風險。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李學禹理事長指出,打呼是呼吸道的部分的阻塞及振動;呼吸中止就是呼吸道的完全阻塞,所以當你有打呼時,並沒有呼吸中止;有呼吸中止時,是沒有聲音的。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莊立邦主治醫師表示,要檢測呼吸中止症的標準的做法,就是讓病患在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個晚上,睡覺時在他身上安置一些檢查的線材,去偵測病患有沒有打呼或呼吸中止,但現在有一些新的儀器,病患在家就可以做居家的睡眠檢測。 受不了! 打呼困擾6年終檢測 認床的病患可以不需要到睡眠中心苦苦排隊,簡單在家做檢測也能有準確的結果。像是江小姐,結婚6年就被先生的打呼聲困擾了6年。身為職能治療師的她,深知睡眠對夫妻兩人的重要性,後來決定替先生進行居家睡眠檢測。江小姐說,她先生一個小時的呼吸中止大概有26.8次,一般是要5次以下才是正常,所以滿嚴重的。另外,一般正常血氧濃度90%,她先生卻只有76%。 別再忍 快做睡眠檢測就醫治療 醫師說,部分打呼情況能透過改善睡姿或減重改善,但若是嚴重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需要透過睡眠正壓呼吸器、配戴牙套矯正呼吸道以及手術等治療。民眾如果被枕邊人打呼所苦,趕快帶他接受睡眠檢測及治療,改善彼此的睡眠生活。 【延伸閱讀】 *睡得久不代表睡得好! 小心「倦駕」釀大禍 *你睡得好嗎? 居家睡眠檢測幫你找原因 *睡眠檢測一床難求 居家睡眠檢測不用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70

寶寶健康成長 名中醫家傳50年育兒秘笈

寶寶健康成長 名中醫家傳50年育兒秘笈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代人多晚婚,再加上少子化,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百般呵護;然而,人的一生有如馬拉松,家中寶貝不能只贏在起跑點上,必須要建立起良好的健強體魄,有了營養消化吸收好,抵抗力自然好。要如何讓寶寶健康成長呢?揚名海內外中醫師李深浦兒孫滿堂,個個身強體健;在此,他特別公開家傳50年育兒秘笈,讓爸媽們都能輕鬆使寶寶長得很勇健。 育有三男二女、十一個孫 孫子女都是肝藥寶寶 中醫師李深浦育有三男二女、十一個孫;他坦承在孩子五歲前是嚴格的教育方式,但在孩子五歲之後,就開始講道理,以思想教育、理論教育。為了孩子的教育,李深浦在大兒子十一歲時決定移民美國,而他的兒女都很爭氣,不但很會讀書,也事業有成。孫子和孫女則每個都是肝藥寶寶,都很健康,最小的孫女五歲,是阿公的忠實粉絲,還編歌曲用唱的為阿公講話,有感冒也是吃阿公的藥。 媳婦懷孕就注意肝臟健康 孫子女讀書沒讓父母操心 李深浦醫師指出,哈佛研究團隊發現,人在懷孕時吃到很微量的農藥殘留,會有過動兒和無法專心讀書的情形發生,這與外來的因素干擾到肝臟有關係,因為在母體懷孕時,是由肝臟在運轉供應營養與排泄,所以要特別注意肝臟的循環代謝。李深浦則是在媳婦懷孕時就特別注意她們的肝臟健康,使得孫子女們讀書都沒有讓父母操心。 母親懷孕保養肝臟 小孩身體好、讀書輕鬆 身體好、抵抗力好、抗壓力好,才能健康一生少煩惱!李醫師以其育兒經驗建議, 從母親懷孕就要保養肝臟,小孩才能身體好,讀書就輕鬆;若是小孩讀書沒精神,去玩就有精神,是因為安靜沒有能量,要動才能有化學反應,就好像車子停著時不能發動,要在動時才能發動,若是安靜時無法供應充足能量,都和肝臟不健康有關係。 肝是食色慾望 肝好則人生是彩色的  人的一生是馬拉松,家中寶貝不能只贏在起跑點;所以,李深浦對於孩子的每個階段都很注意。他強調,最重要是肝要好,肝好則人生是彩色的,即使熬夜一下也沒有關係,工作疲勞一點也沒有關係,可以調整身體適應環境,最要緊還是肝臟健康;肝是食色的慾望,這個慾望使其和眼睛連線,則可以使肝的化學完整的行使。 孩子吃不下、越吃越胖 肝的化學亂了 孩子的飲食營養消化吸收很重要,抵抗力才會好,要如何才能使孩子消化吸收好? 李深浦舉例,有的人很胖,一直吃都不知道飽,越吃越胖,也是肝的化學亂了,小孩子吃不下也是問題,拼命吃變得很肥胖也是問題。小孩子是一輩子根基的開始,若是一開始就亂掉了,就會一輩子要擔心;因此,孩子的健康要到完美程度,做父母的在生活中要有所主導,要關心。 依據中醫理論,脾胃屬土,主肌肉,若適時使用健胃開脾的中藥,可調理脾胃運化的功能,促進消化營養吸收能力,幫小朋友補氣健脾,健脾開胃,培養好體力,自然擁有免疫力、扺抗力,更能在往後一生裡有底子對抗外在的壓力。 人生成功是要活得快樂 生命要和氣 李深浦醫師的兒女皆事業有成,孫子女也個個健康、學業和工作都相當優秀;他說,人生很成功,是要活得快樂,要有正面想法。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用錢來衡量,而是人生的品質與價值來衡量,而且人生的成功應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健康,但若是沒有柔和肝的能量,容易有肝火動怒則是肝病的開始。「所以,生命要有和!」李深浦強調,一定要調整體內的和氣,才能使家庭生活和氣,和氣是溫和的,溫和是有路線的智慧 。 風調雨順就可享受健康 發展內心快樂與身體和諧 「天有德風調雨順,地有德養育萬物,風調雨順就可享受健康,暴飲暴食產生暴烈之氣則很難健康。」李深浦認為,很多人經常喜歡吃刺激的食物,吃冰的辣的,吃得太飽,飽到會脹,其實是自己在傷害自己而不知道;就好像很多是自己家庭成員在傷害自己的家庭,例如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所以,人要越來越發展自己內心的快樂與身體和諧,不一定要享受別人給你的樂趣與和諧,人體健康是自己要一輩子關心的事。 【延伸閱讀】 *顧眼之前先顧肝 養肝權威教您護肝顧眼 *日拚夜戰競爭激烈 精力充沛中醫有撇步 *飲酒酬酢難避免 養肝權威教你養肝訣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10/

孕產期顯示健康風險 第五孕期照護是關鍵

孕產期顯示健康風險 第五孕期照護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對中國人來說,產後坐月子是婦女不可缺少的健康照護重點;因此,很多產後婦女在坐月子期間會透過補品來調理身體。其實,婦女的身體調理不單只有月子期間的休養生息,若在坐完月子之後,沒有持續補充足夠的營養、維持正確的健康養生觀念,就容易導致日後身體疲憊、腰痠、氣血不佳等症狀產生,甚至會有罹患慢性疾病的疑慮;因此,婦女生產後的身體照護應該是持續性的,而且是一輩子的課題。 把握第五孕期照護重點 輕鬆遠離婦女疾病 鄭博仁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婦女在懷孕期間會經歷三個孕期,而坐月子則是俗稱的第四孕期。然而,近年來全球的婦產科專業學會已經提出產後第五孕期的照護新觀念,強調婦女的產後照護應該是持續性,精準化依個人孕產期的條件,規劃一輩子的定期健康照護。而中國人早有產後坐月子的習俗,已符合專業的第四孕期照護;不過,坐月子不單是只有一個月的調養,更是婦女一輩子都需要關注的終身課題。 針對婦女產後健康,台塑生醫i醫健康管理中心規劃出更貼心的「第五孕期」照護。所謂第五孕期是指婦女從坐完月子到恢復成產前身體狀態的這段期間,若在這段期間沒有做好照護保健,忽略了身體想告訴你的警訊,就容易引發不可逆的身體危機,像是產後的婦女疾病、慢性病如代謝症、心血管疾病等等。 婦女生產危機四伏 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是關鍵 根據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顯示,婦女在妊娠期間會反應出一些慢性病的訊息,譬如說原本沒有糖尿病的婦女,在懷孕期間突然產生妊娠糖尿病的病況,造成肩難產或巨嬰症等問題;又如在懷孕期間出現了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的症狀,引起高血壓、蛋白尿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提高產婦及嬰兒的死亡率,這些病狀的產生,其實跟代謝症候群都有很強烈的關聯性,導致婦女在日後罹患慢性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幅提升。因此,如何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以避免上述生產後長期健康危機的發生,是婦女首要關注重點。 根據產檢數值客製化調理 全面健康管理零疏漏 鄭醫師也補充說明,婦女在懷孕期間的各項產檢數值是未來體質調養的良好參考依據,透過這些數值,可以預測婦女產後身體上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因此,鄭醫師也強調,婦女除了在坐月子期間需加強調養身體之外,第五孕期的照護也相當重要,若不知道如何調理,也可以諮詢相關門診,醫師會參考產檢期間的數據,為病患客製化一套適合的調理方式,並結合營養師、體適能專家及健康管理師,評估婦女所需要的營養,建議合適的營養配餐,另外再搭配體適能教練,根據個人健康狀況,提供完善的運動建議,配合定期健檢追蹤,提醒病患需注意的各項數值起伏,進行全面性的健康管理。 第五孕期全人永續照護 可降低罹患慢性病風險 鄭醫師呼籲,產後的照護是延續一輩子的課題,想要降低身體產生問題的機率,除了坐月子期間的調理之外,建議搭配第五孕期的全人永續照護,配合醫師、營養師跟體適能教練的建議,培養健康規律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將有機會降低或減緩日後身體罹患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_婦產科訊息 https://www.tygh.mohw.gov.tw/?aid=509&pid=73&page_name=detail&iid=573 母胎醫學新進展特刊 https://www.tmfms.org.tw/images/documents/publication/Vol%201_June_2013.pdf 美國心臟學會之腦神經學期刊「STROKE」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08.540880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37/

夏天快速塑身有辦法! 體外減脂解決局部肥胖夯

夏天快速塑身有辦法! 體外減脂解決局部肥胖夯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進入夏天,單薄衣物將身型全都露,粗胖的手臂、厚實的腰間肉無一倖免。平常不運動,等到發現變胖才想要在短時間內消滅脂肪的民眾越來越多;醫師提醒,愛美女性在短時間內挑戰激烈塑身,需多加留意評估身體是否負荷得了,別為了貪快而讓身體過度痠痛,嚴重恐造成肌肉拉傷等問題。 短時間甩肉塑身 科技減脂可輔助 開業醫美診所黃承翔醫師表示,夏天一到,尋求醫美幫助雕塑身材的患者也不少,在炎熱高溫下,要能持之以恆的運動健身達到塑身效果確實不簡單。民眾若想在短時間內甩肉雕塑身體線條,除了運動、飲食管理下,也可搭配科技雕塑體態的方式進行局部雕塑,讓運動塑不到的地方由科技減脂來輔助。 高能量聚焦超音波 減脂效果備受青睞 黃承翔醫師進一步說明,市面上體外減脂儀器有許多,其中以高能量的聚焦超音波(HIFU)減脂較受討論,結合冷凍減脂冰晶探頭以及電波減脂兩樣特點,在接觸肌膚表層時不會受到熱傷害,並以隔山打牛的方式,精準破壞皮下脂肪細胞,使治療區域脂肪細胞碎片隨淋巴及血液循環代謝排出體外,治療過程無須進行麻醉,可針對局部脂肪囤積部位加以治療,療程時間短,術後也能立即亮麗現身。除此之外,高熱能的效果能引發膠原蛋白增生,可幫助肌膚緊緻增加彈性,也不用擔心雕塑過程後皮膚鬆弛的問題;因此,新一代聚焦超音波減脂較受青睞。 治療前確認醫師專業 儀器須有衛福部認證 最後,醫師也提醒,減肥、雕塑體態並非一兩天即可達到理想效果,還須視自身體質條件狀況,循序漸進的達到目標。特別想要在短時間內雕塑曲線,還得仰賴三項自主管理「飲食忌口避免辛辣、補充足夠水分維持新陳代謝、充足睡眠時間避免影響代謝系統」,再搭配適當的運動、健康的飲食以及科技減脂的輔助,即有助於趕在夏天來臨前恢復理想身材。 此外,民眾在進行治療前,也建議再三確認執行醫師是否具有專業資格,儀器是否為原廠設備,以及使用儀器是否具有衛福部認證,將風險管理降到最低,才可避免愛美不成反付出慘痛代價。 【延伸閱讀】 *臉上乾癟顯老! 選對利器才能對症下藥 *鼻形不是複製貼上! 陳世翰醫師:符合整體美感這樣做 *年後體態大失控 新一代非侵入減脂輕鬆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28/

玩VR輔助血友病病童治療降低恐懼! G4A加速醫療新創

玩VR輔助血友病病童治療降低恐懼! G4A加速醫療新創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血友病需要長期注射凝血因子,每一次治療對年幼血友病孩童都是挑戰。就有新創團隊參加醫療領域的創業加速器,打造VR遊戲融合治療,讓血友病孩童體驗一場海底尋寶,一邊遊戲,一邊分散治療注意力,降低病童治療的恐懼及壓力。 四大醫療主題 新創團隊一展身手 許多疾病都有病患的隱形需求難被滿足,2013年,拜耳德國總部啟動G4A(Grants4Apps)數位醫療加速器,引領各國新創團隊提出各類醫療需求解決方案。2018年,G4A也來到台灣,以血友病、眼睛健康、婦女健康及心血管健康為四大主題,從數十個新創團隊中決選四組,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加速環節。 拜耳大中華區總裁朱麗仙指出,拜耳致力於舉辦這樣的創新挑戰計劃,透過加速器為新創團隊媒合企業內部及外部夥伴資源,協助他們孵化新概念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G4A的足跡遍布全球,最初從柏林開始,後來到包括波哥大、布達佩斯、新加坡、東京都有,而現在來到了上海、香港及台北。 台灣拜耳總裁林達玲則表示,四個團隊進入到加速器之後,就會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一對一的業師的輔導,如果有特殊的一些挑戰,還會跟他們做更深度的討論。 G4A Demo Day 百位專家共襄盛舉 日前G4A舉行成果展示,近百位專家學者親臨現場,外部夥伴H.Spectrum也一起共襄盛舉。除了VR體驗,當天另外3組團隊也展示了不同的新創方案:包括提高心房顫動檢測率的檢測貼片、便於眼部病變攝影的手持數位眼底鏡以及應用於婦科癌症檢查的生物標記檢測。 林達玲說,參與作品其實都非常具有潛力,他們都從病人的需求面出發,想出一些解決方案。除此之外,在作品研發過程中,也會考量到客戶需求,還有在未來產品上市的競爭性,非常具有全面性思考的能力。 產官學合作傳承 造福病患 民間新創團隊及企業與醫藥大廠的合作,催生優秀醫療解決方案,期盼未來能有更多醫界的輔導傳承,滿足本地醫療需求,造福更多病患之餘,也讓有志團隊能有大展身手的舞台。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18

輕熟女小心!脖子出現腫塊 恐是甲狀腺癌

輕熟女小心!脖子出現腫塊 恐是甲狀腺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三十二歲的黃小姐,平日會計工作忙碌,去年初偶然摸到脖子出現腫塊,原以為工作壓力大或感冒所致,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甲狀腺有一顆約兩公分大的結節,進一步細針穿刺檢查發現是良性。但今年初再次穿刺檢查,結節長大至四公分疑似發展成惡性,醫院替她進行甲狀腺切除及頸部淋巴取樣,確診為「乳突型甲狀腺癌」合併淋巴轉移。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醫師諶鴻遠說,甲狀腺癌一年新診斷案例約有三千多人,其中女性罹癌人數占七到八成,男女發生率約為一比四,在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名列第八名,女性癌症排行則為第五名。主要分成「分化型甲狀腺癌」、「未分化型甲狀腺癌」及「髓質型甲狀腺癌」,其中分化型(包括乳突與濾泡型)則佔了九成五以上,目前推測與性別、遺傳、飲食及頸部輻射有相關性。 甲狀腺癌預後佳 新型口服抗癌標靶藥物助患者一臂之力 諶鴻遠醫師表示,雖然甲狀腺癌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尤其是年輕族群,但甲狀腺癌也是最有機會治癒的癌症。一般癌症分期多以腫瘤大小、是否侵犯鄰近器官與遠端轉移來判定,但甲狀腺癌是以年齡做修正分期,最新分期標準訂為五十五歲以下僅有第一及第二期(以有無遠端轉移區分),十年存活率約九成;但五十五歲以上則可分為第一至第四期,其中第四期包括鄰近器官侵犯與遠端轉移,十年存活率低至四成左右。但所謂分期與存活率還是與治療是否適切有關。 以黃小姐為例,諶鴻遠醫師解釋,因為甲狀腺癌病程進展緩慢,年紀越輕治療效果越理想,黃小姐雖發生鄰近器官侵犯與淋巴轉移,但因為年輕就開始進入治療期,修正分期為第一期,經手術切除病灶後,目前已準備接受放射碘治療,估計應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諶鴻遠醫師指出,「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方式較為單純,以手術切除、放射同位素碘131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為主,但若癌細胞已「去分化」無法再吸收碘,則治療起來較為棘手,死亡率偏高,所幸目前有新型口服抗癌標靶藥物治療可選擇,患者可與醫師好好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選項。 「目前分化型甲狀腺癌已有全新標靶藥物,對於部分病人可提高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降低腫瘤大小,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且為口服膠囊,服藥相當便利。」諶鴻遠醫師說明,根據臨床醫學研究,新型口服抗癌藥可作為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對放射碘治療無效時的標靶治療藥物,針對放射碘治療反應不良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之分化型甲狀腺癌成人患者,可達到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成、腫瘤生長及癌症惡化,且有顯著反應率為65 %,相較於對照組延長14.7個月的無疾病惡化時間。 「推、吞、觸」三步驟自我檢測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諶鴻遠醫師提醒,甲狀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民眾可依照「推、吞、觸」三個簡易步驟,自我檢測。第一步「推」,自我檢查甲狀腺大小,用大拇指與四指輕推頸部,並注意是否有腫脹的感覺;第二步「吞」,於鏡前稍抬高頸部,然後用力吞口水,觀察喉骨附近是否有不尋常凸出物隨氣管上下移動;第三步「觸」,藉由兩手觸診沿著後頸檢查甲狀腺的對稱性及腫瘤的性質,如腫塊的大小、形狀、硬塊等等,亦可評估兩側至前頸部是否有淋巴結腫大情形。 諶鴻遠醫師說,民眾體檢時須注意是否涵蓋甲狀腺檢查,若已知脖子出現結節,一定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如果合併有聲音沙啞、呼吸不順或吞嚥異物感更要迅即就醫,而病友曾經做過甲狀腺手術者,則需固定期回診追蹤,有些患者以為手術切除等於痊癒,千萬別因為怕麻煩,而忽略持續追蹤、錯失治療的契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301/

先天性心臟病須定期追蹤 小心肺動脈高壓恐猝死

先天性心臟病須定期追蹤 小心肺動脈高壓恐猝死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20幾年前,一名父親帶著1歲多的小朋友來找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吳俊明看診,劈頭就說「小孩的症狀和媽媽很像」。經醫師詢問後發現,媽媽竟是全台因肺高壓接受肺臟移植的首例,他才驚覺原發性肺高壓會遺傳。憶及這個深刻回憶,吳俊明提醒,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也容易併發續發性的肺動脈高壓,即使開刀治療後,仍然要定期追蹤,否則可能惡化為不可逆的肺動脈高壓,造成猝死。 5-10%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會併發肺動脈高壓 根據統計,約5-10%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後續會併發肺動脈高壓。吳俊明醫師解釋,因為心臟缺陷,血流會從左心流向右心的先天性心臟病會因流向肺動脈血流持續增加而導致續發性肺動脈高壓,例如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房室內墊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最容易併發續發性肺動脈高壓。 正常的左心室應將血液打向主動脈,但是上述疾病通常會出現因心室中膈或心房中膈有破洞,或者某些血管沒有正常關閉,造成血液分流至右邊心臟增加,讓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流量大增,可能損傷肺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肺動脈高壓。如果久不治療,血管內皮細胞在高壓下產生病變,造成肺小血管增生而造成血管阻塞,恐惡化成不可逆的肺動脈高壓。 注意「喘、咳、血、腫、暈」 及早診斷治療 肺動脈高壓與心肺疾病的症狀類似,包括喘、運動耐受力差、暈厥、胸痛、腹水、肝脾腫大、下肢水腫、以及咳血等,但很多人一開始症狀不明顯,而容易延誤病情。尤其心房中膈缺損的孩童,通常沒有明顯症狀。 吳俊明醫師指出,心臟病患者需定期回診、追蹤的時間依不同心臟病都不同,但醫師若由理學檢查發現患者肝脾腫大,聽診有第二心音變大,就會高度懷疑肺動脈高壓。接著,再進行心臟超音波,預估肺動脈高壓的程度,最後需仰賴右側心導管確診。經過詳細檢查後,就要決定治療方向。 「如果發現肺高壓不嚴重,可以嘗試經心導管關閉手術或外科手術,將破洞阻塞或修補。」他表示,如果肺高壓嚴重,貿然進行手術,恐會併發右心衰竭甚至死亡,此時可以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降低肺高壓,再視情況手術或者持續藥物治療。至於難以控制的嚴重肺動脈高壓,則需考慮持續標靶藥物治療,甚至需要肺移植或心肺移植。 肺高壓存活率大增 治療可改善生活品質 20年前對於肺高壓治療方式不發達,上述小病人最後不幸離世,令醫師不捨。但吳俊明醫師提到,多虧現代療法多元,「目前續發肺動脈高壓的5年存活率可達65%,比大腸癌57%還要好。」雖然肺動脈高壓無法治癒,但只要持續追蹤治療,壽命、生活品質都可以大幅改善。 尤其許多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只要關閉不正常血液分流,其續發性肺動脈高壓通常為可逆。如果不治療,演變成不可逆肺動脈高壓,造成右邊心臟血打不出去恐會猝死。 心臟病手術後 醫籲一定要繼續追蹤 吳俊明醫師呼籲,現今心導管手術先進,爸媽務必讓孩童接受治療;此外,患者術後一定要定期追蹤,尤其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經關閉手術後或開完刀後,常以為心臟病已經恢復,而不再回診追蹤;其實仍有許多因素會造成肺動脈高壓復發,建議仍遵照醫師建議回診追蹤。另外,此類病童的活動量,應遵守醫師叮嚀的適當運動量,才不會發生危險。 【延伸閱讀】自體免疫患者不控制這病 躺在床上都會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70/

耳鳴沒藥醫? 醫破除迷思:治療可改善

耳鳴沒藥醫? 醫破除迷思:治療可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耳鳴沒藥醫」、「耳鳴是腎虧的表現」是許多民眾對耳鳴的迷思。2019年第12屆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熱烈展開,台灣成第一個舉辦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的亞洲國家。幕後主要推手,台灣耳鳴學會學理事長劉殿禎表示,坊間常誤傳耳鳴是腎虧的表現,耳鳴久了會聽損,或耳鳴醫不好等,導致患者誤信偏方、延誤就醫,實際上耳鳴是一種可診斷、治療而改善的疾病。 破除耳鳴迷思 化耳鳴醫療 2019年第12屆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於5月17日至5月19 日間,邀請全球超過3百位專家,預計發表超過1百個耳鳴相關醫學主題,其中多篇來自台灣團隊。 這次醫學會除了學術上的發表,會更期許提升台灣耳鳴衛教,增加台灣耳鳴早期醫療的介入,提升耳鳴醫療的正確認知。劉殿禎指出,台灣耳鳴的盛行率與國外並沒有顯著不同,假設台灣耳鳴盛行率為 14 % 的話,就約有三百二十二萬人可能有耳鳴困擾。 耳鳴不是治不好 恐是疾病警訊 劉殿禎調,耳鳴可透過診斷、治療來改善。耳鳴病徵,如果是單側耳鳴、病徵出現短,可能是因疾病而造成耳鳴,可說是疾病的警訊。例如近期研究證實,耳部積水而造成耳鳴,有6-8%發現與鼻咽癌相關。 但若是雙側耳鳴、病徵持續長期發生,可能是退化而產生的耳鳴,可能伴隨聽損出現。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於2014年公布慢性耳鳴臨床治療指引中指出,助聽器選用評估,挑選適合助聽器能改善耳鳴與聽損。除了持續就診、定期觀察退化情況,選擇有耳鳴模式的助聽器,能夠改善聽力,降低退化性耳鳴對於生活的影響。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 有最高的耳鳴風險 最新的耳鼻喉科國際性期刊研究指出,為釐清耳鳴與睡眠障礙及睡眠呼吸中止的風險關係,從2000-2012年間健保資料庫中,比對台灣中老年人(平均年齡60歲,男女比例相近)中1,798位耳鳴患者,與(年齡及性別皆相符)的108,990位沒有耳鳴症狀的患者,進行對照組研究。 研究顯示,有耳鳴問題的患者相較於無耳鳴問題的患者,有較高的睡眠障礙問題(1.13倍);而睡眠障礙中,有耳鳴問題的患者相較於無耳鳴問題的患者,有較高的睡眠呼吸中止問題(1.36倍)。所以,有睡眠障礙患者,特別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有較高的耳鳴風險。 正壓呼吸器治療 睡眠障礙者改善耳鳴 不過,有睡眠障礙及睡眠呼吸中止問題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後,耳鳴的情況已大大改善。劉殿禎補充,對於有睡眠呼吸障礙的人來說,耳鳴扮演著忠貞的警衛角色,提醒他們去尋求醫師援助。 研究也發現,患者在睡眠時可採取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治療,改善呼吸中止的狀況。患者經適當治療後,腦部得到足夠的氧氣,大腦不再缺氧,就能改善耳鳴、頭暈等問題了。 【延伸閱讀】SGLT2抑制劑控三高 二型糖尿病找回『腎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82/

高血壓降不下來怎辦? 醫界共識:導管治療

高血壓降不下來怎辦? 醫界共識:導管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63歲黃先生罹患高血壓十餘年,雖然持續用藥控制,但血壓始終起伏不定,有時收縮壓甚至飆破180毫米汞柱。由於害怕步上父親心肌梗塞的後塵,因而決定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終於讓血壓達標。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呼籲,民眾不僅要「知道自己的血壓(Know your number)」,更應配合醫囑將血壓控制達標,降低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 高血壓死亡率上升最鉅   穩壓刻不容緩 王宗道醫師指出,台灣十大死因當中,高血壓位居第八,但死亡率上升最鉅。台灣超過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五百萬高血壓病患中,卻有三分之一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已知高血壓患者當中,能夠良好控制血壓者也僅在三到五成之間。 如果血壓控制不良,血壓每增加20/10(收縮壓/舒張壓)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倍增。王宗道醫師強調,一般人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民眾若經診斷為高血壓,血壓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者,可先透過SABCDE(限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經觀察3個月後血壓仍未獲得控制,則應用藥治療。 血壓就是降不下來 導管治療助達標 不過,許多民眾吃藥後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甚至只有四成左右患者正常服藥,或者因副作用所苦。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發表治療共識,包括用藥效果不佳、忘記吃藥、難忍藥物副作用或是合併有器官損傷等高血壓患者,一旦門診血壓值達150╱90 mmHg(毫米汞柱),建議可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RDN)」降低腎交感神經活性、積極控制血壓。 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應湘曾遇到一個男性患者,才四十幾歲、已經兩度中風,雖然用到五、六種藥物,但是血壓就是控制不下來。 李應湘解釋,腎臟在血壓的調控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會導致腎素分泌增加,進而提升鈉再吸收作用、降低腎臟血流,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治療則是從患者鼠蹊部,以導管進入腎動脈後,用微能量降低末端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黃先生分享,術後幾乎血壓都能維持在130、120,「在睡得比較差、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是會變高,但頂多就到150毫米汞柱。」至少術後每三個月門診,幾乎都能過關。 老人血壓高就是不正常 定期量血壓保命 王宗道醫師提到,「網路上說老人血壓高是正常的,完全是錯誤資訊,高血壓標準對任何年齡層都一致,正常標準就是120/80毫米汞柱。」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補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抽菸,控制好這「四大寇」,活到一百多歲絕對沒問題。 王宗道、李應湘和黃瑞仁三位醫師共同呼籲,治療高血壓的第一步,要正確測量血壓。除了門診測量、居家自行量測之外,24小時連續血壓測量,可以測定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均血壓值及變動的情形,對於診斷及評估高血壓患者的藥物使用情形,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SGLT2抑制劑控三高 二型糖尿病找回『腎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81

Menu